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化>文化
我爹的紫砂壶
2018-01-21 19:33:58   来源:今日湖北

1465824601691176.png

  樱子

  我爹乃文艺圈资深编剧一枚,逢人多把话题往剧本上扯,摇晃着发量递减的大头,兴奋时手舞足蹈,或不知不觉弯腰驼背,很不“文艺范”。大姑妈恨铁不成钢,说他忘挺腰、忘直背,有啥穿啥没造型,赶不上大院守门的。不像某邻居,昂首挺胸,常年披个彩色围巾、戴个黑框眼镜,聊聊热点潮事。

  爹上班时是什么状态不知道,反正回家了,码文字、读书报、改稿子,还爱发呆,绞尽脑汁,存心让头顶毛发无营养嘛!多年的棋、球爱好,也早抛到爪哇国去了,自然与时尚沾不上边。我看着他,就想笑。

  笑归笑,可不能放任自流。因为我不能随时监督,所以想了几个对策。对策一:鼓励。冬天太冷,偶尔见他戴了鸭舌帽,品位稍微提升了,我赶紧拍照发朋友圈,使劲夸奖一番。对策二:购物。时尚的保温杯、按摩器、录放器、足浴片、衣裤皮鞋、港澳食品,网购快递给我爹,催其附庸风雅一番。

1465824628106925.png

  然而“潮”了几天,进三退二,甚至故态重萌,令人沮丧。不记得何人何时塞给我爹一紫砂壶,撞到爹的兴奋点子上,成了他下班在家的标配。迷你的壶身,正好单手托住,我爹常沏点绿茶,抱在怀里边忙边嘬几口,因容量有限,喝不了几口就要加水。无论春夏秋冬,看书、看报、上网、发呆、打电话、绕圈走,都显摆出“一壶在手、天下我有”状。嘿嘿,居然舍不得把壶拿到办公室去用,视其如珍宝,不过倒是添了些许“文艺范”。

  可我爹紫砂盲一个,壶是否真的紫砂堪疑。我很瞧不起这壶,又小,又不保温,造型也普通。有几次我从岭南返回武汉,给他买了保温杯,结果再回来的时候发现他还是捧着这个。为什么离不开紫砂壶,也确实难以揣测。比如他手腕上戴了几圈不明材质的小珠子,刷着三种颜色的油漆,却喜感十足地吹嘘:“好友塞给我时,说开过光的”,以此证明来历不凡。哈哈,老爹和其他文艺圈人,终于同“病”了,风雅起来。

  身边有人收集红木家具、种花养鸟的,也有为了某件物事上山下海、开车去山沟里淘宝的。若有人问起来历,也可以讲点故事,显示其或稀有或特殊的背景出处,进而赢得看客们一片难辨真假的赞赏,想想也很酷炫。然而,不见我爹编排紫砂壶的故事,抑扬顿挫地宣讲。这风雅呀,仍然业余得一塌糊涂。

#p#分页标题#e#

  听说过惟一有关的故事,某天,我爹竟然托着这壶出门去当艺术系列的评委,遇到某处长,问他,“啊,您玩紫砂壶啊?哪天约几位朋友,选个雅厅,聊聊?”我爹在家转述这个故事,说到“玩”字时,一手抱壶,一手拍膝,头微仰,嘴角上扬,呵呵而乐,洋溢着位列仙班的得意。可一转身就忙别的去了,不见他真的赴“紫砂之约”。我估计,那位处长看到这壶的外观,恐怕会想,如此不惜壶的壶主,无法深入开展话题,还是敬而远之吧。我之所以这么颠覆爹的转述场面,是观察我爹虽有端紫砂壶的持久劲,堪比他把写作坚持到天荒地老,然而,恐怕他下辈子的兴趣点,才会转到玩紫砂壶这方面。

