
工人正在绑扎钢筋
管廊内部
尚未封盖的缆线管沟
荆门晚报讯(记者 李晓雪 通讯员 雷汉卫 文/图)今年以来,随着中心城区象山大道及三条高速公路出入口沿线综合整治工程的深入推进,一整套的市政基础设施的建造流程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完整、大规模地展现在市民眼前,几乎吸引了整座城市的目光。特别是综合管廊的建设,从基坑开挖、绷扎钢筋,再到浇筑成型、盖板封闭,它在市民的关注下逐步成型,在市民家门口打造出一条地下长廊。那么,什么是综合管廊?它是用来做什么的?为何要花这么大力气地建它……针对一系列市民想要了解的疑问,荆门晚报记者进行了深入探访。
什么是综合管廊
——它像一个地下隧道,专走各种管线
综合管廊,是指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并通过设置专门的投料口、通风口、检修口和监测系统保证其正常运营的构筑物。“它就像一个地下隧道,专门走各种管线,如遇管线检修或维护,人可直接从最近的井口进到管廊内部作业,无需破坏路面。”市住建委副主任双晖说。
6月2日,在泉口一路的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在进行双舱管廊的建造。双舱综合管廊即有两个独立舱室的综合管廊,横截面为横向的“日”字型,施工时两个舱室同步向前推进。“从长宁大道到泉口路段,沿线建设双舱综合管廊,净高5.1米,净宽2.5米,一边走供水管道和热能管道,一边走电力缆线及通信光缆。”该工区的施工负责人林桂弘介绍,该路段的管廊从3月中旬开始建设,目前完成了近40%。
据了解,在四条道路改造项目中,除泉口一路为双舱综合管廊外,其余部分皆为单舱综合管廊。单舱管廊即只有一个舱室的综合管廊,其内部空间要比同长度的双舱管廊小得多。以博物馆附近的单舱管廊为例,高为1.2米,宽为1.6米,其内部将铺设电力、通信等线缆,因此,人们也习惯称其为缆线管沟。
荆门市综合管廊建在哪儿
——主要新区建设和老城区道路改扩建
作为一种新型的市政基础设施,荆门市选择在漳河新区和老城区部分道路改造中推广建设。
据了解,早在2013年,为同步推进老城区道路改造和工业园区道路建设,市住建委在管线专项规划基础上,先期开展中心城区地下综合管廊的调研和前期工作,提出了中心城区地下综合管廊初步建设方案和中心城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时序。
方案覆盖了总面积273平方公里的规划建成区,计划建设综合管廊787.2公里,其中缆线管廊600公里,综合管廊187.2公里(涉及单舱、双舱、三舱和四舱等多种形式近10种规格,横截面净面积6.75平方米至32.2平方米)。
2014年,市住建委就在漳河新区双喜大道开始了最早的综合管廊建设。截至目前,漳河新区北片区已完成漳河大道、双喜大道、天鹅路等20余条道路和配套的61.9公里管廊施工图设计;已与道路同步建成地下综合管廊17.26公里,其中缆线管廊14公里,共完成管廊建设投资1.27亿元;10KV电力线路已入廊1.4公里。象山大道和三条高速公路综合整治,综合管廊至少完成了7600米。
安全如何保障
——管线设置有讲究并实行不间断运行监控
电线、燃气、热力管道等在平时都是要特别注意安全,它们全部入管廊后,发生意外怎么办?会不会对附近行人、居民的安全造成影响?
