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日,记者走进襄阳市谷城县庙滩镇黄畈村。青山绿田之间,掩映着一座白墙黛瓦的院落,别有韵味。孩子们的欢笑声,传出很远。
为了让乡亲们有一个读书学习的地方,在县城工作多年的叶华程回到老家,办起一座文化大院。去年开放以来,乡亲们在此读书、参加文化科技活动,大院已接待了数千人次。
田间“劝学”乡亲
文化大院的主体小楼,被叶华程命名为“劝学图书馆”,拥有8千余册图书。小楼两侧的6间厢房,分别陈列着有关航天科技、国防军事、收藏、台湾风情等内容的资料与实物。
“我是一个平凡人,但无论何时都没有放弃读书,书香伴我一生。”58岁的叶华程说,作为一名文化志愿者,自己希望这座文化大院在展示汉水文化的同时,能在乡亲和儿童中起到“劝学”作用。
几年前,叶华程回到老家时,看到一些村民打麻将,甚至还有孩子围观。这一幕,刺痛了他的心:“乡亲们现在不缺吃穿,缺的是精神营养。金钱只能解决眼前的生计,而文化能惠及长远。”他决定做点什么。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文化大院建起来了。藏书也逐渐丰富,包括哲学、历史、文学、法律、传记、辞书、书法,及儿童读物、农业科技图书、专题音像制品等。去年,劝学图书馆向乡亲们开放后,每人都不必办证、交押金,只需在记录本登记姓名以及借阅的图书,归还时打勾即可。
书馆还举办了不少活动,如“我们为什么要读书”“我们怎么读好书”“走近科学家,感受科学力量”“书法家送春联下乡,培训留守儿童学书法”“读书日前忙读书”“科技周”等,传播文化科技知识。
书香润泽心田
记者来到劝学图书馆时,一群孩子正在看书,不时交流、欢笑。黄畈中心小学四年级学生王思源很腼腆,可是一看到喜爱的图书,眼睛就亮晶晶的。她迫不及待地翻阅起一本无字故事书《小鸡钓鱼》。
“我特别喜欢看故事书,但是以前家里不经常买书。”王思源说,书馆开放后,她每个周末都会来。第一次来借书时,发现原来很多同学都在这里看书。
书馆的几本记录本都有些破旧了。记者翻阅时看到,许多孩子留下了借阅记录。他们用稚嫩的笔迹一笔一划写着书名:《安徒生童话选》《诺伊的世界史航行》《有趣的历史》《书圣王羲之的故事》《儿童十万个为什么》《爱的教育》《最高最高的高原》《动物小说》……
书馆周边有13个行政村、3千多户人家,外村的乡亲也常常前来借书。今年春节期间下了一场大雪,路上积了厚厚的雪,不少村民和儿童仍来到大院里,过了一个“文化年”。
蒋庆丰小朋友借了20多本书,增长了知识,拓宽了视野;村民丁乐金想养蜂致富,书馆便特意买了6本关于养蜂的科技图书……叶华程感慨地说,每次看到乡亲们读书学习的身影,他都被深深打动。
书馆获得扶持
叶华程和劝学图书馆,去年获得了全省“五星级农家书屋”和“书香门第·耕读人家”的荣誉称号。今年4月23日,他受邀参加湖北省全民读书月启动仪式,并作为贫困地区农家书屋代表之一接受了赠书。
一个月后,省全阅办致信叶华程,转达了省委领导的关心和重视,并表示将密切关注全省所有阅读志愿者、读书推广人,尽可能加大扶持力度。
15日,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有关处室负责人来到黄畈村,向劝学图书馆授予“全民阅读示范书屋”牌匾,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还捐赠了5千册精心挑选的图书,价值约12万元。他们告诉叶华程,将总结其经验做法,向全省推广,以此推动全民阅读志愿者队伍建设;同时针对书馆在运行中遇到的困难,各级主管部门将共同探索解决问题,支持他进一步办好书馆。
这一切,让叶华程更加充满信心。他说,今后将继续做好这份公益文化事业,帮助农民朋友读书,提高文化素质。(韩晓玲 常志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