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民生>健康
杏林春暖赤子心 ——记湖北医学领军人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黄从新教授
2018-05-28 11:19:03   来源:今日湖北   分享:
0

2016923日,中国,湖南长沙。在著名的广电大厦大会堂里,4000多名来自海内外的心血管病学界顶尖学者,包括了欧洲、北美、韩国、新加坡等国以及香港、台湾等地的心律学会主席,共同见证了中国心律学界的一件盛事:伴随着热烈的掌声,大会主席、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主任委员、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黄从新教授郑重宣布: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十二次全国学术双年会开幕了!

四海来尊,共襄盛举——这意味着中国心脏电生理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获得了世界同行的认可和尊敬。而对于这一切,黄从新教授既是推动者,更是领路人。

QQ图片20180528111634.png

黄从新,医学博士,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二级教授,一级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名誉院长、武汉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心血管病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湖北省心血管病医学临床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质量控制中心主任,湖北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入选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湖北省医学领军人才。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主任委员,美国心律学会院士(HRSFellow)、欧洲心律协会院士(EHRAFellow)、美国心脏学院院士(ACCFellow)、欧洲心脏病学会院士(ESCFellow)、亚太心律学会(APHRS)执委等多种学术要职。

他从事心血管病学临床、科研、教学工作30余年,致力于介入心脏病学及心律失常基础与临床研究,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SCI收录176篇),主编及参编专著30余本,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等项目29项;取得科研成果26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湖北省科技一等奖7项、湖北省十大科技转化成果奖1项等。他长期致力于心血管病介入诊疗的基础研究与技术推广应用,以及在心房颤动防治领域有突出贡献,被中华医学会等授予“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杰出贡献奖”“心房颤动基础与临床研究杰出贡献奖”。

 

筚路蓝缕,开启介入诊疗之门

上世纪80年代,黄从新还在攻读博士研究生的时候,就经常遇到一类心律失常的患者:发作时心跳非常快,高达160次以上,往往引起黑朦甚至晕厥。由于发病十分突然,患者往往充满恐惧,生怕发生意外。这种病在医学上叫“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但在当时,医生只能在患者发病后对症用药缓解症状,找不到根治此病的良方。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带着攻克病魔的必胜信念,博士毕业后,黄从新来到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开始了根治心律失常的艰辛探寻之旅。这一舍我其谁的气质,与他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他出身寒门,“文革”期间又从军新疆,在戈壁滩上为“两弹一星”贡献了近五年青春岁月。结束军旅生涯回地方后,适逢高校恢复招生,他荣幸地迈进了湖北医科大学、同济医科大学,从本科到博士毕业,在这两所学校里一待近10年。这段历程虽是艰辛,但培养了他军人的素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也为他的辉煌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时国内的文献在这方面是一片空白,黄从新通过仔细搜寻,从有限的国外文献报道中发现,已有国外学者使用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效果很好。但是,使用多少功率的射频?如何通过导管释放射频?导管消融的靶点怎么确定?怎样操作导管通过静脉(或动脉)到达心脏的特殊部位来接触靶点呢?这一切都是未知数。

为了尽快破解难题,在李庚山教授的指导下,黄从新开始了没日没夜的研究工作。他先进行了大量的动物实验,使用超高频能量直接作用于动物心脏,反复尝试不同赫兹、不同焦耳的能量对心肌产生的不同的损伤作用,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逐步探索出了合适的能量、释放方式、释放时间等。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研究中,黄从新还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不同动物房室交界区的主体结构具有种属特异性,初步揭示了房室结双径及其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发病机理,为临床指导射频消融取得良好效果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仅仅通过X线的二维平面,通过外周血管把一根细长的、软软的导管,经过多次打弯、旋转之后,送到心脏里面一个绿豆大小的部位,当时看来比登天还难。可是,黄从新不畏艰险,在动物身上反复尝试、取得了足够的经验之后,大胆用于临床。

QQ图片20180528111710.png

第一例消融患者是一个房室旁道的病人,黄从新与团队一起耗费了10个小时,终于消融成功,中国心律失常介入诊疗的大门随之开启。随后的日子,他和全国的电生理学家一道,不断总结经验,交流心得,完善手术步骤及操作方法,使得这类手术迅速发展。目前,手术时间已经缩短到不到1小时,成功率达到95%以上,成了心内科介入治疗的常规手术之一,成千上万的患者因之获益,摆脱了死亡的恐惧。而他所主持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发病基础及射频消融》的研究,获得了200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也是湖北省卫生界首次获得这一殊荣。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仅仅通过一篇语焉不详的外文文献,黄从新开始艰辛的探索之路,并由此打开了中国导管消融治疗心律失常的大门,开启了中国心脏电生理的黄金时代并延续至今。

