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禺的戏剧人生万古芳,小地方写出了大文章。”来到潜江,一定会听到这首歌。
潜江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腹地,是中国戏剧大师曹禺先生的故里,也是一座文化资源“大市”。作为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潜江拥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和群众基础,先后被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市”“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等称号。
作为“曹禺故里”,潜江在文化发展战略上,从无到有,开拓创新,摸索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曹禺故里——曹禺文化——戏剧之都”的文化发展之路。更可贵的是,潜江敢于啃“硬骨头”,在国内剧本创作交易出现“剧本荒”(一是编剧人才大量流失,青黄不接,后继乏人;二是剧本创作急剧滑坡,数量减少,质量降低;三是剧本推介不畅,缺少平台,供需失衡)的新形势下,潜江以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契机,当仁不让地扛起建立全国性剧本创作交易平台的重任,努力让“戏剧之都”潜江成为全国优秀剧本的培训、创作、交易、展演“大本营”。
首届全国剧本创作交易会签约仪式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编剧专业委员会专家赴潜江采风并进行座谈
第一期全国电影剧本培训班在潜江举办(本版文字由徐中兵、崔德生、张汉成撰写)
打造全国剧本创作交易中心,潜江特色独具
建立剧本创作交易平台、打造剧本交易中心,潜江特色独具、底气十足。
近年来,潜江市委、市政府一直致力于打造曹禺文化品牌,先后举办了3届曹禺文化周、两届全国“曹禺杯”优秀剧本征集评选活动,承办了中国文联、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的第19、20、21届曹禺剧本奖评选颁奖,还举行了一系列戏剧文化活动,如全国小戏小品大赛、全国中青年编剧读书班、梅花奖演员读书班、梅花奖演员曹禺故里行、首届全国电影剧本培训班等,曹禺文化周荣获全省“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特别奖。目前,潜江还与中国文联、中国剧协、中国影协、中国视协、北京人艺、上海戏剧学院等结成战略合作关系。
此外,潜江先后投入20多亿元,建成曹禺戏楼、曹禺公园、曹禺纪念馆、梅苑、曹禺祖居、上海世博会湖北馆复建馆、曹禺大剧院等一大批文化设施。长期的文化探索与积淀,在潜江形成了“演潜江、唱潜江、写潜江、画潜江、摄潜江”五大精品文化品牌和“唱响潜江、舞动潜江、戏迷潜江、欢乐潜江、魅力潜江”五大群众文化品牌,不断散发着成熟文化体系的迷人魅力,更勾勒出潜江由“文化自觉”迈入“文化自信”的嬗变轨迹。
建设剧本生产“产业链”,潜江积极作为
面向全国征集剧本。“剧本剧本,一剧之本”,抓住了剧本,便抓住了舞台和影视的艺术“本源”。2015年、2016年潜江连续举办两届“曹禺杯”优秀剧本征集评选活动,全国各地大量的专业剧作家和草根剧作者积极投稿,孟冰、徐棻、栾人学等知名剧作家纷纷参与。2015年征集启事发布仅一个月,即收到投稿剧本286部、约980万字,其中舞台剧本140部、电影剧本112部、电视剧本34部。来稿中,省外投稿数约占2/3,省内投稿数占1/3;专业作者占2/3,业余作者占1/3,社会反响强烈,在国内外剧作界产生了很大影响,极大地提升了潜江在剧作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2016年2月至8月,潜江举办了第二届全国“曹禺杯”优秀剧本征集评选活动,在质和量上都远超上届。整个活动征集剧本820部、总字数3200万字,分别比去年增长183%、227%。其中,大剧458部(电影剧本270部、舞台剧本132部、电视剧本56部),小剧362部(微电影116部、小戏小品246部)。来稿中,省外投稿648部,占80%,省内投稿160部,占19.7%,还有来自新西兰、美国两个国家的投稿2部。大剧中当代题材248部,占55%,其中农村题材81部,占18%。为保证剧本评选公正权威,邀请了在全国影视剧本、舞台剧本创作评论界具有权威影响力的专家担任评审委员会主任,如著名剧作家、中国影协文学创作委员会副主任赵葆华,戏剧理论家、中国老教授协会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剧协《剧本》杂志社原主编黎继德等。
打造剧本推介交易平台。一是建立搜剧网。在互联网时代,没有网络便缺少了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为了让全国剧本交易渠道更为通畅,潜江建立了网上剧本交易平台“搜剧网”(www.sojuw.com),广泛吸纳全国各地剧作家成为网站会员,主动对接获奖和签约剧作家,了解其作品被搬上舞台、银幕的有关信息,在“搜剧网”等传播平台加大对其宣传报道,着力打造国内大型、权威的剧本网上交易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同步进行,提高影响力。二是建立数据网。数据就是生产力。依托搜剧网建立编剧、文化影视企业、文艺院团数据库,网络编剧1000余人、文化企业(院团)400余家,借此打造剧本“硅谷”。通过积极策划会员活动,每年从网站会员和数据库中邀请剧作家、专家、文艺院团、文化企业来潜江开展剧本创作、培训、采风等活动。2016年7月举办的全国电影剧本培训班的15个省市的50余名学员便是通过搜剧网平台报名来接受培训。三是建立远程教育网。打造精品网上课堂,从专家数据库中邀请著名专家进行网上讲座,各类录音、视频等资料不断丰富完善,方便剧作家和文艺院团、影视制作单位随时利用网站进行交流学习。
