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圆梦园的繁花——怀念爱妻许银枝
作者:陈汉临
2025年4月1日凌晨1时,爱妻许银枝因心脏等多器官衰竭病逝于武汉科技大学医院,享年68周岁,虚岁69岁。
(一)
银枝出生于1956年10月14日。母亲生下她时像个小猫咪。村里人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斤把重”。她上户口时没有正式的名字。当年是她姐姐到石嘴派出所上的户口。民警问叫什么名字,姐姐说还没有起。民警问,那你叫什么呢?姐姐说叫金枝。民警说,那就叫银枝吧。于是她才有了正式的名字,叫许银枝。
银枝从小体弱多病。一直到8岁时才发蒙读小学。由于她天资聪颖,成绩始终名列前茅。湾里有几个男女同年级同学,她把大家组织起来,每天晚上到自家的土坯房里点上罐头瓶做的柴油灯互相研学或做作业。
那时正值文革期间,一是掀起学习毛主席语录热。她能熟练背诵毛主席语录100条。她边学边用,不仅学习好,还乐于帮助别人,常年坚持帮五保户挑水。由于老桥村属丘陵地区,没有水井,她每天坚持到青菱湖挑水,一直到五保户老人去世。她的事迹被学校贫宣队知晓后,受到高度赞扬。当年,石嘴公社辖区的学校纷纷邀约她去讲用。二是学校走五七道路。学校除了学习书本外,还开荒种油菜、养鸡、养猪、挖鱼池养鱼、种水稻和蔬菜。每一样学农活动,她都身先士卒。谈到种油菜。老桥小学后面有一座荒山,山坡灌木丛生,山顶全是石头。她和同学们把灌木砍掉,栽上了果树,把四处收积的农家肥一担一担挑到了山顶种植油菜。当年种的油菜有酒杯粗,油菜结籽后把鸡蛋扔在上面,掉不下去。老桥学校走“五七”道路的事迹很快上了报纸,成了当年公社、区、市乃至中南局的一面旗帜。时任武汉市副市长兼教育局局长的邓肯(邓小平胞弟)曾多次到老桥小学参观视察。
银枝不仅爱学习、爱劳动,也是学校的文艺积极分子。她每年参加公社的文艺汇演,经常到村湾汇报演出。有一年,她和文艺宣传队拉练步行一整天,到当年的东坝修建工地,为建设者们演出泥塑剧巜收租院》,并担任全剧的朗诵。当年老桥学校附属初中班,她的初中学业是在老桥学校完成的,她也是初中班的第一批共青团员。
(二)
1973年秋季,银枝和一批同学进入了石嘴中学读高中。她被分配到高一(三)班并担任班团支部书记,后又兼任校团委委员。当时的高一(三)班是年级的文艺骨干班,女生多,思想相对比男生复杂些。在这里她又一次显示出了良好的组织才干。她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善于调处同学间的细小矛盾和摩擦,赢得了师生的喜爱。她还是学校女子篮球队的队员。后来听她说,因为无钱买球衣和球鞋,后来就退出了篮球队。高中第二年的下学期,学校把该年级4个班的学生打散,重新分成了4个班,即农技班、农机班、农医班、农数班。她被分配到农技班。农技班学生到老桥与江夏交界的荒山开辟了一个学农农场,种植水稻和其他农作物。她在那里学到了很多农业生产技术。
临近毕业时,学校因教师缺乏,临时抽调她代理初中年级的历史地理课程。最终因编制原因于1975年7月结束了高中阶段的学习,回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
(三)
回队后,她干了一年的农活,同社员们一道出早工,收晚工,一年四季无休止地在田地间劳作。尤其是当年不插“五一”秧(即五一之前早稻种完),不插“八一”秧(八月一日之前晚稻插完),每天只能睡几个小时的觉,天不亮就上工,晚上加班八九点钟才收工。在这一年间,她担任过记工员、夜校辅导员、大队团支委委员。1976年秋天,因在十堰参加三线建设的父亲盍然去世,年仅19岁的她远离故乡顶职到了十堰市东方食品厂工作。在那里曾担任过仓库保管员、车间主任、团支部书记、商业局团委委员等职。在哪里一干就是八年时间。她在进厂的第三年成为了中共党员。
(四)
