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鄂州网站
山水和鸣牌子锣
2018-01-21 10:38:29   来源:今日湖北   分享:
0

    上世纪80年代,为了编修《十大文艺集成志书·鄂州卷》,我市群众文化工作者跑遍了鄂州的山野湖畈、城郊社区,吃农家饭,喝山泉水,走村串户,通过与村民们交谈,寻访和接触了不少独特的民风民俗,其中最令他们难以忘怀的就是牌子锣。

  

□邵文川

  

一段佳话源自张献忠

  

鄂州民间,有成百上千的牌子锣班社组织和民间艺人,星星点点闪耀在城乡,但大多集中在鄂州西部的湖畈地区,常年吹吹打打,与山水和鸣,与田园交响,与民同乐,世代相传。其演奏活动分为三大类———红白喜事、迎神赛会、传统节日,大都是野外行走演奏、室内定位吹打和个人愉悦吹拉。

  

据有关资料记载,明崇祯十六年,义军将领张献忠挥师攻克武昌进入鄂城后,广大民众奔走相告,夹道欢迎。传说当时葛店姚湖附近的“杨、罗”二姓的村民,分别以吹喇叭、敲锣鼓的方式欢迎义军,后来便以“杨喇叭湾”、“上屋罗村”定为村名,从此传为佳话。

  

牌子锣这种吹打形式,是一种混牌子自由联缀的民间器乐曲,主要分布在湖北省长江中下游一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荆楚文化内涵。一本手抄工尺谱的功劳

  

1986年,市群艺馆工作人员在民间艺人陈新凤老人家中,发现了一本毛笔手抄的牌子锣工尺谱,手抄本的发现有几个特殊的意义。

  

统一了牌子锣的名称。此前,这个大乐种活跃于长江中下游一带的许多县市,但其名称各不相同,后经专家们审定,根据其“基本一致的传统曲目,相对统一的音乐风格”,以鄂州手抄本的“牌子锣”为准,统一冠以“鄂州牌子锣”之名。

  

具有断代性的年月日(公元1916年)和主人的姓名。

  

曲牌多。整个手抄本共有225个曲牌(包括变调曲牌)。经梳理,其中有许多曲牌竟然与我国古代的南北曲、昆曲中的曲牌名称完全相同。

  

还有若干个锣鼓点子、地方小调和戏曲唱词,“牌子多、调门多、门类齐全”,堪称是一部民间吹打大全,极具收藏和研究价值。

  

1988年,中央电视台、湖北电视台分别以“千余名艺人活跃在山乡”为题,报道了张夏湾牌子锣的演奏场景和实况,当地村民们收看之后,纷纷拍手叫好,赞叹不已:“真没想到,一个吹吹打打的牌子锣,就这样上了中央电视台……”1989年,鄂州牌子锣手抄本在福建泉州召开的全国集成会议期间进行了展示,受到专家们的首肯和与会者的好评。

  

2009年,本地一位民间收藏家提供了一本“道光二十三年(1844年)重镌”的《律音谱》,共有45个曲牌,与鄂州牌子锣手抄本中的曲牌巧合的是,在“皮黄段子”部分中也出现有“牌子锣”这个乐种,又一次给“鄂州牌子锣”命名的准确性提供了佐证。

  

同时也证实了在道光年间,牌子锣这个民间吹打乐在鄂城、大冶一带普遍流行,《律音谱》的出现,将“牌子锣”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年代,从1916年提前到了1844年。“皮黄”与牌子锣是“亲戚”

  

民间文化的抢保工程具有全民性、社会性、科学性,其中学术交流理论研究尤为重要。多年来,鄂州的牌子锣、雕花剪纸深受许多大专院校专业人士的关注,如中南民族大学、北京体育学院、武汉音乐学院、鄂州职业大学、黄冈师专等院校的专家,有的专家学者为了弘扬民间文化,多年跟踪采访民间雕花剪纸艺人,并为鄂州民间文化著书立说;一些大学生、研究生通过田野作业,撰写了专业性极强的毕业论文,或参加学术研讨会。对这些专家和学者,我市文化工作者以礼相待,为他们收集、采访提供了服务。

  

武汉音乐学院研究生许璐,在鄂州文化工作者的带领下,连续3年潜心研究家乡的牌子锣。

  

2008年开始,在导师的指导下,先后在文化部主办的《中国音乐》、《交响》、《黄钟》等刊物上发表多篇牌子锣的专题研究文章———《鄂州牌子锣调查报告》、《鄂州牌子锣的变迁》、《鄂州牌子锣现状调查》、《鄂州牌子锣历史渊源》、《鄂州牌子锣白喜事活动纪实》。

  

在研究过程中,许璐获得了很多难得的一手资料———清嘉庆、道光年间,鄂城的“汉调戏班、科班”开始兴起,鄂城的紫坛庙还举办过“汉剧科班”,可见,当年名闻全国的汉剧“皮黄”声腔系统,与鄂州牌子锣的“曲牌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亲缘关系。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

  

老鄂城有句俗话:“湖畈有吹打,城区闹丝弦。”这种民间吹打形式,是鄂州民间文化的重点项目。

  

1990年,由我市文化工作者撰写的《鄂州牌子锣·资料卷》定稿,标志着民间器乐曲集成工作取得了圆满成功,此稿被省厅评为一级资料。

  

“资料卷”共汇集了84首民间器乐曲,其中牌子锣57首、丝弦锣鼓13首、玉连环1套、迎亲吹打录像带1盒及若干照片、文字资料等。后经编委审定,入选“国家卷”有书影彩照、锣鼓架子、迎亲吹打各1幅、工尺谱插图6张、艺人介绍2篇和牌子锣“套曲”、“个曲”42首,这些资料还被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收藏。

  

2005年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抢保工程,又一次点燃了中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烟火。不到几年的工夫,几十项世界级的“国宝”在“非遗”的珠峰上闪烁夺目光环,数以百计的精华项目在国人的抢救保护下重放光彩,鄂州在这方面亦取得显著成绩。

  

2010年,鄂州牌子锣入选国家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社会对牌子锣的关注度进一步提升。活力四射丝弦锣鼓

  

与其他地方牌子锣逐渐淡出人们视线不同的是,鄂州牌子锣在城乡仍有传承,而且呈现出由专门的文化户组建牌子锣乐队参与民间活动的现象。

  

以梁子湖地区为例,30%左右的村组有牌子锣乐队,由于中青年外出打工,原来较为固定的班社成员也转向分散。从演奏牌子锣的时间看,年底和年初较为活跃,每逢农历节日,特别是春节和元宵一些重大的民俗节日时,在外务工的班社成员返家,湖畈地区的牌子锣便又活跃起来。而在城区则活跃着三五套丝弦锣鼓班子,活跃程度明显高于农村地区,演出时间也不受季节影响,婚丧、大型集会、开业、促销、送兵、年节都会看到锣鼓班子的身影。其中以东门天华乐队的丝弦锣鼓活动最为活跃,他们的乐手平均年龄在45岁,较之以前更为低龄化,乐手的文化程度也较传统老艺人有所提高。乐手的改变,使得月琴、笙、竹笛等新乐器得以加入,不仅丰富了牌子锣的音色,而且也使城区丝弦锣鼓更能融入当今社会。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