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料记载,鄂西盛产茶叶,尤以“宜红茶”著名,主要产于宜都、五峰、长阳、鹤峰、宣恩、建始及湖南石门等地。
150年前,英国人在宜昌设立了洋行,大量收购这里出产的红茶,从汉口转运到欧洲,成为畅销品。仅1886年前后,“宜红茶”出口年输出量就达15万担左右。
2010年,当宜昌的茶叶生产企业欲使用“宜昌红茶”或“宜红茶”的品牌时,一家外地企业却提出了异议,称该品牌商标已经被其注册在先。
2016年4月24日,宜都市宜红茶协会收到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裁定,“宜昌红茶”商标予以核准注册。“宜昌红茶”的名称终于回到故乡。
为了追回这个丢失多年的名字,其中经历的波折和故事,值得更多宜昌的企业思考。
一纸侵权惊醒宜昌茶企
“如果不是对方的通知,我们还真的想不到,作为红茶的原产地,竟然不能用自己的名字。”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宜都的一位红茶生产商依然对5年前发生的这一幕耿耿于怀。
在宜都,红茶产业已成规模。早在1959年,宜都茶厂收购加工出口红茶达到1950吨,创利税200多万元,成为当时宜昌地区外销出口及创利税大户,宜都遂成为“宜红茶”最重要的生产加工和集散基地。
然而,2010年,宜都不少生产红茶的厂家都收到了一则让他们惊讶的通知,要求他们不得再使用“宜昌红茶”、“宜红茶”的名称,“因为与宜红相关的品牌商标已经被注册了。”
整个“宜红茶”产区茶叶种植面积逾百万亩,涉及茶农上百万人,宜都、五峰、夷陵、秭归、兴山等地红茶加工企业发展到数十家,总产值过30亿元。宜昌传统红茶产区不能使用“宜昌红茶”的品牌,对于众多宜昌红茶从业者而言,不仅是羞辱,更是未来发展的一个“瓶颈”。
对此,宜昌有关部门立即展开调查,发现“宜红及图”商标早在1996年就被申请注册,经过多次转手后,目前归属湖北的一家茶叶贸易公司所有,提出异议的也正是这家公司。
为保护好“宜红茶”传统品牌,2011年,宜都市政府组建成立了宜都市宜红茶协会,通过宜昌市人民政府授权,申请注册“宜昌红茶”、“宜红工夫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宜红茶协会秘书长周金林告诉记者,申请获得了初审通过,但在公告期间,这家拥有“宜红及图”商标专用权的公司,再度提出异议,认为自己注册标识在先。
“作为红茶产区,我们要求拥有宜昌红茶地理标识是理所当然,但要拿出充足的证据,证明早在这家公司申请商标之前,宜红茶的历史渊源和种植传统。”周金林告诉记者,为此,宜昌政府部门及协会工作人员多次赶赴武汉、宜昌等地,调阅历史文献记录和资料。
从2011年至2015年,双方就“宜红”和“宜昌红茶”等商标标识,进行了大量的反复争夺和异议答辩。
“光围绕答辩复印的材料和文件,加起来至少有一人高。”一位参与了争议过程的宜昌红茶协会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在争议过程中,宜昌方面才发现,对方不仅仅申请了“宜红”商标,更将“宜红红碎茶”、“宜红工夫茶”、“宜红及拼音”等商标都申请注册。
事实上,这家企业与宜昌红茶也有着相当深的历史渊源,从计划经济时代,该企业就一直承担着“宜红茶”的出口销售任务。“不得不承认,至少在十年前,对方对于宜红茶的品牌价值更了解,更敏感。”该人士告诉记者,但作为一家茶叶销售公司,将传统茶产区的茶叶品牌独占,显然对于产区的百万茶农并不公平。
这一诉求,也得到了国家工商总局以及省、市政府相关领导的认同。宜昌市委政府及工商、农业等部门多次安排专人到北京,与工商总局协调此事。
在申请“宜昌红茶”地理商标时,也得到了湖北省政府的全力支持,湖北省政府专门致函国家工商总局,表态“为保护农业传统优势资源,推动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惠及产区数百万茶农,支持宜都市宜红茶协会申请的‘宜昌红茶’、‘宜红工夫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
今年3月,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裁定,该企业申请的异议复审理由不成立,核准宜红茶协会注册“宜昌红茶”地理标志商标。
这意味着,“宜昌红茶”终于回归故乡,宜昌的红茶企业能够合法地使用这一地理标识品牌。但这还仅仅是一个开始。目前,“宜红工夫茶”、“宜红及拼音图“等商标的注册权属依然在复议之中。
其实,宜昌红茶作为我国主要工夫红茶品种之一,品质早已得到了市场认同。
据文献记载,在19世纪,因为宜昌出产的红茶茶叶品质好,每箱售价高达160两白银,比当时市场红茶价格高出一倍。然而,近年来,由于“宜昌红茶”品牌没有得到很好的维护,已经不复当年的风采。
在国内知名的电商品牌上搜索“宜红茶”,出现更多的却是外地茶叶的品牌。宜昌本土推出的知名红茶产品不到1/3。
湖北宜红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章艳珍告诉记者,由于早前没有保护好“宜红茶”品牌,宜红茶业在市场推广上时常遇到尴尬。“经常在展会出现几家宜红茶面对面的情况。商标归属权未定,让消费者也迷惑,我们则很尴尬。“
分则两败,合则共赢。“我们并不仅仅是为宜都争夺这个名称。“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周金林告诉记者,作为地理标识的申请方,更要做的工作是监督和维护好这个传统品牌。
他说,从制订的地理标识使用规则来说,只要是宜昌红茶的传统生产产区,都能够使用这个品牌。“比如恩施、五峰、长阳都是传统产区,他们也能够合理地使用这个品牌。”
章艳珍也表示,追回“宜昌红茶”地理品牌更多的是对茶农的保护。“如今茶农生产的宜红茶,品质已大幅提升。有了属于自己的名字后将对内销市场促进很大。市场开阔了,反过来也能提升茶农的积极性。”章艳珍说。
即使是发生商标权属争议的这家茶叶销售公司,宜都市宜红茶协会表示,也希望能够与对方实现合作共赢。
周金林说,“对方在茶叶销售和出口上,有很多的经验和资源,我们希望这家企业能够在宜都投资,承担复兴宜红茶的龙头企业位置,带动宜红茶产业发展,实现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