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段曼
今年的世界读书日,省委书记李鸿忠同志向全省读者推荐了四本书,刘亚洲的《精神》就是其中之一。
利用业余时间,我静下心来一气呵成读完了这本书。掩卷一刻,脑子里不觉跳出莎士比亚的名言:“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没错,读一本好书的体验就是如此。它丰富了我对民族精神的认识,引发了我对精神能量的思考。
《精神》分析了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抗日战争中国战胜的原因,认为最主要的因素是人,乃至人的精神。甲午战争时,清朝建立了一支表面上脱胎换骨的新式海军和陆军,但它的实质则可以用“空有一副好皮囊”来形容,存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重视“器物”层面而忽略“人心”层面的制度缺陷。最为根本的,是当时的社会“病”了,萎靡不振、思想守旧、麻木不仁。
甲午战败,是民族之哀、民族之痛。惨败刺痛了有识之士、进步青年的神经,启蒙、自强、救亡成为时代赋予他们的使命和责任。尔后,五四运动爆发,沉睡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久违的精神上的春天。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人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肆虐,抛头颅、洒热血,战胜无数困难,打赢了这场生死存亡的硬仗。
作者在文中叙述了两个故事,对比鲜明。一个是甲午时期,日军进攻辽东,清军有5万人,日军比清军少,然而不到10天,辽东全线溃败。日本军医检查清军伤口发现,射入口大抵在背后,从前面中弹的极少,这是逃走时中弹的。另一个是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攻上了狼牙山主峰,五位八路军战士英勇跳下悬崖。日军排成整齐的队形,向跳崖处深深鞠躬。
没有精神和信仰,不过是行尸走肉、任人宰割。而精神强大、信仰坚定的人,即使是敌人,也会对他肃然起敬。这样的人团结起来,拧成一股绳,就没有什么可以摧毁,没有什么困难不能战胜。
从书中,我领悟到精神的巨大能量和魔力所在。强烈的民族文化自省精神、民族担当精神、民族自强精神是老一代革命家、共产党人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深情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一时间,中国梦成为激励社会各界团结奋进、开辟未来的一面精神旗帜。总书记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人民是中国梦的主体。我们每个人都是“梦之队”的一员,是中国梦的参与者、书写者,圆梦需要团结精神、拼搏精神,每个人都应当同舟共济、齐心协力、奋勇前行。
有人说,这是最好的时代。筑梦正当时,每个人都需要提振精神方能不辜负这伟大的时代。工作中,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职业精神,唤醒普通劳动者身上蕴藏的能量,挖掘出个人最大潜力,我们才能在生产生活方面更安心舒心,社会才能拥有更多正能量,核心价值观也才能落地生根。
毛主席曾指出,为人民服务,没有一点奉献精神不行。白求恩甘于奉献、无私奉献的精神被人们广为称道。毛主席在《纪念白求恩》中赞誉“他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子弹横飞,他只想保住伤员的腿。受伤感染,他仍坚持救人。他是医生,更是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坦言:这世界只要还有流血的伤口,我的心就一刻不得安宁!白求恩固然只是一名医生,但谁又能否定他的伟大呢?
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同志为我们树立了一座甘于为人民奉献终身的精神丰碑。焦裕禄的心里就只装下了兰考人民和风沙,即使累倒在工作岗位上,依然不改初衷,最终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兰考。习近平总书记曾作《念奴娇·追思焦裕禄》,感人至深。处在社会转型期,时代尤其呼唤焦裕禄精神,全社会都讲奉献、讲格局、讲情怀了,人人付出、感受、再付出正能量,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才能落到实处。
实际生活中,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等良好的精神面貌给予我们充沛的能量。有人说,生活就像心电图,如果一帆风顺只能说明你挂了,调侃中折射出了生活的常态。美国作家海明威说,一个人可以被打倒,但无法被打败!一时失败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促使我们从泥泞中爬起来再战;遇到了困难,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激励我们披荆斩棘继续前进;遭遇了挫折,坚韧不拔的积极进取精神引领我们到达目标的彼岸……
正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钢铁战士保尔·柯察金,读者之所以喜爱他,就是被保尔面对困苦磨难时永不屈服的精神深深打动,这股战胜苦难的强大精神力量激励了无数海内外青年。保尔之所以成为英维,就在于他凭借常人没有的坚韧和毅力,拿起了新的武器,开始了新的生活。坚强的保尔战胜了懦弱的保尔。
这,就是精神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