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卡邯郸:走近千年古都
作者:郑秉顺
风轻草绿四月天,几个老朋友邀约一起去邯郸逛逛来到这里,仿佛置身于历史与现实之间穿梭,一年四季“春赏花、夏消暑、秋踏古、冬娱雪”缤纷的美景,还有多样的美味,皆是时代赋予的美感,真正能够勾起我们内心欲望的是领略一下邯郸的古老文化、领略历史的深邃,算是丰富一下我们退休的闲暇愉悦生活吧。
2025年4月11日上午,我们在武汉站乘坐G305次高铁,经过二个半小时车程,中午就顺利到达了邯郸东站。一下车,就听到了车站大风预警的通知,邯郸市在下午学校放假并关闭所有公共场所。既来之则安之,大风也吹不走我们对邯郸的眷念。
首个打卡:邯郸博物馆
抓紧时间吃了中饭,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快速驱车来到邯郸市博物馆,在停车场看到了两辆大客车,只见一帮美国中学生从大客车下来排队步入了博物馆,于是,我们悬着的心一下子就放了下来,如愿参观了邯郸博物馆。据讲解员介绍,邯郸市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成立于1984年,前身为成立于1968年的“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邯郸展览馆”,并且叮嘱我们,博物馆有四个展厅九个单元,都值得一看。
步入博物馆中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服务中心请了一位美女讲解员,这也是我们长期旅游在外,特别是在游览城市博物馆中必须的安排,跟随着讲解员,静静地凝听她用动听的声音带着我们穿越邯郸古老的历史。
邯郸拥有8000年的人类文明史,3100年的建城史,战国时期曾作为赵国都城达158年之久。邯郸,是独属于这个城市的名字,历经数千年而不改,成为中华地名文化特例,显示出她的悠远与传奇。数千年的滋养,孕育出中国太极拳之乡、磁州窑之乡、中国成语典故之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等光环,尽管其面积只有1.2万平方公里,人口仅928万,回溯历史数千年,那时候,可是了得!
尤其是当讲解员带我们走入《磁山文化》展厅时,她讲述了磁山文化是中国华北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因在河北省邯郸武安市磁山发现而得名,也就是磁山文化,才将中华文明上溯到8000年前,早于仰韶文化1000年,既是邯郸文化脉系之首,更是东方文明发祥地之一。
原来,因为磁山遗址的发现,正式拉开了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的探索之路,图文和实物展示处,在大约14万平方米的遗址上,相继发掘出土了陶器、石器、骨蚌器等文物5000余件,还发现大量走兽、飞禽、鱼蚌、黍、粟、等动物和植物标本。其中一件独特文物是劳动工具组合物,类似的组合物在遗址中大大小小发现了120多组,每一组一般四件,大都按生产工具、脱粒工具、炊具(石铲、石斧、石磨盘、石棒、陶盂支架等等)分组分类放置,摆放次序非常明显,这在国内其他新石器遗址中非常罕见。
磁山被确认是世界上粮食粟、家鸡和中原核桃最早发现地。当讲解员讲到这里,我们都感觉到她的语气在加重而且是反复说了几遍,她用手指着装着粟的“展樽”说,粟、家鸡和核桃三大发现,堪称远古时期的震世绝唱,改写了世界粟作农业、家鸡驯养和核桃产地的历史。磁山文化见证了新石器时代太行山麓的华夏先民们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与自然融合的艰辛发展历程,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根基。
从下午的二点多,紧随讲解员,按照她的导引,我们走到了“磁州窑”,它被誉为世界陶瓷史上的“神话”。其创造的白地黑花装饰艺术,集诗、书、画于一体,古朴素雅,独具风格,代表了古代北方民窑的最高水平,所以,自古就有“南有景德镇,北有磁州窑”之说。
不经意间时针已经指向下午的三点二十分,我们从下午一点多开始参观,也只是在展览馆二楼和四楼展厅参观与浏览,三楼的展厅是与邯郸有关的成语典故展厅,讲解员没有带我们去参观,给我们留下了很多遗憾,原想来此“邯郸学步”,看样子学不成了。也许讲解员很早就接到了展览馆的通知,下午三点半,展览馆也因大风天气预警需进行清员闭馆。当讲解员快步走到“邯郸微笑”原型,她的手指向“邯郸微笑”,当我们看到这座唐代红砂石佛教造像,20世纪80年代发掘于邯郸峰峰常乐寺,也称“常乐佛”“邯郸微笑”。造像笑容自然,目如弯月,面祥如春,一派喜乐悦纳之色,体现了笑对世间万象的境界,内藏了邯郸人平和安静,谦和大度,感恩包容博爱的精神。随着美女讲解员讲完“邯郸微笑”,馆内的二名女保安走到我们跟前,微笑地对我们说:“尊敬的游客们,抱歉通知您们因大风天气预警,我们接到上级通知要马上闭馆,给您带来不便,多请谅解。”我们几位朋友一边往大门走去,一边内心想古老的“邯郸微笑”与现实“保安微笑”之间其内涵的一致!我们作为游客翘指为邯郸人民点赞!
