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良驹、曾弢医生行医笔记(之一百一十六)
50年老胃病一朝愈
“胃”是后勤部。久病肾虚肝瘀,只欲饮而脾阳不振,这时之胃多溃疡疤痕状态,血管常处于功能下降水平。
张太婆,76岁,曾在武昌纱厂工作。潮冷,腰腹心闷,胃饿。胃返酸50年,天冷、劳累时有呕吐。原工作冷、潮、累,食不按时,又要“赶快”,好多人都落下了胃痛、关节炎的毛病。口干、尿发热,手足冷,足跟痛,足是从高处落下“硌”了跟。有肾积液、胃炎,幽门杆菌阳性。太婆住在武昌,以前年年春夏大水时,胃就痛。
面白、肿、多皱,脉细弦,舌淡肿,脾肾阳虚,肝瘀。
拟方:生芪30、白术10、吴萸10、炒二芽各10(健脾气)、山药40、伏苓30(补脾肾利湿)、五灵脂5、延胡10(化瘀止痛)、红参10、苦参5、桑白皮10(治上皮炎症,消水肿、补脾气),15剂。
半月后复诊,只剩“足热”未好,其他均“好得很”。
按“归脾汤”加味,红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酸枣仁、木香、元肉、姜、大枣。15剂,服后均正常。
考虑年老久病,总的调养一遍。生芪、白术、炒二芽、山药、白扁豆、海螵蛸、茯苓、延胡、红参、续断、牛膝、桑白皮、皂刺、萸实、山萸、五味子、丹参、射干、麦冬、熟地、枸杞、生桅子、内全、茵陈、砂仁,为汤剂或熟膏剂均可。
太婆服后神健,自称感觉年轻了几十岁。
曾良驹、曾弢医生行医笔记(之一百一十七)
中医治疗外伤性肠破裂实录
一位35岁男子,车祸致骨盆外伤破裂、肠破裂,接连进行了两次手术,肠切除后再修复,肠及腹壁刀口不能愈合。有3公分裂口,腹腔有感染积液。幸用抗炎及支持疗法维持现状。
令医生困惑的是,如果第三次施术,已感染、破损的肠道只会越来越短,更难愈合,且影响以后消化功能以及体质恢复。更何况第二次手术即以此为目的,结果不效。若不做手术,目前腹腔感染,肠道与腹壁有裂口,日后食物与粪便流到腹腔,可能引起脓毒败血症,多器官衰竭,外伤的多处切口缝合再次裂开,也意味着死亡。而此前加强伤口(肠及腹壁)的外科护理,也无法洗去从肠内缓缓流出的食物和炎症分泌物,而患者还在禁食输液维持,不可能永远不进食。一旦进食,后果如上述!不进食,一点点静脉营养哪能持续患者生命和愈合切口所需。难道已是“死路一条”?!
在医生陪同下看患者,患者痛苦而麻木无言,医生也默默不语。看完伤口,我发现比想象的还要严重,更大的危险随时可能发生,想“持续现状”也很困难。患者肠裂口与腹壁相连,只是炎症粘连和部分纤维疤痕的连结,若炎症消退,肠裂口之渗液必然通过粘连裂口渗入腹腔。脓毒败血症一旦加重,就会危及生命。
只能内服中药,兼消炎、生肌,增加营养,清洁肠道。只有肠道“干净”,伤口以外,包括腹腔方能消炎。如肠道内充满脓液、腐烂食物及组织,从伤口外向内洗灌消毒,相当于把消毒水倒入垃圾桶。
拟方时,我想,趁此时肠道内相对“简单”,用药必须生肌恢复伤口,不能溶疤痕(怕漏入腹腔),改善肠道循环有利于生机,抗过敏,减少水肿充血渗出。相对减少肠蠕动,以免与腹壁的粘连撕开而漏液至腹腔。药物中有胶状物,加强营养及在肠瘘壁内涂一层胶,先维持这过道与腹壁的粘连。
1、为消炎、生肌,抗过敏渗液,增加营养。
生芪20、红花5、防风10、鹿角胶109(克),六剂,水煎服。
一周后复诊,腹部溃口好转,干燥,已收窄,表明生肌抗炎、抗过敏有明显效果。
2、将肠内通道通畅,从肛门排出,这可减少从溃口的渗漏。
