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镇汀泗桥,不止有红色文化。如今,非遗文化、传统民俗、时代文艺,被汀泗桥镇融会贯通,形成独特的古镇“文化圈”。
不能丢的精髓——非遗文化
大到竹花轿,小到十二生肖、孔雀、龙凤等,一件件栩栩如生的竹雕作品,摆放在汀泗桥镇竹雕艺人余宏明的工作室内。余宏明坚守竹雕40多年,是当地有名的竹匠。
“十里茶担十里歌,一声嘹亮出古田”。汀泗桥镇古田村曾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在这条路上,江西挑夫在喝茶休憩时唱的山歌,被后人命名为“古田茶歌”。悦耳动听、意蕴绵长的古田茶歌,在汀泗境内悠然传唱了数百年。
余秋春是汀泗地方剪纸艺术传人,她的剪纸风格源于汀泗传统村落古朴风貌,其作品主要为窗花,品种繁多,如《丹凤朝阳》《龙凤呈祥》《比翼双飞》等传统婚庆对称剪纸图案。在传承传统艺术的同时,她也创作了许多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题材作品,如《花好月圆》《晨曲》《春耕》等。
近年来,咸宁市咸安区擦亮汀泗旅游品牌,深度挖掘汀泗地方文化。目前,古田茶歌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汀泗竹雕被确定为咸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大保护项目,汀泗剪纸被初步列为市、区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不间断的传承——民俗文化
汀泗桥镇民俗文化颇具特色。从上世纪90年代起,该镇便活跃着一批乡土艺人,他们或自发、或受邀,在村头巷尾表演地花戏、玩采莲船、玩龙灯、打泉塘腰鼓等。“结婚办酒,不请村里的文体活动队来闹一闹,感觉都没有气氛。”大桥村村民老周说。
近年来,随着政府部门的重视,文化工程的实施,加上大量资金的投入,传统民俗文化在汀泗桥镇日渐火热。
2014年,汀泗桥镇筹措资金,在各村新建文化广场和文化墙,并成立文体活动队。队伍由村级出资筹建,镇文化站邀请老师编排节目。不少村民在结婚、祝寿、乔迁时,邀请这些队伍前去助兴,目前该镇已有多支文体活动队实现商业运作。“忙的时候,一天要演好几场。”古田农民艺术团团长周正武已经60多岁,团员们的平均年龄也超过40岁。《古田茶歌》便是由该艺术团体收编,除此之外,他们还能表演《打硪歌》、拉二胡、说相声等20多个民俗节目。当被问及演出收入时,周正武不好意思地笑了笑,“钱倒是其次,只要能将茶歌、采莲船、玩龙灯这些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继续传下去,大伙喜欢,我们就高兴。”
唢呐、胡琴、龙灯,掌鼓、管锣、摇船,从乡土而来的民俗,用绘声绘色的表演,赢得了男女老少的掌声。
不停步的变迁——时代文化
夜幕降临,赤岗村委会门前的文化广场上聚集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接插头、搬音响、装视频、排队列,随着音乐响起,年龄相仿、服装鲜艳的中年村妇们跳起舞来。“跳舞可比打麻将好多了,既能够联络感情,也可以锻炼身体。”店面就在广场边的赤岗村女干部毛晓兰也时常参与到跳舞中去。在她的印象里,村民们能聚集在宽大整洁的文化广场前载歌载舞,这是以前不敢想象的。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赤岗村还是“山下烂泥堆成山”的落后村庄,群众文化活动很少。随着各项惠农政策落到基层,农民负担减轻,逐渐从田地中抽出身来,开始追求精神文化生活。
不止赤岗村,该镇古塘、黄荆塘、长寿、程益桥、洪口等村,近几年也纷纷成立了村级文体活动队。队员们土生土长,有普通村民,有返乡务工人员,她们一上妆、一换衣,个个扮相好看、精神抖擞,表演起来更是有模有样。节目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采莲船、玩龙灯等,而是更多地融入时代文化。从广场舞、斗牛舞到十星舞,从欢庆锣鼓到集体朗诵,从回顾革命事迹的红色舞蹈到歌颂党的政策的群口快板,接地气,观众直呼过瘾。
据了解,仅2015年,该镇开展文化活动300余场,观众达10万余人次。“只要群众有需要,我会一直把文化事业坚持下去。”这是汀泗桥镇文化站站长余大厚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虽然早已达到退休年龄,但他难以割舍群众文化,依然长年累月地奔波在各个村组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