 

在这一段拓荒期,由于长期接触大剂量的X线,使他的白细胞畸变率达38%。可即使是这样,黄从新还是玩命地干。两件30公斤重的铅衣,他在导管室里一穿就是十几个小时,远远超过了卫生部规定的6小时的标准。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玩命工作,他说:“我是一个共产党员,又是一个医生,为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为病人解除痛苦,是我分内的事。”

 

迎难而上,攻克房颤世界难题 

黄从新是一名开拓型的人才。当医生如此,做学问更是如此。他有着敏锐的触角、超前的思维和崭新的理念。在他的身上还有着一般人不具备的军人风格和浪漫色彩。对于工作和生活,他总是富于激情。正是这种激情的外化,把许多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变成了现实。

QQ图片20180528111745.png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被攻克以后,黄从新又开始了一项新的长征:攻克房颤的发病机制和治疗难关。心房颤动(房颤)为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人群发病率约为1%左右,且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增高,60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可高达6%以上。该病危害人类健康,轻者影响生活质量,重者可致残、致死。但房颤发病机制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了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内全是紊乱的自旋波,海内外研究者往往觉得无从下手。有学者因此断言,房颤是心律失常领域内不可攻克的顽症。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黄从新就带领团队从最细微的研究开始做起,观察房颤心肌细胞的线粒体等细胞器的变化,观察细胞代谢的改变,观察各种离子通道的改变,逐步发展到建立房颤动物模型,研究各种调节通路的变化,观察心房连接部位如肺静脉、上腔静脉、冠状静脉窦等一些特殊部位的电生理特性。

在十余年的时间里,他面对一个可能无解的难题,领着一批批硕士和博士,日复一日地耕耘着,一点一滴地积累着。最终他们从房颤的结构重构、神经重构、电重构等方面阐述了房颤发生的机制,非常系统地把房颤发生中那些细胞层面的、组织层面的、器官层面的变化,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在世界相关学术期刊上。在这一领域,先后发表了100多篇论文。他所领衔的《心房颤动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研究项目,也获得了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根据这一重要发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改进了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性心律失常的方法,重点针对上述部位进行消融,使手术的即刻成功率提高到90%以上,复发率降低至10%以下,使万千房颤患者从中获益。

 

革故鼎新,再攻心律失常难关

2004年的一天,一位60多岁的女患者走进了黄从新教授的诊室。仔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后,他得知这位患者6年前因为严重心动过缓发生晕厥植入了心脏起搏器,患者心动过缓的问题很快解决了,但患者另一个噩梦开始了:植入起搏器的部位反复出现破溃、感染,不得不一次次住院治疗、重新手术,起搏器从胸部的左侧移至右侧也阻止不了起搏器植入部位的破溃。

看完这个患者,黄从新百感交集。起搏器植入确实是目前治疗严重心动过缓最佳的治疗方法,每年挽救了数以万计的患者生命,但其终究是一个电子设备和异位起搏点,不可能达到机体正常生理化的工作模式,而且还存在着手术风险、医疗费用和远期并发症等诸多问题。

自那时起,黄从新决心开展重建人体自身起搏系统的研究工作。然而,当时国内外对于该领域的认识非常少,相关研究基础薄弱,他亲自组建一个研究课题组,购买实验动物、仪器、设备、试剂,和研究生们一起开展实验工作,甚至亲自去国外购买实验工具。最初的研究工作并不顺利,很长时间都没有取得预期的结果,但黄从新并未气馁。他常一个人在深夜里思考实验设计,分析问题所在,并不断调整研究方案。

QQ图片20180528111819.png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有一天一名研究生观察到在心脏注射细胞可指挥心脏跳动时,黄从新兴奋地快要跳起来——虽然未来这条路仍很艰辛、漫长,但这一发现已经迈出了重要一步。经过十余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现在他带领的科研团队在这一研究领域已经积累了深厚基础:未来,让心脏跳动重生,将不再是梦。

尽管近几十年来我国心律失常介入诊疗发展迅速,每年数以万计的心律失常患者得到了根治,但黄从新心里仍有一心结:如何研究心律失常的上游调控机制并探索新的防治靶点,这是全世界面临的难题。

