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孝感文化研究》一书中,余章明《“孝文化”研究开发构想》一文对“孝文化”研究在孝感兴起的背景和缘起了大致的介绍:
“孝”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本。据考证,孝道成于父系氏族时期;在商代,已把不孝看成是最大的罪行(参见《吕氏春秋·孝行》)。儒家道统认为“孝”是百行之首,《论语》载:“孝梯也者,其为仁之本舆!”《孝经》更明白地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概括说:“讲到孝字,我们中国尤为特长,尤其比各国进步得多。《孝经》所讲究的孝字,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至……所以孝字更是不能不要的。”(《孙中山选集》之《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历代王朝无一不主张并实施以孝治天下。可以说,一方面,“孝”被异化为封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维系政权的一个最重要的工具;另一方面,“孝”从它本身意义出发,所包含的尊老、敬老、养老,以及亲亲、爱人、爱国,正是中华民族的一大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家庭和睦、邻里相亲、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在因素。因此,孝道已被列为中华传统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关专家指出:孝文化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世界性课题。
孝感是汉孝子董永的故里,孝感因董永等几个孝子的影响而得名。据考证,东汉前后,这块土地上先后涌现出董永、董黯、黄香、孟宗等几位大孝子。孝感在1500年前建县时定名“孝昌”,乃“孝子多矣”;而后改名“孝感”,乃取董永行孝感天之意。孝感人研究、发掘“孝文化”遗产,有条件,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发掘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带动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已是当今被广泛运用的地域战略。如山东在这方面甚为重视,在“孔子儒学”、“梁山水浒”的开发利用上就取得了较大成效。孝文化是孝感地区的一大特色,既弘扬传统美德,又顺乎民心民意,在中国内地、港台地区、东南亚各国都会有影响力。如果放开思路,围绕“孝”字作文章,就可以进一步提高孝感知名度,达到以文化促旅游、促开发、促经济的目的。近几年,山东、江苏等地都打“董永牌”,争着与董永攀同乡,与孝感争“专利”。孝感有紧迫感,尽快行动,旨在有所作为。
第四,孝文化研究已经具备一定基础。早在1994年3月,由孝感日报社发起,召开了首次孝文化研究与开发座谈会,邀请市直党校、师专、宣传文化部门及各县、市、区专家学者30余人,对“孝”的本源及现实意义、孝感地名的由来、孝文化的开发利用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撰写论文50余篇;《孝感日报》开辟《孝文化与现代文明》专栏,发稿80余篇;着手筹备成立“孝感市中华孝文化研究会”,建立了与中国内地、港台地区及国外的联系,得到武汉大学、广州中山大学等高校有关系所专家们的热情支持;台湾《中国晨报》总裁刘恒修先生(湖北天门籍)对此活动尤感兴趣,愿在海峡两岸的交流上尽力。目前,孝文化研究与开发活动的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呼声很高,市老联委、孝感日报社等几家在全市组织开展的评现代孝子活动,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与参与。
通过对前段研讨活动总结,孝感市形成了孝文化研究与开发活动的基本思路与指导思想: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挖掘利用地方文化资源,以研究开发孝文化,建设“孝子乡、天仙城、文明市”为整体构想与长远目标,坚持古为今用、批判地继承的原则,对孝文化汲其精华、去其糟粕,为现代文明建设服务,为孝感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服务;理论研究以考证、探讨孝文化与孝感、孝文化与传统道德、孝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关系及孝文化的开发利用为重点,立足孝感,面向海内外,理论研讨、社会教育与旅游经济的开发利用紧密结合,同步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