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睛是我们感知世界的窗口,但有一种疾病却在悄悄“偷走”我们的视力,它就是青光眼。青光眼的可怕之处在于早期症状不明显,很多人发现时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本期健康解码,我们邀请到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主任医师杨燕宁,请她为我们介绍青光眼如何早发现、早治疗。

新华网:为什么说青光眼是“沉默的视力小偷”?
杨燕宁:大多数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压是“温水煮青蛙”式升高,几乎没有眼胀、头痛,患者主观感觉“眼睛好得很”。
患者外观上往往看不出充血、畏光、分泌物等炎症表现,照镜子也无法自我察觉。
青光眼患者早期缺损的是周边视野,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主要依赖中心5°到10°视野看手机、读书、开车。即便周边视野已被蚕食,只要中心较好,患者仍会觉得“我看得见”。
人的眼睛还有双眼互补机制,一只眼先出问题,另一只眼会把缺失的信息“补全”。很多人是体检时偶然遮住一眼才发现:咦?怎么这边像被黑布挡住了?
有时青光眼急性发作,往往只有短暂的虹视、眼胀,几十分钟后自行缓解,患者以为是“累了”“眼花了”,错过早期干预窗口。
新华网:青光眼的发病和哪些因素有关?暗光下看手机危害究竟有多大?
杨燕宁:青光眼与遗传因素、年龄增长、高度近视、糖尿病、长期使用激素、情绪波动及眼外伤等有关。有家族史者需定期做青光眼筛查、定期测眼压和眼底。青光眼的慢病管理还包括:控制血糖血压、避免长时间暗室用眼或过度疲劳、慎用激素类药物、保持情绪稳定、戒烟限酒。
现代人长期使用电子产品,尤其在暗光环境下看手机,会导致瞳孔持续扩大,可诱发房角关闭或眼压波动,从而增加青光眼急性发作或慢性进展的风险。
新华网:我们该如何排查自己是否有青光眼?
杨燕宁:主动、定期进行专业的眼科检查是唯一可靠的早发现途径。我们建议40岁以上高危人群每年做一次全面眼科体检,包括眼压动态监测、眼底视神经检查、视野检查等。
如果出现下列“信号”就要立即就诊,如夜间或情绪波动后出现眼胀、视物模糊或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的现象,走路时常撞到侧面物体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