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笔者按:公元1283年,山河飘摇,风雨如晦,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面南而拜,慷慨就义,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以身殉志,不亦伟乎”激励了后世众多为理想而奋斗的子孙。沿着历史长河回溯,每当国难邦危之时,总有民族志士为国尽忠、为民请命,他们历经苦难,创造后世辉煌。历史车轮滚滚向前,那些鲜活的样子何其短暂,然物质不灭,唯一能与苍穹比阔者惟精神耳!
(历史资料:琼崖红军战士文立贤)
我从哪里来?所问不仅是未来对过去的探寻,更像是新苗对根须的寻问,是火山对岩浆的寻问,是有限对无垠的寻问。先祖父文立贤就是我们这些后代子孙寻问的“根须”,是依旧滚烫的“火岩”。我与大妹文英梅(文丽娟)、小妹文英缪(谢坪芳)是从小听着先祖文立贤“耕读传家、自强不息、艰苦奋斗、赤心报国”的家训长大,这16个字饱含着一个老兵对后辈子孙爱国爱家、成人成才,既学做人,又学谋生的期许,令我们受益至今,也化作永不褪色的红色家风。
适逢先祖父文立贤诞辰110周年,思虑良久,决心稽考祖德,详悉以载,以飨后人。
幼年坎坷多磨难
海南东方文氏族谱《历代祖宗亲若妣》记载:海南东方文氏(昌化文氏)是文天祥三子文环生后代。先祖父文立贤1912年7月出生在海南昌江县四更乡(现东方市四更镇)付马村的一户农家,一家人常年以耕种为生。他8岁上私塾读书,后因家贫,常常青黄不接,无力再供他读书,短短两年便辍学回家,年仅10岁的他靠给人家放牛、割草、种田及打工来勉强度日。但这种恶劣的环境没有磨灭他的斗志,他发誓:必须奋发有为,只有推翻这腐朽没落的旧世界,老百姓才有出路。20多岁后,家境略有好转,他便立刻进入私塾学校,重新拿起纸笔学习基本文化知识,为自己思想的觉醒和内心信念力的再造,打下基础。
那时的海南大地上,压迫与反抗、反动与革命、旧与新等力量彼此较劲、对抗,冲突、流血、牺牲时常上演,不同的主义、多元的思潮在这块3.4万平方公里的陆地上交织。他开始有了自己思考:“我们前进的道路上有各种各样的“拦路虎”、“绊脚石”,想过太平日子、不想斗争是不切实际的。”
物力维艰,耕作劳苦,如同万千经受风吹雨打的民众一样,对于一个没有“伞”的孩子来说,在“下雨天”只能努力奔跑,只能在摸爬滚打的生活中咬牙坚持着,唯一能做的就是勤快一点,咬咬牙,挺过去,活下来。经过十数载的风霜雨雪,所吃的“苦”已浸透进他的骨血中。
“那时候的生活非常的清苦,没想到能挺过来。”先祖文立贤后来回忆道,也就是在这种艰难困苦的环境里顽强拼搏,锻就了他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的坚毅品格。
半生戎马倥偬
海南,又名琼崖,从昔日苏轼等被贬“蛮荒之地”,到如今让世人心向往之的胜地,73年前的解放海南岛战役,让千年南荒“天翻地覆慨而慷”。在这场“木船打败军舰”的战役中,一支诞生和成长在海南本土的武装,接应和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野战部队渡海登陆作战,这支党领导下的革命武装就是“孤岛奋战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琼崖纵队。
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及革命群众。余波未息,4月22日,国民党琼崖当局旋即发动“琼崖四二二事变”,全岛被捕的共产党员、革命群众多达2000余众,被害者500余人,其中200多共产党员(占全岛共产党员人数的1/3)纷纷倒在反革命集团的屠刀之下,白色恐怖迅速笼罩整个琼崖,大革命形势遭受空前重创。1927年7月,中共琼崖特委决定将各县的革命武装统一改编为琼崖讨逆革命军。八七会议召开后,讨逆革命军于同年9月23日在琼东县嘉积镇外围的椰子寨打响全琼武装总暴动的第一枪,这一天成为琼崖纵队的诞生日。1936年春,中共琼崖特委逐步向农村发展和恢复党组织工作,吸收先进分子入党,很快先祖父文立贤所在的四更乡就成立了党支部。