二惊喜:逛龙湖公园
4月12日下午,打听到邯郸市龙湖公园对外开放,于是我们就抓紧时间去逛公园。龙湖公园,地处主城区东部,是一座集自然景观、人文底蕴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占地面积广阔,达到41.7万平方米,其中绿化面积达到了26万平方米,水体面积也有8万平方米,龙湖之水源于滏阳河,也被誉为“邯郸母亲河”。我们一边漫步,一边沿着九曲桥走向湖中四座小岛,桥两边左岸和右岸各相嵌一块成语标牌,“争先恐后”“脱颖而出”,用成语典故激励岸上行人。在虹桥与湖堤相连的路上,几位朋友同时都惊喜发现了沿路的阴井盖形成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每幅画卷全部都注入与邯郸有关联的成语典故故事,如:胡服骑射、邯郸学步、完璧归赵、推心置腹、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奇货可居等,这大概算是对没能进入成语典故展厅的补偿吧。
我们一边沿路走,一边用手机拍照,把这一大景色保存在手机芯片的同时,更是保存在我们内心的深处。湖心亭,是园内的另一大亮点,四周绿树环绕,鸟语花香,既宁静,又又拥有360度的观景视角,在这一片空间,我们又惊喜的发现,能工巧匠们用无数用精美的有机玻璃,雕塑成各种形状的精美挂件,全是成语,慢慢数来,竟然达1500个!中国成语3000多个,邯郸出的成语典故占据半壁江山,不愧为“中国成语典故之都”。龙湖公园把自然景观与丰富的文化内涵相融合,还展现了邯郸的历史文化底蕴,构思巧妙。
赵国文化:开古代改革先河
4月13日,老天爷把吹狂风乱沙的天气慢慢收回,我们又驱车来到了武灵丛台。据唐代学者颜师古《汉书注》称:因“连聚非一,故名丛台”。根据丛台遗物和内部夯土层考证,丛台始建于战国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相传为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所建。建台的目的,是为了赵武灵王检阅军队和观赏歌舞。千年之前,赵武灵王励精图治,实行胡服骑射,开古代变法图强、改革开放之先河,由此,赵国成为战国中晚期唯一可与秦国相抗衡的国家。开拓进取的赵文化精神,绵延千载,哺育着生活在这片热土的人们。
从赵城俯瞰,时空之门被打开,仿佛看到了那气势恢宏的军事操演,那挽弓搭箭的威武军士。历史的洪流奔涌向前,古城遗址在今天仍然以它穿越时空的巨大力量昭示着曾经的辉煌,而那似城非城里,也正是领略赵国古都风采的最佳位置,更是古城邯郸的象征。
丛台高26米,从远看,南北皆有门。我们从南门而上,东墙有“滏流东渐,紫气西来”八个古体大字,朋友中有历史系专业毕业的,把“紫气西来”研究了好长时间,以往,我们看到的都是“紫气东来”,为此还用手机AI了一下,原来,“紫气西来”是邯郸特有的文化表达,源自民国时期胡景翼将军在武灵丛台南门西墙题写的石刻楹联“滏流东渐,紫气西来”,因为太行山余脉邯郸西侧的紫山,因《邯郸县志》记载“时有紫气郁郁覆其上”而得名,被视为祥瑞之山,加上邯郸西靠太行山,古人视“西”为依靠与希望,紫气从西而来寓意依托山川之灵、展望未来复兴。我们一行,从武汉来此,可谓“紫气西来”了。
从北门沿着用砖和条石铺成踏道,登高跨过门槛,迎门而立的碑刻,正面刻有清代乾隆帝《登丛台》律诗,“传闻好事说丛台,胜日登临霁景开。丰岁人民多喜色,高楼赋咏谢雄才。襟漳带沁真佳矣,雪洞天桥安在哉?烟树迷茫闾开富,为筹元气善滋培。”可见,帝王与我等一样,也是极其赞扬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历史功绩的,思今怀古,令人难忘。背面的《邯郸行》词,意境就差多了。一块块青砖如竹简串起沦桑历史,一级级台阶似血脉贯通古今纵横。
在丛台公园外面,听当地老人说,从建国之初,毛泽东主席曾经26次来到邯郸,其中,有9次专程来邯郸。我们在丛台还看到了一张珍贵照片,这张泛黄老照片是周恩来总理1959年6月2日登丛台所照。
全驴宴:古都佳肴
来邯郸,开启一场领略风物胜景,乐享美味之旅;这座美食城之都,以“变化的城市,不变的味道”为灵魂,传递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美食文化,“吃驴肉,就来马连升”经当地人推荐,我们来到了永年马连升店,品尝了被誉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驴宴“天上龙肉,地上驴肉”,这是人们对驴肉的褒奖,龙肉是一种传说,谁也没有吃过,却仿佛是至高无上的存在,驴肉能与之比肩,可见驴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驴全身都是宝,根据驴全身不同的部位,制作出来的美味佳肴称为“全驴宴”。
服务员把精美的盘子端上桌面,一边报菜名:驴肉、驴心、驴肝、驴香肠、驴腱、驴板肠……还一边讲述每一道菜的功能、作用,让我最感兴趣的是驴板肠,永年有句俗话是宁舍孩子娘,不舍驴板肠,以此来形容这道菜又香又非常好吃,我们没舍孩子娘,也能品尝驴板肠,幸哉!
“全驴宴”的美味,唤醒了我们沉睡的味蕾和退休后对平凡生活的热爱;再来一杯丛台酒,让一杯携着三千年历史时光的清冽美酒在口腔中漫溢;让人唇齿留香……在美食与美景的碰撞中,穿越重复不可思议的组合;在历史和现代的交织中,遇见重重叠加的美好!在退休的第二春,让我们一起去寻找诗与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