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讯(郭庆春) 章华台下酒香漫,一樽饮尽两千年。
当新管理团队点燃沉寂多年的锅炉时,蒸汽裹挟着高粱的芬芳,也唤醒了沉睡的楚酒基因。
一、历史荣光:一杯金奖酒里的国家背书
1951年,潜江十家私营酒坊在公私合营政策推动下组建“十合作坊”,同年被地方财税局接管为湖北省首家国营酒厂。这棵从计划经济土壤中萌发的嫩芽,就此开启与国策同频的命运。
政策东风成就品质巅峰:1983年,借改革开放浪潮推出园林青露酒,以中药材配伍实现药食同源,酒体金黄透翠,开创健康酒先河;1985-1995年蝉联三届国家质量金奖,成为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露酒;1988年被纳入《国家二级企业名录》,在政策支持下引进ISO9002体系,成为湖北酒业首家GMP认证企业。
1996年园林青年产值达9700万元(按90不变价1斤酒1元钱计),产品远销日韩,出口量居全省第一。酒界泰斗秦含章题诗盛赞:“楚天有酒园林青,鄂地无垠潜水汀。开胃消化常两用,色香味体自成型。”
二、改制阵痛:老字号的迷失与觉醒
2000年后,国企改制浪潮席卷全国。园林青在政策转型中几经易主:
(1)定位偏差:放弃露酒优势转攻白酒,失去差异化竞争力;
(2)体制束缚:被上级“抽资补水”,技术骨干流失,2020年销售额暴跌至297万元;
(3)品牌沉寂:老潜江人叹息:“市场上再难觅那抹青翠”。
企业的转折点发生在2022年。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将“传统食品振兴”列为鼓励类产业背景下,新管理团队应政策东风入驻,启动三大破局战略:
(1)非遗工艺复活:重拾“五个两”古法(两次蒸料、两次发酵、两次拌粬、两次蒸馏、两月成酒),该技艺已入选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2)健康消费升级:推出20年窖龄白酒及草本露酒系列,契合“健康中国”战略;
(3)绿色智造转型:投资亿元迁建新厂,采用天然气锅炉,热效率提升40%,实现零污染生产。
三、科技赋能:非遗古法的现代突围
在2023年武汉糖酒会A78展台上,园林青新露酒系列引发关注。其创新密码藏在新旧融合的科技矩阵中;形成了新的酿造革命:
(1)菌群驯化:利用潜江盆地特有微生物菌群(经中科院鉴定含12种独有菌株),建立菌种数据库;
(2)工艺迭代:引入凉散机替代人工摊晾,控温精度达±0.5℃,酒体纯净度提升30%;
(3)陈贮革新:陶窖结合智能控湿,基酒酯化周期缩短至18个月,风味物质增加45%。
(4)健康溯源:经湖北省质检院检测,产品含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β-苯乙醇含量超国标3倍(赋予玫瑰香的关键物质);“醉度值”控制在0.8g/L以下(行业平均1.2g/L),实现“好喝不上头”的消费承诺。
四、文化铸魂:楚酒基因的社会担当
在园林青酒文化博物馆,两条曹禺题词真迹见证着品牌与城市血脉的联结:“万里故乡酒,美哉园林青”;“园林春光,家乡美酿”。
(1)文化复兴行动:楚酒溯源工程,联合考古所复原章华宫“楚醴”配方,推出高端礼盒“楚韵长青”;
(2)反哺农业:拟与潜江20个村镇签订高粱订单,带动500农户增收,每亩收益提高1200元;
(3)青年工匠计划:招收技校生传授古法技艺,3年培养省级酿酒师12名。
2023年企业销售额突破2200万元,较2020年增长641%,提供就业岗位217个,成为潜江“工业旅游示范点”。
五、上市征途:老字号的新时代使命
站在IPO门槛前,园林青的蓝图已锚定国家战略坐标:
(1)产能筑基:投资1.2亿元扩建陶窖车间,基酒储能将达万吨;
(2)健康赛道:开发低糖型露酒,响应《国民营养计划2030》;
(3)数字赋能:上线区块链溯源系统,扫码可见“从高粱到酒杯”全流程。
“三年冲亿,五年上市”——在园林青人管理团队的宣言背后,是政策与市场的双重托举:借力《湖北省“老字号”振兴工程》专项贷款,获贴息资金800万元;纳入“鄂酒产业集群”规划,与高校共建技术实验室。
结束语:一壶楚酒里的中国故事
当新蒸的高粱在锅炉中翻腾,章华台遗址的陶制酒器正在博物馆静立。两千五百年的酒香从未断绝——从楚灵王宴饮的青铜樽,到曹禺题词的青瓷瓶,再到如今远渡重洋的磨砂玻璃装。
园林青的复兴之路,恰是中国传统产业转型的缩影:一是政策为舵:从公私合营到非遗保护,从国企改制到老字号振兴;二是科技为桨:古法“五个两”遇见智能温控,陶窖陈香融合菌群数据库;三是文化为帆:章华台传说走进年轻圈层,酒厂锅炉房变身工业旅游打卡地。
2025年的夏日,潜江总口特1号厂区飘出新酒初熟的芬芳。这条通往资本市场的路上,一辆辆货车正载着青翠瓶身的酒箱驶向全国——那里盛的不仅是荆楚的玉液,更是一个老字号在新时代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