“风雨多经志弥坚”,文立贤几经辗转,在进步人士的帮助和介绍下,1937年4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即成了这支打不垮、压不倒的革命队伍的一员,由此开启了他的戎马生涯。在党的领导下他迅速投入工作,在革命的理论宣传中,他明白“为谁而战”,在与反革命集团斗争中坚定了“为什么而战”。1939年他加入琼崖抗日独立总队,在严酷环境中继续从事军事斗争和地方工作,那个田埂上的少年,已然长成有坚定红色信仰的热血战士。
抗日战争期间,先祖父积极投身敌后战场最前线,团结岛内民众为岛上的琼崖抗日独立总队募集军费、筹措粮草,在日军疯狂“扫荡”之下,九死一生。1941年11月,有一天上午他独自出来到土地村买粮,遇到日本鬼子,一路狂奔,藏到草地边棕叶树底下,正值路过的放牛娃把牛赶到附近,混淆遮挡了他的脚印,躲避了敌人搜索。
同他一起参加革命的青年后生,以及他的父亲、岳父母等多位亲人先后牺牲,来不及揩泪,国仇家恨更容不得退缩,他继续为抗战奔波着、战斗着,直至抗日战争胜利,他从枪林弹雨中走来,没有庆幸自己没在最后一场战斗中被最后一颗子弹打死,而是依然干着自己该干的事。
先祖父文立贤1941年任长荣乡长,1943年任自卫队长,积极为琼崖独立纵队筹款筹粮、动员热血青年参军杀日寇,有力配合了琼崖独立纵队。整个抗日战争期间,琼崖独立纵队对日伪军作战2200余次,击毙日伪军3500人,击伤1900人,俘虏日伪军150人,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倭寇驱尽日,本是还家时。很快,征衣未解再跨鞍,国民党蓄意挑起内战,战火很快又烧到琼崖。“既要有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又要有一往无前、风雨无阻的意志。”先祖父文立贤一边筹粮筹款,一边建立情报工作网和联络线,为解放军主力部队渡海登陆作战忙碌着,为迎接胜利奔波着。
1949年12月18日,毛泽东发出解放海南岛的命令,琼崖纵队积极接应配合野战军渡海作战。1950年5月1日,海南全岛解放。彼时,琼崖纵队已发展壮大到2.5万余人。在长期的严酷的斗争中,先祖父虽未负过重伤,但也是带着积劳成疾之病躯趟过战火泥潭。后来,他也从未对文业光、文业荣等儿女诉说自己枪林弹雨中的苦楚与痛失亲人的不幸,反而时常念叨着,相比那些牺牲的战友,自己是幸福的,能替他们看到胜利便已满足。
卸甲心归桑梓地
战争结束后,共和国百业待兴,祖父文立贤也随即转到地方工作,投入到共和国建设的洪流之中。1950年,他到新荣乡任乡长;1956年,调任老区办公室主任;1961年,赴任岛西林场马岭分场书记。直至离休后,我们才知道他有一段烽火岁月,打过日本人、赶走了蒋介石,但他却很少提及自己这段历史,自己所获得荣誉奖状和身份文牒也很少示人。他一直挂在嘴边的,教育孩子的,是“不吃老本,不给组织添麻烦,要靠自己的本事立新功”,要堂堂正正做人,要认认真真读书,吃自己的饭流自己的汗,什么时候也不要丢掉艰苦朴素的传统。直到1993年4月15日,老兵走了。留给我们的,是用一生去践行的“红色家风”。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勤劳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修身养性,以立高德。现在,小妹远嫁湖北武汉,生子代昌正、女代紫希;大妹在海南万宁结婚生子,生子钟家祥、女钟慧;我在海南东方成家立业,生子文金泰、女文金婷,我们将以何种状态去向远方?无论天涯与海角,还是现在与未来,我们都将一如既往地秉持先祖父所遗之训,永远铭记前人栽树之辛劳,把老兵留给我们的“传家宝”一代一代传下去。
作者:文祖红口述、代永该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