黄从新认真回顾了心律失常的研究历史,发现国外研究心律失常均集中在心脏的微观水平。然而,人体是一个宏观有机体,仅从微观水平研究心律失常类似于盲人摸象,缺乏对心脏的整体认识。他从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和哲学的系统论中得到启发,认为应当革新心律失常的研究思路,从多层面进行研究,并进行系统整合。他率先提出心电生物学概念,提出应系统认识人类心脏整体电活动。

10年来,黄从新带领团队又展开了心律失常上游调控的研究,旨在寻找能调控心律的关键靶点,再针对靶点研究调控方法。在这一领域,他率先提出心律失常的整体认识观,并成立了心电生物学实验室,专门组织团队开展相关研究,其研究成果陆续在国内外顶尖学术期刊发表,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的高度关注和评价,被认为是心律失常研究的未来趋势,有望从根本上改变当前心律失常的治疗现状。在这一阶段,他所主持的《心律失常的结构和神经重构的基础研究与临床防治》,又获得了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十年间,黄从新教授三次站上人民大会堂的最高奖台,接受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亲自颁发的荣誉证书,对于一名医务工作者、一名科研工作者来说,这是何其珍贵的荣誉!

 

普惠苍生,推广先进诊疗技术 

凭借在心脏病学介入治疗领域的卓越贡献,黄从新教授已经无愧于一名医学领军人才的身份;他所在的学科也已经因此壮大,成为全国知名学科。

近年来,在他的带领下,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发展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国家985工程II期、III期重点建设基地,卫生部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先后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卫生部“十一五”重大公益专项、国家“十五”“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及省级重大平台建设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30余项,发表SCI收录论文210余篇;出版专著46部,获专利9项;获科研成果奖3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9项。其奖项之多、奖项之高,令世人瞩目。学科已搭建起与国际接轨的科研平台,取得了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建成了承担国家和湖北省重大基础和应用研究的重要科研基地,也因此一举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全国知名专科,并正向世界一流学科挺进。

但是,面对巨大的荣誉,他没有就此止步。“让所有中国人,包括最穷苦的老百姓都能享受到最先进的医疗技术”,这是他的信条和人生追求。而达到这个目标的方法之一,就是推广新技术,让尽可能多的医生掌握新技术,为广大的老百姓服务。

导管消融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开展之后,黄从新就定期主办全国性的学习班,他自编教材,免费传授技术,讲授内容包括导管室的布局,仪器配置,导管消融的适应症、并发症、注意事项等,事无巨细,都在讲授之列。他还亲自演示手术,手把手教学员操作导管的技巧。有人问“你不怕教会了别人,自己没有权威性了吗?”他总是坚定的回答“不怕,教会的人越多,老百姓受益越多。对我个人来说,只会促进我更加深入研究,从更高的层次掌握这门技术”

在房颤导管消融的推广上,黄从新更是呕心沥血,尽心尽力。他率先开展了国内最早的动物实验,对消融的温度和时间进行了探索。他除了亲自完成消融病例,还鼓励年轻学者加快学习、加快交流,尽快掌握消融技术。针对当时一些学者对房颤消融治疗所持的怀疑态度,他先后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了100多篇有关研究房颤的文章,撰写了17篇述评,组织了5项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制定了6项“专家共识”,举办了14次国际论坛……为普及、推广经导管射频消融房颤这一治疗策略,他几乎踏遍祖国的山山水水。

在黄从新的大力推动下,全国范围内实行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例数迅速增长,由2001年的不足50例,发展到现在的每年2万余例,其成功率逐年上升,并发症发生率逐年下降。他所引领的房颤研究已经成为中国电生理界的亮点,引起世界各国学者瞩目,已造福广大房颤患者。

 

夙夜在公,廿载春秋铸就辉煌 

常言道:机遇只垂青那些勤勉而又有准备的人。事实上,黄从新的人生经历恰好证实了这一点。

1994年,黄从新受命出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在竞争激烈的医疗市场和如此贫弱的医院家底面前,他针对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新形势和医院建设与发展的具体实际,做出了一系列战略性的决策,规划了一系列发展蓝图,成功实现了医院的跨越式发展。

上任之初,黄从新即确立了创建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医院的发展战略。他大力倡导“一切为病人、为病人一切、为一切病人”“领导为群众服务、机关为临床服务、全院为病人服务”这一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不断加强学科建设,狠抓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形成一大批优势学科特色学科;积极倡导开展“星级服务”,加大基建力度,实施亮化、绿化和美化工程,为病人创造和谐、温馨的养疗环境。

