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暑假期间,为了探求戏曲这一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真实发展状况,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化之旅”文化艺术服务团队以湖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的汉剧为例,奔赴武汉市汉剧院、武汉市人民剧院和汉川市沉湖镇福星村等地开展了一系列调研。
汉剧在湖北的发展简况
新中国成立之后,汉剧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逐步恢复和发展。在政府的帮助下不仅举行汉剧名演员演出、成立汉剧公会、成立文教委员会戏曲工作处,而且成立了“湖北戏曲改进委员会”,对汉剧进行“改戏、改人、改制”大整顿,促进了汉剧的繁荣。具有全国影响的汉剧“吴(天保)陈(伯华)派”的艺术流派也在这一时期形成。然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市民文化需求转变的冲击,汉剧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呈现出逐渐衰落的趋势。目前,湖北省内的专业汉剧剧院仅剩下武汉汉剧院和湖北省地方戏曲剧院,专业汉剧演艺人员也在逐年减少。据“文化之旅”实践团队调查了解,目前武汉汉剧院演员和演奏员总人数不足100人,并且出现了人才断层的局面,缺乏青年演员。
受众单一化,对青年人无吸引力
“文化之旅”实践团队在武汉多所高校进行了300多份问卷调查,以了解青年学生对汉剧的认知状况。其中,95%的学生表示从未看过汉剧演出,80%的学生表示在转换电视频道遇到汉剧时会立即换台,72%的同学表示根本没听说过汉剧。在填写调查问卷时,不少同学由于缺乏对汉剧的了解,只得拿出手机当场百度搜索。甚至有学生在调查问卷上写到:“汉剧是啥”,这让团队成员们不禁对汉剧在年轻一代中传承与发展的现状感到深深的忧虑。
为了深入研究汉剧在农村基层的发展现状, 2016年7月21日,“文化之旅”实践队随同武汉汉剧院演出团队来到了汉川市沉湖镇福星村,参加为期三天的“三下乡”演出暨第二届湖北戏剧精品剧目展。7月21-23号,福星会场分别上演了了汉剧经典剧目《状元媒》、《龙凤呈祥》和《四郎探母》。从实践团队的调查情况来看,在为期三天的演出中,虽然这个可以容纳2500多人的剧场座无虚席,但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的比例几乎占到了99%,其余的则是由这些老年人带过来的儿童,见不到年轻人的身影。这与团队成员在武汉几所高校的调研结果十分吻合。

(团队成员对演出现场的观众进行采访)
汉剧的“方言”问题较突出,增加了观众理解难度
方言是地方文化赖以存在的条件,汉语各大方言都有自己的戏曲文化,地方戏曲一般也都用当地方言来演唱。虽然戏曲文化能使当地方言升华为艺术语言,大大推动地域文化的发展,但是戏曲中方言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戏曲文化向周边的传播。
在武汉汉剧团为期三天的下乡演出中,“文化之旅”服务团队对现场观众和周边村民进行了调查专访。不少观众表示汉剧的方言较为晦涩难懂,戏曲资深爱好者赵奶奶说道:“汉剧的语言比黄梅戏和楚剧要难懂一些,即便是有流动的字幕,但是对于我们这些老年人来说也没多大作用。”据队员们在现场了解,舞台两边分别设有流动字幕,但是这些字幕只有在演员唱戏的时候才有,而当演员们在台上对话或独白时,并无字幕显示。即便显示字幕,但这对于视力不好的老年人来说并不能起到有效的作用。在演出的三天里,观众人数虽然总体变化不大,但仍然呈逐步递减之势,这与汉剧“方言”的存在有着重要的关联。
7月22日,团队成员就此问题专访了湖北省戏剧家协会副秘书长张法德老师,张老师特别指出:“方言是地方戏曲的一大特色,汉剧不能也不会丢弃“方言”。
(团队成员走访福星村村民)
剧目老化,缺乏有效创新
在流行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文化需要的是主动创新而非被动继承。传统文化的弘扬并不是从形式上摇头摆脑、念念古诗,而是要与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大众的文化消费需求以及现代科技方式相融合,创新发展与传承方式,用寓教于乐、生动鲜活的方式提供给老百姓。
汉剧的创新也迫在眉睫。汉剧传统剧目有660余个,多是历史演义故事与民间传说,如《李密降唐》、《祭风台》、《英雄志》等,以《宇宙锋》等剧的演出最为人称赞。然而,受当前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市民文化需求多元化的影响,传统的汉剧剧目已经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据实践队员了解,除《失子记》外,武汉汉剧团近期演绎的多为老剧目,本次下乡演出的《状元媒》、《龙凤呈祥》和《四郎探母》也都为汉剧传统剧目。
就汉剧的剧目创新问题,实践团队专访了武汉汉剧院的导演孙伟,孙导演指出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景下,剧目组创作了有关农民体裁方面的戏曲,如反映农村社会人际关系和谐的现代剧目《插野秧》、反映关爱留守儿童的剧目《捉泥鳅》等均受到了业界众多专家的认可。然而,新剧目从创作、排练到最终上演将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团队成员采访武汉汉剧院剧组演出人员)
汉剧发展与繁荣的路径
首先,政府帮扶责无旁贷。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强调戏曲是体现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并部署了加强戏曲保护与传承的相关工作,支持剧本创作与演出,改善戏曲生产条件,支持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发展等工作。然而在政策的具体落实上却困难重重,虽然近几年当地政府对汉剧的帮扶力度有所增加,宜昌和沙县等地的汉剧院也在政府的帮助下逐步恢复,但是政府的帮扶力度仍然有待于进一步加大,一些实质性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其次,以青少年为导向,加大创新力度。全国政协委员、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在今年两会上继续关注传统文化的推广和传承,他建议关注对青少年传统文化素质的培养,通过让孩子练毛笔字、学习繁体字、多听戏剧等方式,使优秀传统文化走进青少年心田。同样,汉剧的创新也要以青少年为导向,改变受众单一化的局面。2016年,武汉汉剧院开展了“戏曲进校园•千校千场”演出活动,通过创新剧本台词、将美声与汉剧唱腔相结合、将现代舞蹈元素融入表演当中等各种方式让汉剧走进了更多的校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种以青年学生为导向的创新是有效而十分必要的。
最后,将汉剧与新媒体相结合。当前是移动新媒体的时代,离开了互联网和自媒体,就会有与时代脱节的危险。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指出“鼓励开设、制作宣传推广戏曲作品、传播普及戏曲知识的栏目节目;鼓励发挥互联网在戏曲传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新媒体普及和宣传戏曲。”汉剧的推广和传承也要适时的利用微信、微博等公众平台与互联网相结合,但是这种结合要适应新媒体的短、平、快等特点,必须有情趣,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