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潜江市政府常务会审议《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提出建立市、镇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将市内公共文化服务延伸至乡镇,实现城乡文化资源共享和一体化服务,力争在2020年前让城乡居民都能就近享受读书看报、听曲看戏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
按总分馆制要求,在乡镇文化站基础上,改建为图书馆分馆;提出公共图书馆年开展流动图书服务不少于12次,人均藏书量不少于0.75册,图书馆人均年新增藏书量不少于0.031册,每年举办不少于2次的全民阅读活动,活动持续时间不少于4天。
早在去年4月,潜江就启动了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首批试点在浩口镇、渔洋镇、竹根滩镇等5个乡镇展开。
如今一年多过去了,这些图书馆运转如何?城里的图书馆服务能否接得上乡镇的“地气”?昨日,记者就此探访。
小馆不小 功能齐全
走进渔洋镇图书馆分馆,明亮的馆厅按标准图书馆布局布设,文化、科技、生活等藏书被分类摆放在对应书架上。“退休在家没啥事,就喜欢看看报、读点书,现在镇上有图书馆,更方便了。”正读着《湖北日报》的黄跃民说。“图书馆分馆是农家书屋的升级版,不比市里的图书馆差。”渔洋镇综合文化站站长马德智说,去年,在市文体旅新局的专项资金帮助下,馆内环境焕然一新,藏书增加至1.07万册。
记者看到,分馆里电子阅览室、文化资源信息共享服务点一应俱全,还能连上免费WIFI。
市图书馆馆长王红霞说,市里对分馆建设运营有统一标准,分馆面积至少150平方米,藏书量在1万至2万册,并配置1至2名专职管理人员。
分馆不分 通借通还
竹根滩镇分馆是不少学生的最爱。一到放学时间,附近初中的孩子们就来借书、还书。“我很喜欢这个图书馆,很方便,建议多进些励志类书籍,能催人奋进。”九年级学生李欣颖在《读者意见反馈簿》上留言。
该馆管理员说,开馆以来,《读者意见反馈簿》不知换了多少本。“总分馆制建设最大的优势除了图书资源更多、阅读环境更好外,读者还可以就近看书、借书和还书。”镇综合文化站站长邵乐钧说,总分馆电子阅览室对接了省图书馆公共电子阅览室管理系统,想借什么书、想看什么书,一查询便知。“在总馆借书,可以在分馆还,我们有流动图书车专门负责跑腿。”他说。
分馆下乡 也要因地制宜
建馆容易,但要吸引读者并长期延续城市公共图书馆的高标准管理和服务,是摆在乡镇分馆面前最现实的问题。
据悉,一个标准化分馆基建成本10万元,设备改造成本30万元,这还不包括分馆管护运营、人员工资等后期支出。
王红霞告诉记者,一年多来,分馆通借通还的借阅量在200册左右,“当时确定分馆选点时就考虑到各地实际情况,5个试点都是市里图书借阅量较大的乡镇。”“建设分馆一定要因地制宜,优先建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她说。
一年多来,5个分馆顺利运转,得益于潜江在激发群众文化活力的投入——近年来立足“唱响潜江、舞动潜江、戏迷潜江、欢乐潜江、魅力潜江”五大群众文化品牌,探索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的新路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潜江文化现象”。“文化场馆要建,更要培育文化繁荣的沃土。”王红霞说,明年,该市将再建6个乡镇图书馆分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