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化>文化
武汉:“无声合唱团”来了!70名听障儿童唱响天籁之音
2023-09-15 10:37:11   来源:长江云

这是一堂特殊的美育课——艺术的分贝:武汉美术馆听障人群美育体验课,它由武汉市第一聋哑学校、武汉市第二聋哑学校70名聋哑孩子组成,他们听不见,也说不出话。“无声合唱团”发起人之一、艺术家李博专程来到武汉,用独特的教学方法,在极短的时间里,教会这群听障孩子用艺术发声。一声“砰”的撞击,李博敲响了中国大鼓,引导孩子们感知声带、喉头等身体部位发出的振动频率。受到鼓舞的孩子们逐渐打开心扉,鼓起勇气、张开嘴巴,李博一手划到高处,声音也攀登至高点,“啊——”,错落又高亢的歌声响彻整个大厅,孩子们脸上写满了兴奋和感动。短短不到1分钟的歌唱,令人惊艳、震撼。


几天前,李博受邀走进武汉美术馆(琴台馆),与武汉市第一聋哑学校、第二聋哑学校的师生展开了这次特别的分享活动。正在展出的《洄——第八届繁星计划青年艺术家研究展》中,李博创作的艺术作品《无声合唱团》,用绘画、视频等艺术形式,再现了“无声合唱团”十年来的成长历程。

艺术的分贝:武汉美术馆听障人群美育体验课活动现场

在活动现场,李博讲述了“无声合唱团”的成长故事。2014年采风时,艺术家李博和音乐人张咏偶然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凌云县特殊学校,和大山深处14名听障孩子组成“无声合唱团”,用5年时间训练他们发声,并教会他们合唱,唱到了享有“中国音乐圣殿”之称的北京音乐厅舞台,登上央视的舞台。他们克服无法想象的困难,打开了山区聋哑孩子通向外面世界的大门,打通了“无声世界”与“有声世界”的壁垒,传递爱与平等的生命赞歌。

分享环节结束后,李博和手语老师李慧、音乐疗愈师宋晓玲带领武汉市第一聋哑学校、第二聋哑学校的孩子们,进行了一次音乐疗愈体验。武汉美术馆宣教部主任吴迪介绍说,“艺术的分贝:武汉美术馆听障人群美育体验课”是武汉美术馆针对听障人群开展的美育项目,通过用个性化、多样化的艺术美育课程,激发听障人群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让他们感受艺术,亲近艺术,参与艺术。



艺术家李博(右)和手语老师李慧(左)分享“无声合唱团”的故事

“无声合唱团”的故事因媒体的报道为大众所知。10年里,世界快速迭代。10年了,“走出大山”“唱响北京音乐厅”,早已红遍网络的孩子们,生活有变化吗?歌唱给孩子们的命运带来了什么?如果从出生开始就活在无声的世界里,歌唱意味着什么?如果没有了声音,音乐还意味着什么?在活动进行过程中,李博接受了长江云新闻记者的采访,讲述了此次在武汉首展的艺术作品《无声合唱团》,以及“无声合唱团”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将出版多语种绘本,绘画作品在武汉首展

这组《无声合唱团》的作品是什么时候开始创作的?

这一批作品是我在这三年做的。这些画都是绘本的内容,是为今年11月即将发行的绘本《无声合唱》创作的,每一幅几乎都是独立的作品,都有自己的观念在里面。创作时,我很纠结,希望孩子们又能看懂,又能咀嚼出更多的东西。我反复在孩子和大人之间寻找界限,为此看了700多本绘本。绘本讲述的是“无声合唱团”怎么做起来的,到北京音乐厅演出完了,他们再回去这一段的过程,包括一些我们和孩子之间的感受。除了中文版绘本,年底还会出英文版。因为,这个合唱团就是跨越了文明,跨越国界的。

这组艺术作品是在武汉第一次面向公众亮相吗?

没错。我刚做完,策展人杜曦云老师就邀请“无声合唱团”来做展览。虽然这些画是我画的,但都属于“无声合唱团”,所以这次展览都用的“无声合唱团”的名字。

《无声合唱团》正在武汉美术馆琴台馆展出

在武汉美术馆琴台馆展出的“无声合唱团”这组作品中,您印象特别深的作品是哪件,可以解读一下吗?

画了11支话筒的这一幅,讲什么是“无声合唱团”。画面背景用的蓝是用中国最好的矿物颜料石青做的,这些颜料都是自己磨的、做的,话筒上的金色是纯金做成颜料画的。这些画中,话筒里的月亮代表自然,骷髅代表生命的开始和终结,星星代表国家,王冠象征着权力,心象征着爱,钻石象征着金钱。第七个,画的是孩子最早拒绝我们的手势,一切都说不的手势。为什么我画了这么多图案,因为在“无声合唱团”来说,每个人的想法都是平等的,是包容一切的。

您个人最喜欢这组作品中的哪一幅?

九张嘴那一套我个人最喜欢。那是“无声合唱团”9个孩子的嘴唇,画面是我用绳子编出来的。这9个孩子,我们相互陪伴了好长时间,就跟我们自己的孩子一样。


李博取材无声合唱团9个孩子的嘴唇创作的艺术作品

正在准备登上世界舞台,合唱团最困难的是经费问题

2018年在北京音乐厅演出之后,“无声合唱团”引起了非常大的社会反响,但这五年,似乎很少出现在公众的面前。现在,孩子们怎么样了?