在他担任院长的二十年期间,人民医院从一家普通的省属医院,快速跻身全国一流医院行列,并为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世界一流医院打下了坚实基础。医院设有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临床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学和护理学三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心血管内科、胸外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精神医学科、肾病内科、神经内科、眼科、检验医学科、临床护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专科),内科、外科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心血管疾病专科(心内科、心外科)、神经疾病专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眼科为武汉市打造中部医疗服务中心的国家或省级重点建设专科。医院获科技成果奖200多项,包括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发表SCI论文数居全国医疗机构第11位,2012年在世界四大名刊发表论文数居全国医疗机构第1名。

与此同时,他还不断引进先进设备和仪器,加速其更新换代,不断促进诊疗技术的提高,医院的面貌焕然一新。如今,一座现代化的紫阳医城耸立在长江之滨、黄鹤楼畔,医院也获得了“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等30多个荣誉称号。

为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黄从新四处奔走,积极争取省市区各级政府以及武汉大学的大力支持,在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建立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光谷院区)。而今,这所设置病床2300张,具备鲜明专科特色,按照高新科技化、人文化、山水园林化和国际化标准建设的新院区,伫立在武汉中国光谷,并辐射整个鄂东南地区。紫阳医城,光谷医都:人民医院一体两翼的辉煌格局,为医院未来数十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QQ图片20180528111857.png

在国家大力实施新医改的背景下,黄从新敏锐把握医改新动向。作为全省医疗中心、省级龙头医院的医院院长,他掷地有声地提出,“姓‘公’,就意味着更多的社会责任!”“要让更多患者享受医疗技术进步的成果!”

在他的大力推动下,医院在省内率先实施了组建湖北省人民医院医疗集团、组建武汉城市圈医疗服务俱乐部、以省级龙头医院托管县市级医院构建医疗联合体等多种创新举措。这一系列举措,推动了卫生资源合理配置、医疗服务成果共享,使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省城大医院的先进的医疗技术和优质的医疗服务,在全面提升县市级医院的综合水平的同时,有效缓解了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现象,得到了卫生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传承拓新,打造精英教育平台 

有位名人曾说过:“用热情与真诚面对生活,得到的报酬是充实的生活。”

20008月,经国务院批准,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与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黄从新被任命为武汉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分管学校的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

面对高等教育管理这个陌生领域,他再次感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他坚信“人生价值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正是这种信念,激励着他乐此不疲地往返奔波于武汉大学与人民医院之间。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为尽快熟悉新的工作岗位,黄从新广泛收集哈佛、牛津、剑桥等世界顶尖高等学府的办学经验和治校方略,同时,深入探究百年武大“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校训精神和人文底蕴。

为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新形势,构建精英教育新平台,他亲自在学科建设动员大会上作了《以人为本,创新为魂,加强学科建设》的报告,引起全校师生的强烈反响与共鸣。他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党委提出的“大学科建设思想”,大力实施学科建设创新工程,推动学科优化整合与交叉融合。

为努力向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迈进,他建设性地向校党委提出“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促进学校整体发展”的发展思路。通过加大对重点学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科研基地与创新平台建设等的投入,全面提升武汉大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为提升武汉大学的整体竞争力,在校党委领导下,他狠抓211工程”建设,亲自组织“211工程”建设项目的论证和申报,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科布局调整,优化学科结构和资源配置。

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向国家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他结合当前研究生扩大招生的新形势,努力把握研究生教育的规律。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全过程中,倡导“质量是生命线,创新是主旋律”的教育理念,不断推动研究生教育创新,强化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管理。

12年间,他分管的领域取得了新的突破。在学科建设方面,武汉大学的国家重点学科数从11个增加至20个;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从12个增加至36个,具备24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个专业学位博士点和4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1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8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十五”“211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制定了《武汉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纲要(20042010)》《武汉大学关于保证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五个系列文件,形成较为完善的研究生管理体系。研究生院被湖北省学位办评为“先进研究生院”。

在黄从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武汉大学研究生教育呈现出勃勃生机,风光无限。3000多名导师与近30000名研究生互思、互动、互学、互促,推进了研究生教育链改革,强化了师资队伍建设,加强了学科交叉,优化了教育结构,拓宽了创新思维,夯实了教育基础。

 

春风化雨,志为教书育人典范

医学事业需要传承、创新,需要培养优秀的青年才俊。谈起学生培养,黄从新总是格外兴奋,他说,“每个学生都是一块待雕琢的玉石,但都存在差异。只要我们精雕细琢,均可成美玉、宝玉。学生培养不好,首要责任在导师。”

在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黄从新逐渐形成一套完善的教学理论及高效的教育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他形成了独特的“求趣、求实、求活”的教学风格,课堂效率极高。

