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化
“00后”争当“阳新采茶戏”国家非遗传承人
2024-06-26 14:56:46   来源:云上阳新

“我们老年人不喜欢出远门,最多就是在电视上看看戏解解馋,如今将阳新采茶戏的舞台搭在了家门口,足不出户就能看到这么精彩的表演,实在是太开心咯!”近日,在湖北省阳新县城东管理区石震村文化广场上演着一场“视觉盛宴”,村民们纷纷拍手叫好!


1719384955374198.jpg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湖北省“十大稀有”剧种之一,阳新采茶戏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广受群众喜爱。“我们采茶戏传承中心十年招一次新生,最近的一次是2017年,当时从4000多名学生里面经过层层选拔挑中30位,这批‘00后’,在黄冈经过5年的定向委培,已回到阳新继续锤炼本领,肩负传承重担。”阳新采茶戏传承中心党支部副书记李文兵介绍道。


阳新采茶戏到底哪里好?


“小湾一台戏、大湾戏几台,脱落泥巴衣、随口唱起来。”阳新采茶戏是110万阳新人民流转在骨血里的乡音,唱腔音乐由正腔、彩腔、击乐三部分组成,使用方言演唱,有人声帮腔。正腔属板式变化体,包括“北腔”“汉腔”“叹腔”“四平”等曲调,优美动听、可塑性强、富于表现力。彩腔包括专用小调插曲40余支,以彩腔为主的小戏载歌载舞、朴实奔放。


1719384963355293.jpg

阳新采茶戏脱胎于采茶歌,糅合汉剧和楚剧的特色,另辟一门,已有近200年的历史,是古老的幕阜山区流传的采茶歌中孕育出的民间小戏,被誉为“盛开在鄂东南地区一支独放的山茶花”。2008年,阳新采茶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719384970237150.jpg

今年3月份,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发布关于《优秀传统戏曲折子戏复排计划名录》的公示,其中,阳新采茶戏《九瓣莲》榜上有名。该原创作品,采用浪漫主义手法,从载体、结构、语言风格上都继承了阳新采茶戏独特的魅力,全剧围绕女子贞洁“从一而终”为主题,演绎戏曲故事内在逻辑与舞台艺术唯美的交融升华,实现全剧以“真情换真爱”的艺术美体与象征,由2017级30名00后学员,全力编排完成。


该剧唱腔正统,剧情紧凑,营造氛围的音乐富于变化,舞台光效追随演员,有传统与现代结合之美,服饰设计则采用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阳新布贴,演员们一招一式尽显功底,灵气逼人。台下的观众看得目不转睛,甚是喜爱!


传统地方戏剧如何走好传承与发展之路?


阳新县采茶剧团始建于1965年,2016年正式更名为黄石市阳新采茶戏传承中心。50多年来,经过一代又一代戏曲人的努力和完善,剧团创作了大量贴近百姓、贴近生活的艺术作品,其中,一首《富川霜叶红》获湖北省第十二届屈原文艺奖。该剧以阳新红色历史文化为主基调,讲述主人公春雨由逆来顺受、听天由命的望门寡妇、小脚妇女,转变成为一个“甘愿血染枫叶红”革命者的故事,展现了阳新人民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1719384978778518.jpg

现场评委老师对这部戏给出的评价是:“像一首诗,像一条河,清新秀丽;有三美:演员美、唱腔美、舞台美,充满年轻态!”该剧在阳新首演时,将在场观众带入那段峥嵘岁月,不少人潸然泪下,被深深打动。


传承有道,人才兴戏!


阳新人喜欢听戏、看戏、唱戏,阳新素有“戏窝子”之称。阳新采茶戏传承中心通过“专业扶持业余,业余促进专业”的模式,引导广大戏曲工作者潜心创作、勤奋耕耘,扶持筹建达到一定规模的民间采茶戏剧团共35个。


1719384986691588.jpg

谈及如何让阳新采茶戏在时代洪流中立足,且繁荣发展。“人才兴戏!”阳新采茶戏传承中心主任、国家一级演员费丽君笃定地给出答案。去年年底,第27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个人项目专业组终审比赛在安徽举行。来自阳新采茶戏传承中心的17岁演员李宗晋,凭借阳新采茶戏小戏《雁翎甲·时迁盗甲》的精彩表演,顺利进入佩花晚会的颁奖舞台,获得第27届“小梅花”称号。这是中国少儿戏曲的最高荣誉,也是阳新采茶戏传承中心建团50多年以来实现零的突破。


“阳新采茶戏传承中心年平均演出170余场,作品屡次参加省级、全国展演并获奖。这些荣誉对我们是鼓励,更是鞭策,让我们更加努力去创作,打造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费丽君满怀期待地说,“相信我们学艺精湛的‘00后’,会让阳新采茶戏唱得更响、传得更远!”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