最早的合唱团,最小的孩子快6岁,最大的十几岁。现在大的20多岁,有4个孩子考上大学。还有一个是大专,现在专升本。还有一个孩子在装修队,半年能挣6万块钱。还有一对合唱团的孩子到了适婚年龄,要结婚了。我们合唱团现在换了一所学校。我们跟着这些孩子走,孩子升学了,我们就走了。他们现在升到了高中和职高,我们就再找些新的孩子。合唱团你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我们不会要求什么的。

合唱团现在人数有变化吗?

现在有20人。来回来去变,最早是9个,然后11个、14个,然后到20人。现在合唱团的孩子全部来自广西桂林市聋哑学校(8个瑶族,6个壮族,6个汉族)。

李博和张咏带着“无声合唱团”的孩子们进行日常训

“无声合唱团”的孩子们是怎么训练的?

现在,我们的训练体系已经非常成熟了。我们的合唱团也是一点点地开始训练,比如用压舌棒纠正孩子的发声,让孩子感受呼吸,对着镜子看自己张开嘴,体会是什么感觉。有时候大家互相摸着喉咙,去感知共振。我们会由易到难,一点点让大家感知到节奏,然后那个时候就能感知到,时间是怎么被这些节奏分割的。感受时间的流动,它完全是和听的节奏没有关系了,这个在我们来看是声音的另一个维度。

孩子们演唱的音乐是怎么创作出来的?

根据孩子自身的情况去编的,孩子只要开心,他愿意表达自己就行了,剩下的事儿就是我们做音乐的来处理。我觉得唱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状态,真实是最重要的。其实,我们就是陪伴这些孩子,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

2018年“无声合唱团”在北京音乐厅演出

“无声合唱团”伴奏用到了一些中国传统乐器,是刻意选的吗?

我们用到的乐器有洞箫、滑板吉他、木吉他、铜锣、芦笙、中国大鼓,还有我跟我搭档张咏发明的一个乐器,把古琴和贝斯做到了一起。我们拒绝了很多西洋乐器,除了两种吉他,剩下全是传统中国传统乐器,整个气势特别恢宏。前两首曲子是用中国的南音这套系统去编的,中国传统的这些乐器和这些孩子非常像,他们虽然在很多音里绕来绕去的,但非常好听。

后续有什么计划、规划吗?

这两年,我们一直和孩子们一起创作和训练,去挖掘他们更好的东西。现在,在准备后年悉尼歌剧院的演出,会做一个小时的表演,包括现代舞,还有打击乐的一套新东西,还是去表现这些孩子自己的世界。明年,合唱团的纪录片就要上院线了。我们也会开办无声的工作坊,我们希望创办很多共融空间,让不同的群体,视障还有别的群体和普通人一起来共创。

现在对你们来说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现在的困难说实话就是钱的问题。这个项目比较特殊,基金会非常支持,已经做到他们能力范围的极限了,我们有的经费也得自己来。做这么一个项目,真的非常复杂。我们希望这个事长久下去,我现在一年有8个月在广西,4个月回北京,画画和做合唱团。

“无声合唱团”的孩子们

无声的共振,用艺术沟通世界

“无声合唱团”带领的音乐,最终想表达的是什么呢?

表达他们自己就行了。对我们来说,第一是配合他们,第二希望在配合他们过程当中,用音乐给两个世界之间去翻译。

歌唱给孩子们的命运带来什么,有没有带来什么变化?

“无声合唱团”的报道,有两个多到三个亿的点击量。特别欣慰的是,我们这些孩子都已经像小明星一样了,但他们回到学校仍以一个普通的心态,过着正常的生活。我们一直在思考合唱团的意义是什么。其实,是这些孩子在帮助我们,这些孩子是在连接有声和无声这个世界,用他们的声音,用艺术,就像一个桥梁一样去链接。

这10年对您来说改变最大的是什么?

改变最大的第一是心态,第二是看待世界的方式,然后才是我对艺术的理解。以前,我是个外在特别躁的一个人,现在内心很躁,外在不躁了,心态更平稳了。这些孩子给了我们看待声音的另一个维度,我们以前对音乐的理解都变了。在做合唱团当中,我才真正感受到艺术最初是干什么的。艺术是去沟通,现在是用它沟通平行的世界,或者不可能沟通的世界,其实这就是艺术的用处。

很多人觉得“无声合唱团”是一个公益项目,为什么你们一直强调这是一个艺术项目?

我们一直做的是一个艺术项目,但很多人说我们做的是公益项目,我觉得公益项目不准确。别人都觉得,是我们在帮助这些孩子,其实并不是。我们在和孩子们交流的过程当中,我们也收获了很多。我搭档张咏说,碰上这些孩子其实是我们的幸运。我们不是做合唱团,是希望深山里的孩子能有更多选择的权利,走出去看见外面的世界,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只要敢想是一定可以做到的,也希望合唱团可以让很多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去感受到那种力量。

您觉得“无声合唱团”对普通人来说,它的意义是什么?

音乐本身给到普通人的触动,还有这些孩子的状态给到普通人的一个力量,这种力量没法用语言去表达。这些孩子的声音这么好,你无法去形容它是什么,但就是能击穿心灵,这就是艺术最高的境界,但恰恰是我们很多普通人没有的。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