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波里的时光褶皱——一座广播大楼的世纪回响
作者:郭庆春
灰白色外墙在梧桐树影间若隐若现,苏联式建筑的几何线条切割着江城的天际。这座始建于1958年的广播大楼,其混凝土墙体内至今回荡着七十载电波的余响。当指尖抚过水磨石旋转扶梯的铜质扶手,能触碰到时光在此处打下的层层褶皱。
1949年5月23日清晨的电流声刺破静默,武汉新华广播电台的红色电波第一次在长江两岸荡漾。四年后,在湖北人民广播电台的成立仪式上,老式钢丝录音机将首任台长略带颤抖的宣言刻录成永恒。那时的广播大楼尚未破土,但声音的种子已在龟山脚下生根。
1958年12月湖北广播大楼开始兴建,后由于国民经济遭遇暂时困难大楼被迫停建,直到1972年大楼竣工才正式交付使用。
1972年竣工的广播大楼是座立体的编年史。顶层发射机房里的真空管仍在低吟,墙上手写的频率表墨迹未褪;三楼电视演播厅残留着1978年更名庆典的彩带碎屑;1997年卫星地球站的控制面板上,亚洲二号卫星的轨道参数依然清晰可辨。每个房间都是凝固的时光胶囊,藏着不同年代的声光传奇。
在顶楼露台眺望,龟山电视塔如巨笔刺破云层,微波干线化作银色琴弦向四方延展。1986年那个深秋,当“亚洲桅杆”首次亮起航标灯,整座城市的夜空都被镀上琥珀色光晕。此刻的卫星信号正在电离层穿梭,数字脉冲沿着光纤奔涌,与楼内老式调音台的模拟声波交织成跨世纪的二重奏。
大楼中庭的青铜钟摆仍在丈量时光。2003年湖北广电在数字化改造时,工程师们特意保留了1953年的应急广播系统——红色按钮上的珐琅釉依然鲜艳如血。当暮色漫过镶嵌彩色玻璃的拱窗,走廊深处偶尔会传来老式打字机的哒哒声,像是某个执着的灵魂仍在敲打岁月的密码。这座建筑早已超越物理空间,成为声波铸就的记忆宫殿,每个频率都是通往旧时光的密道,而这座灰白色建筑在梧桐叶影中静默成诗。
1985年,我作一名播音员开始了我的播音生涯。在这座大楼里,陈达石老师教我如何让新闻播报如长江般既有雷霆之势又含春水温情;马力老师示范着怎样用停顿制造千钧之重;冯莉、石萍、宋轶、姜梅、聂文等诸位同仁,用声音在胶带上镌刻时代的容颜,我们深知,我们的喉舌连着党的心跳,每篇稿件都是声带与时代的和鸣。
那些年我们常在露台眺望,看卫星信号与老式调音台的声波交织而成了跨世纪的奏鸣曲——正如自己从70年代的军营到播音台的转换,用刚毅忠诚与文脉传承在血脉里共振。
在近五十年的职业生涯里,我见证了模拟微波干线如神经网络般贯通荆楚,亲历卫星信号在电离层书写新的传播史诗。从钢丝录音机到数字硬盘,设备在更迭,但混凝土墙体内跃动的始终是同样的脉搏。
在2020年退休的那天,我用指尖最后一次抚过播音台的频率旋钮,金属的凉意里渗出经年的温度,都化作水磨石地面上的粼粼波光,这波光让我感怀在这里工作每一天的温度和热度。
望着这座近百年的广播大楼的轮廓,感觉到早已与城市天际线浑然一体。玻璃幕墙折射着5G时代的虹彩,而1958年的混凝土仍在默默吸收江涛的韵律。
当数字脉冲与模拟声波在时光褶皱里相逢时,就是让这座大楼内的青铜钟摆的每一次晃动,都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心跳……
2025年5月13日于武汉诗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