对此,记者采访了荆门市中心城区地下综合管廊的设计单位武汉市政设计院负责人伍军。他介绍,从安全考虑上,管廊舱室内的管线设置有很多讲究:例如,电力、通信电缆和供水管道可在一个舱内,但燃气管线应该在独立舱室,不与其它管线同舱;供水管道不能设在电缆上方;热力管线不与电力电缆同舱;供水管线与供热管线同舱且位于同侧时,给水管道应低于热力管道,以免水被加热等。
此外,部分管廊内还设有消防系统、通风系统、供电系统、照明系统和监控与报警系统,同时还有工作人员出入口、逃生口、排风口等。监控中心实行不间断运行监控,除了智能监控外,还有人员检查和维修,发现管廊内管线有问题后及时处理,保证管线运行安全。
综合管廊有什么用
消除“马路拉链”“空中蜘蛛网”
生活在城市里,几乎每个市民都遇到过同样的困扰:为何道路隔三差五就要“开膛破肚”,今天修管道,明天铺线缆……对这些抱怨,施工方给的解释基本都差不多:管网有了问题要维修,管线容量扩大要更新,这些管线都是直接埋在地下的,根据需要随路而定,只能挖路解决。
据统计,荆门市中心城区地下管线有20多种,涵盖供水、排水、天然气、热力、通信、电力、国防光缆以及各种专用线缆等,任何一种管线检修或改造都需要破开路面,于是马路反复地被挖开、回填,造成一道道“马路拉链”。同样,天上的线缆也越来越多,横七竖八的电线像蜘蛛网般架设于有限的电线杆上,既不美观又不安全。
而综合管廊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可以避免“马路拉链”和“空中蜘蛛网”的出现,减少对市容、交通产生严重影响。有了管廊的路段,路面上不会有各种电缆,现在路面常见的各种窨井盖也会大量减少。
统一管理,整合地下空间
据相关规定,破除路面施工之前,必须要与施工范围内的相关管线权属单位取得联系,涉及某些重要管线还必须要有权属单位的专业人士在现场指导。20多种管线就有20多个权属单位,每个单位都有各自的管理体制,因此联络、协调、申办手续是一件非常耗时耗力的事情。
“由于缺乏有效的统一管理,各类管线无序布局,竞相争夺有限的地下空间,给城市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如道路隔三差五‘开膛破肚’、供水和供气管网‘跑冒滴漏’现象日趋频繁等。”象山大道综合整治项目负责人皮瑞作说,这些问题不仅造成巨大的资源和财产浪费,也阻碍了城市的有序运行。
根据《荆门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管理办法(草)》,综合管廊建好后,将由专业单位进行营运管理,统筹安排管线单位日常维护管理,配合和协助管线单位的巡查、养护和维修,同时负责管廊内共用设施设备养护和维修,建立工程维修档案,保证设施设备正常运转。目前荆门市已建成的综合管廊暂时由市市政设施管理处负责管理和维护。
一次投入、长期受益
也许有人问,大费周章地破土修管廊值得吗?新建综合管廊的成本是不是要比随时修随时挖高得多?对此,象山大道综合整治指挥部成员、市住建委副主任双晖说,综合管廊虽然初期建设成本较高,不过一旦建成即可一劳永逸。此外,它还能节约城市土地资源、改善道路交通状况、延长市政管线寿命,与直埋管线的建设方式相比优势明显。
据珠海市政府为当地综合管廊项目核算的“账单”,由于实现管线集约化管理,节省土地40公顷,价值远远超过22亿元的总投资,而安置于管廊中的管道使用寿命长达50年,远超直埋管道平均25年的使用寿命。维护费用分摊到每年后,算起来还是非常划算的。
荆门市地下综合管廊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从长远来看,这种坚持“需求未到、基础设施先行”的理念,“一次投入、长期受益”的做法,能够有效降低运行维护成本,便于高效管理。
另外,我省已编制了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实施意见。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全省计划总投资1000亿元,建设地下综合管廊1500公里,建成1000公里。荆门市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中,大力争取国家政策、项目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既紧扣落实了国家大政策,又有效推进了工程相关项目的建设实施,主动抢抓、用好了城市建设发展机遇。
完善城市功能 美化城市景观
荆门的发展目前正处于一个非常的时期。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十三五期间三个战略定位:建成江汉平原中心城市、成为湖北新兴增长极、全国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示范区。要实现这三个战略定位,建设生态荆门,就必须要转变我们的城市建设理念和观念,建设高品质的绿色生态城区,切实提升城市的能级和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为统筹协调好荆门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探索一条绿色发展的路径,中心城区现有公用基础设施难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亟需以象山大道及三条高速公路出入口沿线综合整治为契机,大力提升公用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打通“地下生命线”,对荆门在全省率先建成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创新城市建设和治理模式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待荆门市地下综合管廊建成投入运营后,从经济方面来看,可以降低管线更新和维修成本,节约路面开挖和修复费用等;从社会效益来分析,可以节约城市建设用地、减少城市路面反复开挖,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城市生活品质;从环境效益方面来看,能降低管网漏损及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减少生态环境破坏,美化市容市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