在本科生中主讲《循环系统总论》《心包疾病》时,他既结合大纲,但又不局限,常将心血管病学的最新进展带给学生,让他们总能走在教科书的前面;他将复杂的机理用浅显的事例娓娓道来,给学生以信心;他用活泼的语言感染学生,让紧张的气氛迅刻轻松起来;他鼓励本科生继续深造,常以个人经历给学生以希望;作为医学大家,他欢迎本科生报考心血管专业,但又积极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正因如此,每逢他讲课时间,教室总会被前来听课同学围得水泄不通,其中有许多往届学生前来聆听,为的是再次一睹名师的风采;他的讲课在学生中享有很高声誉,年年保持极高的“上座率”。每到精彩处,雷鸣般的掌声在教室里响起!

作为研究生导师,他坚持研究生培养目标和方案,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探索教学的新途径、新内容和新方法。有的学生具有良好的科研意识,他就在科研方面给予更多指导:参与学生实验的设计、一起探讨创新性、可行性;深入实验室,指导操作过程;分析经验教训、总结实验结果。有的学生具有较好的临床技能,他就在医疗过程中给予更多经验,只要有时间,他就会带学生一起上临床,用实际行动让学生读懂“生命是至高无上的,做医生就是要设法减轻患者的痛苦、挽救生命。”他乐于帮助学生们成长,鼓励他们走出国门,开阔眼界,学习先进理念和技术,交融中西文化。

黄从新一直坚信:创新是科技进步的源泉,也是研究生培养的核心内容。多年来,他养成了亲自阅读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的习惯,时刻以敏锐的眼光把握心律失常领域的发展动态,指导研究生到国际前沿领域开展创新性研究。他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其独到见解。他认为,“提出新的理论,探索新的方法,解决新的问题”均是创新。他积极提倡研究生原始创新,也鼓励他们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研究生选择课题时,黄从新往往只提出研究大方向,通过启发、引导,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鼓励研究生自主选题,从不强加自己的观点。平时,他喜欢待在被他视为创新基地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方便随时和学生们交流实验心得,并及时解决学生们遇到的各种困难。无论工作多忙,他都会定期与学生们讨论阶段性研究结果,耐心听取他们的汇报,再提出自己的意见,指导下一步工作,及时解决相关问题。

黄从新对研究生的培养十分严格,注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学生们的开题报告、实验进展报告、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他都会亲自审阅,逐字逐句地进行修改。从文字排版、语句表述到标点符号、英文拼写,他等都会一一审阅、修改,有些学生至今还保留着他的修改手稿,激励自己。他还非常注重研究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他总说“医学是与人相关的艺术,包含身心健康。除专业知识外,医生的人文素养亦十分重要”。因此,他每年都会给研究生开展医学人文讲座,鼓励学生们多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艺术,增强人文艺术素养,不仅医治患者的“心脏病”,还要解决患者的“心病”。

黄从新格外注重教学相长。当年,国内心律失常领域里一批优秀的学术骨干报考了他的博士研究生,如张澍、马长生、杨延宗、王祖禄、马坚、吴立群、伍伟峰、钟国强、徐亚伟、汪芳、徐伟、李新明、王勇等。他们从师后学习勤奋、思维敏捷、富于创新,每当和他们讨论学术时,黄从新总能从他们活跃的思维中发现闪光点,这些闪光点又进一步丰富了他的科学想象力。他总说,与其说他们是自己的学生,倒不如说他们均是自己的良师益友。看到他们在学术上有所建树,他更是倍感其乐无穷,欣慰中国的心律失常事业代代相传、后继有人,必将闪耀出新的光芒。

黄从新潜心治学、严谨求实、开拓创新、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和科研作风,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了周围的人们。近年来,他先后培养了博士后4名,博士63名,硕士72名。他的学生遍布内地绝大多数省份以及香港、澳门、台湾、美国、欧洲、非洲等地区,并都已经成为各地心血管病领域的顶尖级专业技术人才。有的已担任全国学会的主任委员,有的已成为各专业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可谓桃李满天下。

引领中国心脏介入治疗进入黄金时代,领航人民医院这所医疗航母奔向一流,力促武汉大学这所百年名校再铸辉煌,领路莘莘学子为医学科学向远图强:每当人们感慨这些骄人的业绩时,黄从新总是那么坦然、那么淡定。

也许,这就是黄从新教授作为一名跨界领军人物所追求的那种境界;也许,这就是他作为医学领军人才所展示出的大家风范。杏林春暖赤子心。记者衷心期盼,他在向医学高峰挺进的道路上,一路前行!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