1982年元月,我和银枝组成了家庭。1983年冬天,她调回武汉,安排在粮食系统工作。开始安排她到最偏远的石嘴粮店工作。每天清晨,她骑自行车40多分钟上班,一年四季风雨无阻,从不迟到早退。粮店工作辛苦,人少事多,是个出力气的活。她和男同事一样搬粮包,每天都是一身灰尘。她坚持原则,不徇私情,经手的粮款分毫不差。由于她的能力和勤劳,不久就提拔为粮店副主任。不久又调到花园粮店当主任,后又调到粮管所担任书记兼主任。改革开放初期。粮食系统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她带领同事们跑遍了全省产粮县市,到处收购粮食,确保粮食市场的稳定供应,有时甚至还到河南安徽等外省调运粮食。一次在采购稻谷的过程中,因孩子当时小,没有人带,她就带着孩子一起,结果孩子在车内玩耍时不慎从大卡车上摔下来,手臂骨折。临近春节,她带领职工分班通宵加班生产年糕、糍粑,一是保障市场供应,二是为职工创收。在整个自营期间,粮管所及下属5个粮店的职工收入不降反增。她还自筹资金为无房户职工盖起了宿舍楼。在分房中,她把最好的楼层分给职工,她却要了一个顶层的小户型。
(五)
后来粮食市场彻底放开。区粮食局领导做工作,让她出任区粮食公司书记,但她婉言谢绝了。她毅然辞职,白手起家,创办了建材社区粮油经销部。她一手进货,一手销售。经常在晚上踩三轮车,或者肩扛手提送货上门。当时存放粮食的仓库是临时搭盖的,时常漏雨。粮食一旦受潮就要翻动。那时的米袋是麻袋包装,180斤一袋,翻动一遍往往累得腰酸背痛。靠着辛勤的汗水和良好的信誉,粮油经营部受到了社区领导和群众的交口称赞。粮站还为社区创造了可观的收入。
(六)
2001年元月7日,我因车祸造成右腿胫腓骨粉碎性开放性骨折,在人民医院住院先后达半年之久。在医院里,她每天端茶送水,端屎端尿,日夜陪护,精心照料。那一年春节。当万家团聚时,她在医院默默地陪护我。当时的我已陷入绝望,我对她说此生可能站不起来了,她安慰我,说哪怕你残废了只要人在就行。出院后,他又日复一日的照料我大半年,直到我神奇般地下床,慢慢的康复。
(七 )
我康复后的2003年。银枝又应聘担任了建材社区书记兼主任。这个社区是个老旧社区。社区办公是用活动板搭盖的临时房。社区一无居民活动场地,二无活动资金。社区基础设施老化,环境卫生恶劣。她上任后积极争取资金,四处化缘,先后建起了社区办公一站式服务大厅,开辟了社区文体活动广场,办起了取暖点,纳凉点,幼儿园等公共设施。由于社区老旧分散,下水道年久失修,经常堵塞、淤积,一遇下雨,粪便漫溢。她总是亲临现场,同疏捞人员一道清淤排堵,每次都是一身汗水,一身泥水,一身臭味。她把毎个小区的下水道,井口都绘成地图,时间长了,她成了社区的活地图。她的车上总是放着疏捞的工具、草帽、雨衣雨鞋。每年的春汛雨季,有的小区地势低洼,积水排不出去。她总是第一个第一时间到现场,组织转移群众和财产。她很少坐办公室,一上班就到各个小区深入群众中去找问题、找答案。大家亲切的送他一个歇后语,叫阿尔巴尼亚——劳动党。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社区居民的居住环境,银枝四处奔走,引进开发商,将老旧小区拆除,先后新建了鑫宇、长利、清润等住宅小区和建材路商业一条街以及中小型购物超市。昔日低矮简陋的棚户区旧貌新颜,人们安居乐业,居住环境、购物环境大为改观,社区曾被评为洪山区十佳社区。社区绝大多数居民都叫得出她的名字,很多居民成了她的终身挚友。直到她去世前,社区居民只要碰见她,还是亲切的叫她许书记。在社区工作的8年间,她用辛勤的汗水、智慧、魄力赢得了群众的爱戴。社区和她个人获得了无数的荣誉,她年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还先后担任辖区党代表、人大代表,曾受到时任市委副书记、人大主席赵零和副市长刘英姿的亲切接见和看望。
(八)