“孵化器”培育优秀剧本。一方面,建设基地开展培训。近年来,潜江成为了中国剧本扶持中心、中国戏剧家协会梅花奖艺术交流中心、中国戏剧家协会曹禺剧本奖创作基地、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文学创作委员会创作基地、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编剧专业委员会创作基地。依托这些国家级金字招牌和投资4亿元建设的曹禺大剧院(文化中心),结合曹禺名人效应,潜江开展了剧本创作评奖颁奖、交流交易、培训采风、展演展示等一系列活动,为编剧在喧嚣的时代静心写作提供良好环境。《芈月传》作者蒋胜男就曾参加在潜江举办的2011年中国剧协中青年编剧(潜江)读书班。另一方面,成立优秀剧本扶持中心。中国剧本扶持中心是由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文学创作委员会、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编剧专业委员会、北京影视艺术学会、中共潜江市委宣传部、潜江市文化体育旅游新闻出版局等相关单位的领导、专家及剧作家发起共同创建的中国剧作家人才培育平台和优秀剧本孵化平台。此剧本扶持中心以提高编剧的创作能力与剧本质量为宗旨,强化影视文学整合,实施中国剧本精品工程,加强政策扶持,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推动签约剧本成果转化。全国剧本创作交易会搭建起了广大剧作者与文艺院团、文化企业交流合作的桥梁,为剧本创作交易提供了广阔平台。首届全国剧本创作交易会有来自北京、上海、天津、贵州、吉林、云南等全国20多个省市的剧作家、团体参加,推介剧本近400部,成功签约剧本59部,其中征集评选出的12部优秀剧本就有5部签约成功,分别是《国饮》、《家国情仇录》、《走,结婚去》、《爱情钉子户》、《囧爱真情》。截至目前,已经开拍、上演(映)的有《春分有雨》、《寻找满堂音》等15部,开机拍摄的有3部,进入立项或筹拍的22部,成果显著,在全国剧本创作交易圈内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受到了全国剧本创作者的关注,极大地提升了潜江在剧本创作交易界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据统计,目前有意于在2016年9月第二届全国剧本创作交易会签约的剧本达80余部,其中有多部为今年“曹禺杯”获奖剧本。
扛起剧本创作交易大旗,潜江任重道远
“潜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要不断发挥资源优势,将全国剧本创作交易会一届一届办下去,办出实效、办出影响,将潜江打造成为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剧本培训中心、创作中心、展演中心和交易中心,推动文化产业持续发展。”中国影协电影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张思涛对潜江打造“戏剧之都”充满期待。张思涛说,剧本创作交易会办出最好的效果,就是要真正抓出一批好的剧本,通过群众创作促进专业创作;要将剧本创作与剧本的拍摄结合起来,潜江在这方面可以做一些尝试,虽然还有很远的路程要走,但是希望能有潜江元素的剧本投入拍摄,使潜江真正成为为广大群众所承认、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戏剧之都”。
推动潜江文化事业的发展,打造剧本创作交易中心,中国视协编剧专委会常务副主任、秘书长张连生提出,要做到推人才、育精品、出品牌。“推人才,就是要培育扶持编剧人才成长,创造好的条件对编剧人才进行孵化,人才是好作品的基础;育精品,只有精品才能形成文化软实力走出去,才能推动文化发展,要打造好文化精品工程;出品牌,只有将文化形成品牌才能够形成影响。”
迈出成功的第一步,体现了潜江坚定的文化自信。敢于担当的潜江将扛起中国剧本创作交易的大旗,为繁荣我国文艺事业、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风劲潮涌,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需策马扬鞭。
潜江名片
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市 江汉平原生态文明交通示范市 中国宜居城市范例奖
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 中国龙虾之乡 中华诗词之市
全国裁缝之乡 全国民生改善典范城市 国家园林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