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礼仁
前段时间,网络上刮起浓浓的“国民风”,不少网友都晒出家中的老物件。这股怀旧风也感染了我,走进储物间,在一堆杂物中翻出了曾经陪伴我多年的那台红灯牌收音机,将它蒙尘的机身擦净,接上电,收音机里又传出了亲切的播音。
上世纪60年代,我初中毕业后通过招工进了武钢炼铁厂,当了一名炉前工。下班后没有什么娱乐活动,于是我节衣缩食,花半年时间攒了20元钱,买回一台红灯牌收音机,是上海第二无线电厂生产的。那个时代谁要是手里有上海货就足以让人羡慕,何况我拥有的还是一台“家用电器”,很快我成了厂里的名人,连厂长见了都要问一句:“你的收音机今天说了啥?”
那时我经常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最喜欢收听的节目就是《革命文艺》,这个节目经常会播放革命歌曲和样板戏。听多了,也就会跟着唱了。一次厂里举办文艺汇演,我唱了一段京剧《红灯记》选段《浑身是胆雄赳赳》,赢得了满堂彩。
收音机成了我的亲密伙伴,让我了解了许多国内外大事,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也排遣了寂寞。自从买了收音机,收听长篇连播小说《红岩》就成了工余时间最大的乐事。当时我们车间有个女同事叫王桂英,她也是个广播迷,一到《红岩》开播,就准时到我的宿舍收听节目。一来二去,我们擦出了爱情的火花,等《红岩》播完,我们也正式确立了恋爱关系,第二年便走进了婚姻殿堂。
进入80年代,我们家分了新房,家里打了新家具,还添置了一台四喇叭收录机,不但能听广播,还能播放磁带和录音。红灯牌收音机因为样式老旧,被妻子“压了箱底”。
十多年前,家里买了商品房,喜迁新居时妻子嫌这台红灯牌收音机占位置,要把它扔掉,我硬是拦住了。它伴随我度过了许多难忘的日子,也见证了我的许多人生经历,拥有它时我还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如今已是满头银发的老人了。我愿拂去它身上的尘埃,怀抱着它,静静坐在阳台一隅,享受它带给我的那份舒适和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