  由于经年累月的使用,壶已成黑褐色,内外都有厚厚的茶锈。而真正养壶之人,会每日趁泡茶之际温壶时,轻轻用湿毛巾或清洁湿布,擦拭壶提,水印旋擦旋干,重复多次,壶温稍降后,亦可用手摩挲,因手掌有油汗,有利于壶体光润。明人周高起说过:“壶经用久,涤拭日加,自发黯然之光,动手可鉴。”于是某日,我趁爹没有捧壶饮用的空隙,求助于百度洗壶知识,把壶放在锅里煮了,然后用百洁布和牙刷,并动用我的指甲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清理。我爹对于紫砂壶仅仅停留在附庸风雅的水平上,看来死活不会再往前风雅了。

  看到清洁后的紫砂壶,我爹史无前例地热情赞扬,称比我买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强,让爹活出自己的喜乐。嘿,赞扬还捎带责难!爹也曾有过“风雅”规划,说要弄个大房子住住之类,却总不见付诸实施。显然,现存的风雅直通车,爹是愿意坐一坐的,但是时间和精力成本不能昂贵。我只能结合爹的编剧方式和生活喜好的小小范围,不用他多费劲使力地享受才成。洞悉之后,决定不再继续过往。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我爹乐此,尽孝投其所好便是。

  对于紫砂壶、珠串手链之类的时尚物件,他不去观察材质优劣,懒得了解工艺流程,估量不准价格高低,有时也会闹笑话。紫砂器具和绿茶绝非“黄金搭档”,在广东、海南、福建、台湾以及东南亚一带,宜于盛放乌龙茶。可是,和“大茶霸”陆羽出生地相同的我爹,却用紫砂壶来泡绿茶。

  爹这不深究的懒惰,如果我“上纲上线”,与当下被频频倡导的工匠精神,好像也相悖呢?工匠精神,即严谨精细的造物之道。穷其一生去追求一门技艺的工匠中的极品——大师,在广告宣传、企业文化培训中,广受追捧。而大师制作的大小物件,价格十倍甚至百倍于同类商品。大而言之,我们感叹春秋战国青铜器的大气磅礴、两汉玉石配饰的饱含韵味、唐宋陶瓷器的繁华绚烂、清明瓷器的玲珑精细,都在赞赏传统深厚的工匠精神,实在了不得!我爹怎么就不追寻、发扬呢?

  我想做一个孝顺的女儿,只好向父亲的“浅层附庸,懒得深究”妥协。在故宫博物院等处参观各类珍贵物件的时候,一方面留连于精美工艺之大道,慨叹古代工匠之智慧无穷,某物件的价值几何,标明其材质、技术、出品人,就身价倍涨增值不少;另一方面,通过提示说明也得知,这些物件的工艺之珍贵,除少数被工匠和物件爱好者单独把玩、被豪门收藏者斗奢比富、进博物馆供大众观赏外,实际上更多是被不同时代和地方的人们,用来插花、吃饭、洗脸、焚香、温床的。其价值取向,需要在踏踏实实的日常生活使用中,被确切地感知和体验。能够把珍贵物件的工艺与生活相结合,使物件工艺化,物用其用,实用适用,用者心安,心安则美。我想,这是不是对工匠精神的更接地气的大众化领悟呢?

  我爹若是紫砂壶的从业者、珠串手链的手艺人,按照工匠精神,应该日新不已,精益求精,朝着工匠大师的方向,日夜兼程。若是珠串手链的粉丝,或是紫砂壶的迷恋者,建个朋友圈,谈一谈,聊一聊,追寻大师足迹,品味偶像遗作,亦无可厚非。而他偏在上述两类人之外潇洒着,局限自知,短板尚存,强项不缺,长处醒目,在哪座山上唱哪座山的山歌,活出精彩的自己。

  紫砂壶也好,珠串手链也罢,我爹凑凑趣,赶赶热闹即可,终究只是日常生活的小乐趣。倘若非逼他比照上述两类人那样生活,非自己所长、所强、所愿去追寻,去深究材质、技术、出品人,那就活得太不像自己,舍本逐末了。紫砂壶、珠串手链,端在手中,套在手腕,喝茶聊天读书看报,处处皆可安放己心,我爹活出了自己的自在。

  为什么要这样想呢?也许是源于父女一脉相传的对非特定物件的随意和不深究吧。《心经》说,行甚深般若,渡一切苦厄。物用其用,心安即美!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