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4日,由湖北省人民政府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文化研究院承办的“长江高端智库对话·2025”在武汉成功举办。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琚朝晖,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赵芮,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马水山出席并致辞。
本次活动为长江文化艺术季“对话长江”板块,以“面向‘十五五’的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设置主论坛和四个分论坛,聚焦加快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深入推动区域协同融通、全面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开展研讨对话。
活动期间,两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长江学者、国家高端智库专家及长江流域各省区市智库专家代表等450多位嘉宾,通过主旨演讲、专题研讨、圆桌对话等形式深入交流,为共同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黄金经济带建言献策。张广军、王焰新、李国强、杨开忠、穆荣平、刘志彪等与会嘉宾作主旨演讲。论坛还发布了《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指数》《长江高端智库联盟年度研究报告》。
“长江高端智库对话”现已举办四届,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搭建了汇聚众智的高水平对话平台,凝聚了一大批研究长江的高层次专家队伍,推出了一大批有实践价值的高质量研究成果。
《长江经济带
高质量发展指数》发布
会上发布了《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指数(2025)》,该指数由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于2019年在全国范围内较早发布,并持续深化研究。本次指数紧扣“高质量发展”主线,构建涵盖了绿色、创新、协调、开放、共享5大维度共40项指标的评价体系,对2015年以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估。 评估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发展动能持续增强,高质量发展指数达155.16,自2015年以来年均增速为4.16%,实现稳健攀升。特别是2021年以后,年均增速提升至5.21%,且空间总体呈现上游、中游、下游地区的梯度递增格局。 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协调、开放、共享五类分项指数均保持增长态势。其中,创新发展指数达200.9,年均增速位居五类分项指数首位,“第一动力”作用日益凸显;共享发展指数达183.95,年均增速6.24%,位居五类分项指数第二位,发展成果的普惠性持续增强。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李晓燕:指数的筛选,都是非常严谨,涵盖了新发展理念的核心理念,指标是很全面的。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所长汤鹏飞:通过运用一个综合的指数,系统地反映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水平和演进轨迹,也为学界深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长江高端智库联盟
2024-2025年研究成果》发布
会上还发布了《长江高端智库联盟2024-2025年研究成果》。
长江高端智库联盟是为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提供智力支持而构建的长江流域智库共同体。自成立以来,联盟专家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聚焦长江经济带发展中的全局性、战略性、关键性议题,广泛开展深度调研和联合研究,形成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智库成果。
2024年至2025年,联盟成员单位专家出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指数报告》《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报告》《长三角践行中国式现代化研究报告》《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研究报告》等著作398部;发表《长江经济带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研究》《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发掘弘扬长江文化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新质生产力赋能长江经济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研究》《国家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制度安排与地方响应》等代表性学术论文115篇;向各级党政部门报送研究报告522篇,决策咨询建议1313篇。《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全球气候治理新形势下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的思考与建议》《宏观政策新导向下的湖北机遇》等多项研究获得中央领导、省部级领导批示,或被地方人大采纳吸收并转化为地方性法规。
该报告围绕长江流域高质量的生态环境建设、城市群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水资源系统优化利用与实践、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以及区域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对接五个方面,汇总了25篇联盟专家公开发表的具有代表性的成果,以期为服务沿长江省(市、自治区)协同融通提供参考。
活动举办前,湖北省社科院联合中国社科院专家组织开展长江大调研和中部大调研,聚焦“十五五”经济社会谋划、现代化产业体系、科技金融驱动创新、绿色低碳转型、区域协同联动和制度型开放等关键领域,深入研究探讨湖北如何以支点建设服务支撑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为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奠定了坚实的调研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李国强:赓续历史文脉,弘扬长江文化,这些年来湖北省做了大量工作,无论是遗址遗迹的保护、开发、挖掘到价值阐释,一系列的举措是有力的。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院原党委书记、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长、研究员穆荣平:区域的创新枢纽能力建设,是实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湖北在资源、人才、创新,这三个方面做得都是挺好的。
“全球议题 长江答卷”
长江文化国际传播案例
征集活动在汉发布
在“长江高端智库对话·2025”论坛活动中,由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与武汉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传播团队联合发起了“全球议题 长江答卷”长江文化国际传播案例征集活动。该活动面向长江沿线相关机构及从业者,征集2016年1月至2025年征集启动当月期间的国际传播案例,聚焦“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紧扣生态修复、绿色转型等七大主题,系统梳理长江文化国际传播成功经验,回应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基于此,系统征集已有优秀实践和具备良好国际传播潜力的案例素材,构建具有示范性和对话能力的案例库,形成中国向全球提供当代治理公共产品的经典案例集,为全球生态治理持续注入长江力量。
长江文化国际传播
系列研究成果在汉发布
长江文化国际传播中心发布了系列研究计划,包括研究报告《长江文化国际传播报告 2025》、学术专著《长江作为全球文化 IP 的价值内涵与传播策略》、评价指标《长江文化国际传播评价指标体系》以及案例征集《‘全球议题长江答卷’长江文化国际传播案例征集》等。该系列研究是国内首次对长江文化国际传播进行系统性、整体性关照的研究成果,既面向学术研究者,又面向国际传播实践者,力求汇集各方力量,共同讲好长江故事。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教授贺云翱:长江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的创造,也是对世界所做贡献的一种文化系统。长江文化早期的文明,如水稻等农业文明、瓷器、茶艺、丝绸、建筑,还有科技方面的四大发明,以及王阳明的心学等等,对世界都是有贡献的。如湖北人陆羽所著《茶经》是闻名世界的关于茶的经典著作,其中记载茶的起源得益于神农尝百草,而神农的传说地就在湖北。从驯化茶树--采摘茶叶--再到饮用茶叶--形成茶的这种科学体系、认知体系,包括茶道等等,那都是中国向全世界输出的。像丝绸,还有木结构的建筑,长江流域文学,长江流域的道家思想,那对西方都有广泛的影响。讲好中国长江文化的故事,同样也能推动长江文化走向世界,向世界讲好长江故事,多方面展现长江文化的精美、博大、深厚,以及与世界的持续联系。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长江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傅才武:我认为长江文化就是一个超级IP,湖北可以通过打造长江文化IP,如武汉长江文明馆,融合历史文化与现代旅游,形成国际化传播潜力。荆州、宜昌等地以楚文化研究和艺术节庆活动为特色提升文化价值与旅游经济。通过差异化比较、现代化路径和数字化手段,与世界大河文明对话,促进全球文明交流。武汉长江博物馆有望成为展示长江文化的国际平台,推动湖北乃至中国与世界的文化对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