熟大黄5、苡仁20、白术20、厚朴10、乌药10、野菊10(克),六剂。
3、三诊,腹壁溃口已愈(2-3个月 ),肠与腹壁仍粘连,并未从肠漏液至腹腔。这样的结果已算万幸。患者因外伤时导尿导致尿道狭窄,阴茎有外溃口,仍用内服中药法,使肠道及尿道伤口愈合,并使管道系统蠕动加强。
拟方:乳香5、生芪30、桂枝10、乌药10、银花20(克),六剂。一周后复诊,尿道溃口已愈。
后记:患者外伤肠瘘、腹壁瘘、尿道溃疡,均治愈。花了整整四个月,患者及医护人员都做了极大的努力,把极危险的状态一一化解。如医患稍不和谐,这位病人即九死一生了。
曾良驹、曾弢医生行医笔记(之一百一十八)
“宽脸大鼻大嘴”收小记
一美女,近日突然变了样,面部颧骨处变宽大,鼻增大,嘴增大,都不是一般的肥胖或水肿。她本是做美容这一行的,用护肤、紧肤、减肥、按摩等方法,全然不效。周围的人开玩笑说,她的脸从“大师兄”变成了“二师兄”。颜值大降,她心急火燎,欲来诊治。
据她本人讲,近期劳累,三个月未来月经。年纪才刚过40岁,眼干、手脚冷,腹部常饮后胀气。太累时和经期偶有呕吐,头痉挛痛,喜渴而多饮水。经前脾气暴躁,月经一来变得不声不响,容易疲劳,常和衣即睡。经后一周仍乏力,逐渐恢复后,下次经前情绪又不稳定,人见人避。
据此,应患有月经不调,并有贫血、水肿盆腔瘀滞、慢性盆腔炎等症。
面肿。不像浮肿,而是“天生”的大鼻、大嘴、大面。应有较长一段时间,面容已构成“特征”了,类趾端肥大状态。追问饮食,是咸辣腻湿之“重口味”。
这例,想治病时兼将“大面”回收稍小。
第一方:①健脾通络。因营养不足面浮肿,须用白术、法夏、杜仲、苏子以去肺胃之肿。
②络阻不通,方有全身及面胖肿,且暗青色,舌有瘀络。用红参、土敝虫、乳没、红花消瘀为肿退作先行。
③补气血以纠正体质虚。生黄芪、枸杞、当归、茯苓,以改善心血管力量,消肿化痰湿即是补脾肾,兼疏肝郁。延胡、砂仁均可用。
到第二、三方,始终是补益气血,疏肝解郁为主则。用药后子宫炎症、压痛均好转。
第四方,补肾肺,将鼻口变小。
红参10、白术20、当归20、炒内金10、炒二芽各10、熟地40、熟附片5、山药20、鹿角胶10、苏子10。
患者用此方一月,面部变小,大鼻大嘴收紧,逐渐恢复了美丽的容颜。同时患者少量出瘀血,一月未净,瘀排后面部变白,贫血使面部略显苍白,近日乏力,腹稍痛紧,用热水袋捂着腹部即可缓解。她很兴奋,笑称从单位的“四姐”跃居“颜值一姐了”。
以后再以血余炭、党参、益母草、黄精、暇牡蛎、肉桂、山萸、延胡续服15剂。
这是一例内外兼顾而同时收效的典型。之后她带了不少亲友来看病,均收到了“内外兼修”之良效。
此例令人悟到:补气血加收敛、发散,如健脾、疏肝、固表补肾,可以使五官“精致”。当然,其他人不一定都能用同样方法收到效果,要视具体病情而定。
治疗胃气滞小验方
一、香苏散。行胃肠及全身湿滞之气,关节酸重。
香附4、陈皮2、生甘草、苏叶4(克),水煎服。
二、茴香枳壳皮,胃中虚胀,气不宣通。
枳壳、茴香(等分、炒、为末)10(克),食前,湿酒(米酒)送服。
三、大半夏汤,脾胃不适,多痰涎。
法夏、茯苓、陈皮(等分),生姜放入水煎服。
四、青龙散,夜咳气上行不得卧,有白痰。
党参、陈皮、五味子、苏叶(等分),各10克,放生姜三片,水煎服。
五、款冬花散,长年久咳、哮喘(糯,慢性夜咳)。
款冬花,焚如香烟,在室中吸其热气。
以上方经常用有效
(朱株整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