2011年冬天,银枝从社区光荣退休了。退休后,她不甘清闲,毅然响应市委、市政府市民下乡的号召,回乡创办圆梦园农庄。起初这里还是一片蛮荒之地,灌木丛生,杂草遍野。她带领家人们修缮房屋、修筑道路、开荒植树、种花种果,又从村民手中流转了十几亩荒地和藕池。经过几年的改造,荒地种上了脐橙,藕池改造成了精养鱼池。到2016年下半年,农庄初具规模,拥有餐饮、棋牌、乒乓球、桌球、卡拉OK、民宿、垂钓、采摘等多功能休闲娱乐设施。2017年春天农庄正式开园。她把农庄定位为微盈利性质,实行预约制。只要有客人来,她总是清晨5点钟起床,开车半个多小时到江夏郑店采购食材,回来后又亲自制作,亲自下厨。开始,她烹饪技术不成熟,她一方面拜师求艺,一方面通过书本和网络学习,很快就娴熟的掌握了一般烹饪技术。客人们品尝她做的特色农家菜,都说好吃好吃,尤其是她做的藕汤、丸子、粉蒸肉,客人们吃了赞不绝口。她除了掌勺外,还帮客人选景摆姿势拍照,充当导演录制视频在朋友圈中分享。她空闲时,陪客人唱歌、跳舞、做游戏。她常说,客人们在这里尽情享受时,自己也从中体验了快乐。
由于进入农庄不通公交,她就亲自开车到地铁站汽车站接送,往往送走客人回家时已是晚上八九点钟了。农庄经营过程中,经历了三年的疫情和2024年的雪灾,但这些都没有动摇她的意志,她始终初心不改,顽强坚持着。有客人来的时候,她尽心尽力的把客人招呼好,使他们吃好玩好,没有客人时,她又去打理菜园果园,收获的水果和蔬菜都是免费送给了客人们。
寒暑易节,人们总看到她夏天一顶草帽,一袭防晒衣,汗水浸透全身;冬天,她脱掉寒衣,不是在下厨,就是在果园菜地除草施肥。有一年,园内的小鱼塘淤泥较深,需要清理。她一个人穿起雨靴,一揪揪地把淤泥往塘埂上甩。来客不解的问,怎么请个婆婆做这种事?哪里知道这竟是农庄的主人。像这样的故事太多太多了……
农庄经营8年来,在这里举办过无数次同学聚会、战友聚会、同事聚会、知青聚会。还在这里举办过作家笔会、音乐会、歌咏会等大型活动。凡是来过的人,都在这里圆梦,找到了快乐和幸福。她常说,农庄之所以叫圆梦园,就是让大家在这里圆梦。事实的确如此。有一对初恋同学因当年特定的历史原因没有走到一起,后来双方伴侣先后去世。在圆梦园的同学聚会中,他们再度相遇,在同学们的撮合下,他们终于走到了一起,这不是圆梦吗?
农庄创办以来,我们散尽了毕生的财力,唯一的一套商品房卖掉投入到农庄的建设中,但她毫不惋惜,她最大的愿望是把农庄做好做大,让更多人在这里圆梦。
(九)
银枝性格直率,热情奔放。她对人真诚,坦诚相见。她乐善好施,不计得失。她热爱生活,向往阳光。她像一只陀螺不停的转动。然而,也正是长期的超负荷运转,使她的身体每况愈下,积陈20多年的心脏病不断加剧,终于,这只陀螺再也转不动了,生命永远定格在2025年4月1日凌晨。
在她去世前,还有很多美好的计划,盘算着补栽优良品种的果树苗,完善哪些基础设施。她还计划今年到俄罗斯去旅游。她是多么希望还能活上个十多年啊,她是多么留恋她曾经生养拼搏过的地方啊!
银枝一生曾有过辉煌,她获得过无数的荣誉,游历过大半个中国,但她也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她去世后,亲朋好友、老师、领导、同事同学纷纷来家中吊唁。火化那天,大家又从四面八方赶往殡仪馆送她最后一程。同学和朋友们赋诗作文,以志悼念。生前挚友万德成等同学帮忙料理后事,做了许多细致入微的组织工作。万德成同学还把诗文整理编辑成电子文档,供大家阅读收藏。
四月的阳光,温柔地洒在圆梦园农庄的每一寸土地上。站在农庄门口,望着那些她亲手栽种的花木果树在春风中摇曳,恍惚间还能看见她戴着草帽挽着裤脚的身影。阳光依旧,斯人已逝,唯有这片土地永远镌刻着她的足迹。银枝走后,农庄里的樱花、杜鹃、月季、梨花、桃花突然开的特别灿烂,缤纷的花瓣落满了她常走的小径……
银枝,你累了,你好好的安息吧,我们永远永远的怀念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