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化
《流浪地球》:中国科幻有能力讲好自己的故事
2019-02-14 10:43:24   来源:人民网   分享:
0

从2月5日上映,9天来《流浪地球》始终处于舆论焦点。《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推送16篇、新华社微信公众号推送14篇、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推送9篇……有科普文章《看完<流量地球>科学家这么说》,有点赞文章《破14亿!<流浪地球>票房逆袭,我们为什么需要科幻?》……既有热情点赞,也有理性分析,一部贺岁档电影,为何引起官方媒体如此热烈的关注?

因为《流浪地球》告诉我们,现在,中国科幻有能力向世界讲出自己的故事!

为科幻注入中国文化的表达

提起科幻电影,观众自然先想到好莱坞科幻电影。在创作上,中国科幻电影与好莱坞式科幻影片有非常大的文化差异。美国电影通常强调某个具体的英雄拯救世界的故事,比如《钢铁侠》《蜘蛛侠》等,而《流浪地球》中却注重将中国文化与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注入电影之中,是一群普通人共同实现拯救地球的任务,这是中国的集体主义与西方个人主义的不同。正如导演郭帆在采访中曾经表示,“集体主义在中国特别容易被理解,《流浪地球》中每一个人都是普通人,没有超级英雄,而是依靠集体合在一起的团结力量去完成救援。”

其次,在价值观上,好莱坞式的科幻电影注重开疆辟土,探索未知的新家园。而中国人安土重迁的思维习惯,却让人们有了“带着地球一起流浪”的念头,影片从故事到文化内核都很有中国特色,表达了中国人对土地的深厚热爱。

有了集体主义与乡土情怀的基础,《流浪地球》在细节上也非常注意中国特有文化的表现——出现在影片里的济宁补给站的派出所、朱自清的《春》、市民热爱的烤串、麻将以及最后的春节十二响……

可以说,《流浪地球》是一部中国人拍给中国人自己看的科幻电影。从核心价值到细节表现,透露出浓浓的中国味道。相比于好莱坞科幻大片,《流浪地球》不需要台词翻译、不需要费力识别洋面孔、不需要跨文化语境的理解,而是以中国视角完成与未来的对话

硬实力是中国科幻的底气

有了中国文化硬核的思维,也离不开硬件技术的实现与支持。一直以来,在科幻电影的圈子里,中国科幻电影如同牙牙学语的孩童,在没有充分学会说话之前,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好莱坞大制作的科幻电影盘踞市场,不断向外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念。

《流浪地球》的出现,让人们看到中国科幻电影终于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讲话,集体主义取代了好莱坞式的个人英雄主义、带着地球一同流浪展现出的“乡土情怀”、北京第三区交通委和春节十二响……宏大叙事的小说基础、制作精良的电影特效、精准把脉的民族文化,共同支撑起《流浪地球》,让中国电影也能“硬气”地讲讲自己的故事

2015年刘慈欣《三体》、2016年郝景芳《北京折叠》先后斩获“科幻界诺贝尔文学奖”之称的雨果奖,中国科幻文学站在了世界科幻文学舞台的聚光灯下。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峰曾说,科幻生于西方,长于西方,在东方也找到了沃土,这是科学与想象超越国界的人类意义的最好证明。

有了坚实的文化理论支撑,还需要有足够的技术支持幻想的实现。在《流浪地球》中,本土公司特效镜头完成量占到了全片75%,“因为外国人有时并不是很能理解中国文化的内容,而且海外比较好的特效团队同时也在做好莱坞一线大片,很难把最好的资源分配给我们。而我们中国团队很争气,让我很骄傲,他们是真的用心在做,所以做出来的东西特别牛,也让海外团队感到压力‘原来他们做的东西这么好’。”郭帆在采访中说道。

坚实可推敲的剧本基础,加上优秀的主创团队与技术高超的特效公司,共同托起《流浪地球》的故事,让这座“乌托邦”得以真切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中国科幻在包容中走向春天

好评如潮,争议不少,但至少中国科幻电影用自己的剧本、自己的团队、自己的特效、自己的语言,讲述了属于中国视角的拯救人类的故事。电影上映后,主流媒体纷纷点赞,真正的文化自信,应当是让年轻一代意识到中国文化的实力。

人民日报评论道,“相对《星际穿越》《地心引力》这样品质精良、剧情完整的科幻大片,《流浪地球》都还有不小差距。但一部电影能成为公共话题、激发公共讨论,也意味着这个片有讨论的价值,更意味着观众对中国科幻有着进一步的期待。”

吴京曾在采访时说:“我觉得中国科幻影迷特别可爱。他们看了无数科幻电影,欣赏水平是世界级的,幻想思维可能比外国人更大,可他们还是耐心地宽容地等待着中国科幻电影。”

既不棒杀,也不捧杀,为每一部国产作品的闪光之处点赞,也为每一点不足之处批评指正。这种宽容的期待,将会让中国科幻在包容与支持中走向繁花盛锦的春天。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