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讯(通讯员王翰文) 2025年5月,红绸滑落,“庞利宝创新工作室”牌匾在掌声中缓缓显露。作为武汉市总工会年度劳动生产优秀个人,中交二航局航科物流公司双柳产业园事业部经理庞利宝站在牌前——这位年轻的90后博士,指尖轻轻拂过牌匾上的烫金字样,目光坚定。牌匾背后,是他带领中交二航局双柳港冲破发展困局、重塑港口基因的无数个日夜。
“不好意思王总,你们码头的装卸能力没问题,但没有仓储场地,没法提供加工运输等服务,不符合我们的需求。”航科物流公司双柳产业园事业部接待室内,客户转身离去的脚步声刚落,庞利宝便推门而入。他看着桌上未凉的茶,又望向窗外空旷的港区后场,眉头不自觉地拧成了疙瘩。
“这已经是今年第四家因为同样原因没能合作的客户了。”市场开发部负责人王浩然低头汇报,语气里满是挫败。庞利宝没有立刻说话,而是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圈出“仓储缺失”“产业链断层”“定位模糊”几个关键词,随后起身:“走,咱们再去后场看看。”
2022年,建筑行业下行压力加剧,市场竞争愈发激烈。长期依赖传统装卸业务的双柳港,因缺乏仓储、贸易、运输协同等综合服务能力,在市场中逐渐失势。那天下午,庞利宝踩着杂草走进港区后场,裤脚沾满泥土。他蹲下身,手指抚过地面,抬头对身边的同事说:“这片地不能再荒着了,转型必须马上开始。”
专题研讨会上,针对后场整平出租的提议,部分同事提出了异议:民户拆迁协调难、设备投入成本高、产业链服务门槛高……会议室里的讨论声渐渐低下去,最终陷入沉默。
庞利宝放下手中的水杯,声音沉稳却有力:“大家关注技术、担心成本,都是为了港区好,但现代港口早不是‘只靠装卸吃饭’的时代了。我们得跳出‘码头操作工’的惯性思维,既不能丢掉技术‘基本功’,更要补上运营课、延伸产业链。”
这次会议让庞利宝清晰地认识到,思维转型是实现突破的第一步,而人才则是决定成败的核心——必须打造一支既掌握专业技术、又精通供应链服务的复合型团队,这事等不起、慢不得。
此后的几个月里,庞利宝的身影遍布各个“战场”:区政府会议室里,他反复沟通拆迁事宜,争取政策倾斜;山东、江苏的先进产业港口中,他带着团队钻仓库、看加工车间、盯运输调度,白天的调研笔记记满一页又一页,晚上回到酒店房间,还对着资料逐条梳理先进经验,拆解成适合双柳港的落地办法;武汉理工大学校园里,他提前整理好团队在供应链管理、产业技术对接上的能力短板,拿着清单与校方逐项沟通,只为定制更贴合港区需求的人才培训课程。
庞利宝主动牵头党员骨干成立市场开发党员示范岗,把党旗插在转型一线,带头跑市场、做调研。在团队内部,他推出 “季度学习计划”,组织技术骨干与年轻员工结对 “传帮带”,还创新设立 “难题擂台”—— 把产业规划、客户对接中遇到的问题摆到台面上,大家一起找解法办法。在他的带动下,团队的运营思路渐渐打开,“港口+产业导入”的转型模式也在一次次实践中愈发清晰,港口从“单一操作”向“综合服务”的基因转变,悄然加速。
随着“懂技术、懂运营、懂服务”的复合型人才梯队搭建完成,市场团队率先打破传统业务局限。市场负责人王浩然牵头引入湘钢船板华中分拣中心等多家企业入驻园区,为港区新增年吞吐量近50万吨、年营收800万元,金属材料供应链核心集群逐步形成。团队通过调研企业需求定制服务方案:为湖北某企业实现钢护筒“车间 - 港口”直装,帮助该企业单吨物流成本降低超70元;推动黄泽实业钢卷加工厂落户港区,实现生产与运输中间环节“零周转”;调整运输结构,成功打通水路联运 “新动脉”,带动运输营收增长近2500万元。
技术团队也从“设备操作者”升级为“技术解决方案提供者”。现场负责人高才带领团队完成 319 块叠放钢板中 130 块特定钢板的吊运分拣,交付时间较原定计划提前四小时,助力入园企业打赢出海政策攻坚战;团队创新“三机协同”作业方案,完成57.5 米长、147 吨重的大节段箱型拱 90 度平稳翻身,该作业创下同类港区最大尺寸异型件装卸纪录,保障重点项目工期。
如今,中交二航局双柳港正逐步从传统码头成长为中交港区物流园运营示范品牌,年吞吐量从100万吨提升至258万吨。而随着创新工作室的成立,港区人才培养路径也更加清晰,研发的“内河智慧型集装箱港口成套技术研发与应用”荣获中国港口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傍晚时分,庞利宝仍常独自伫立江边。江风拂过,货轮穿梭如织,恍如九年前他决心“做好港口”的那一幕,如今已蔚然成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