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风劲古荆州,托起千年弓魂
2025-03-11 18:38:20   来源:今日湖北


本网讯(可夫) 昨天(3月10日),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中国国家体育博物馆)研究馆员、博士生导师崔乐泉,对荆州市中医医院肾病科主治医师肖永佳做出评价。

1741689431653814.png 

崔乐泉先生是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兼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体育组”评审委员会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同行评议专家、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词审定委员会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分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验收专家,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常务理事兼体育文化遗产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体育历史文化学刊》集刊主编,为什么会对一位医生做出如此评价呢?就此,记者走进肖永佳的弓魂世界

1741689449927636.png 

从医者到传统弓箭“守艺人”:一双手托起千年弓魂

在荆州的胡同深处,一座不起眼的小屋里,竹香与木屑交织的气息弥漫空中,肖永佳,这位中医肾病科主治医师、长江大学《黄帝内经》授课教师,如今却浸染牛角的冷硬、竹胎的温润,潜心制作传统弓箭,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中华文明的脉搏。

肖永佳从小成长在充满勇武精神的黄冈大山里,乡亲们以弓箭狩猎,补充粮食不足,地处古楚国范围,使他对楚国将领、神射手养由基心向往之,《战国策·周策》记录:“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他虽拉不动硬弓,却对弓箭产生浓厚兴趣。稍长大点儿学会识字,又对曾任黄州团练副使的大文豪苏轼佩服之至,那豪气冲天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在胸中激荡,憧憬着使劲力气把雕弓拉得像满月形状,气概豪迈,自己也拥有着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千骑奔驰,张弓搭箭、腾空越野,保家卫国。从此,这份弓箭情结在他的心底扎了根。

时光追溯到肖永佳高中毕业后,考上了湖北中医学院,刻苦学习医古文,让他掌握了古代医理,也提升了古文阅读理解水平,课余大量阅读楚国历史文籍,增进对荆楚文化的理解。面对传统弓箭技艺慢慢的消失,他逐渐意识到,这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损失。从《诗经》的“骍骍角弓”到孔子的“射以观德”,弓箭曾是中华文明的筋骨,是尚武精神的图腾,更是礼乐教化的载体。古荆州战略要地,以弓箭守城著称,然而,当冷兵器时代的金戈铁马化作历史尘埃,传统弓箭制作技艺也濒临凋零,肖永佳选择研究制作传统弓,就像一簇倔强的火苗,点燃了古老技艺的涅槃重生。

开始,他选择制作玻片弓,其优点是非常坚固,能够承受较大的压力,适用于较为复杂的矫正问题。然而,天不遂人意,制作玻片弓需要大量使用环氧树脂,而他偏偏对环氧树脂严重过敏,无奈,只得转头研究制作传统角弓。可谓“柳暗花明又一村”,他将所有休息时间投入到精进弓箭制作技术上,并购买设备研究制作传统弓箭,星转斗移之间,逐渐掌握了弓箭制作技艺。

制作传统角弓他孜孜以求,在肖永佳的案台上,堆叠着竹片、牛角与牛筋,看似杂乱无章,却在肖永佳眼中构成了一部“传承簿”,他只认一个理,“做弓如修道,差一丝一毫,弓魂就散了。”一张传统角弓,是近200道工序的合奏,更是肖永佳十多年的光阴沉淀,工作台上工具斑驳如古董,锛子凿木的凹痕、压马台面的龟裂、线车子的吱呀声,皆是岁月的勋章。

他制作的传统角弓从不出售,只供射箭运动员比赛与收藏,所有射手一致反映,“肖老师做的弓,握上去就像握住了历史的脉络,让人仿佛重回铁马金戈的古代。”中国国家射箭队原总教练徐开才感慨:“肖永佳医生一直孜孜不倦的研究传统弓箭,他既继承了传统弓箭的制作技术,又传承了传统射箭的技艺,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普及弓箭知识,对传统射艺文化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1741689469484456.png 

三十年磨一弓:在时光褶皱里雕刻文明

大学毕业,肖永佳到荆州做了中医肾病科医师,依然沉浸在方寸之间见乾坤的传统角弓制作,这时,新的苦恼接踵而至:上班是医生,下班是工匠,两者似乎有割裂的职业转换。

多年来,肖永佳形成一个习惯,自己感到焦虑时,便静下心来阅读历史书籍,在穿越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感受到古代文明的辉煌与沧桑,寻找答案,这次,翻开了《史记·楚世家》

公元前606年春,楚庄王率领楚国军队问鼎中原,来到周天子都城前的洛河之滨,欲洗刷楚国四百多年一直视为蛮夷的耻辱,命令楚军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示威,惊恐的周定王派出大夫王孙满,以慰劳楚军为名一探虚实。楚庄王提问:象征着周王朝统治合法性的那九只巨鼎有多重?言下之意是,周朝现在还有多少实力能维持天下共主的地位。王孙满回答:九鼎体积太大,无法称量。意思是说,王权天下独一无二,并非人臣的权力可以比拟。楚庄王说,把楚国兵戟上的铜钩都折下来,就足够铸成九鼎。王孙满回答:能否拥有天下的统治权,在德不在鼎。这句话,给了楚庄王很大的触动,成为春秋史上最著名的言论之一。

王孙满充满智慧的回答征服了楚庄王,使之明白为什么楚国以前被称为蛮夷。肖永佳悟到:楚国虽然已经成为强国,理应受到中原国家的尊重,然而,却只收获了中原诸侯国的恐惧,而远远没有得到他们的承认,那是楚国还需要在多方面向中原文明靠拢。那么,医生的职业与制弓工匠之间,有着共通点,锚定文明传承,发扬光大传统工艺!

由此,肖永佳通过学习历史、撰写论文,彻悟:医者仁术,孔子曰:“射者,仁之道也”,看似相悖的东西而最终都归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部分;中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吸收儒、道,甚至是释家的思想,并为其用,而在弓艺的发展过程中,分化出以教化为主要目的的射礼,故而中医有《黄帝内经》,弓艺则是“黄帝作弓矢”。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不断的相互融合之中,皆由器、术、道构成。中医之术,古代包括针刺、灸法、砭石、火罐、推拿、正骨、外敷甚至焚熏、扑粉等,但这些曾经的基本技术都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减少,需要动手的越来越少,动嘴的越来越流行。弓艺之术则是射术,习射必须反复练习,才能达到“手熟”。医术,是经验科学,弓艺之术则是射术,无论中医之术还是弓艺之术,其本源就是实用。“道”当与“德”合并一起讲,道在中医是各种相关的理论,指导疾病诊治,弓艺之射道,要求“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无论是医术还是弓艺,重在“勤动手”,相辅相通,“德”都是前提。在这里,医术与弓艺得到完美融合,互为促进。

肖永佳的工坊里挂着一幅字,“兵器不冷,射礼常新”,在他看来,弓箭不仅是武器,更是流淌着礼乐基因的“文化箭镞”。谁能想到,一位医者,竟会沉迷于冷兵器时代的遗韵?肖永佳笑称这是“命中注定”。年少时的兴趣,第一次触摸弓箭,感受竹胎的温润与牛角的冷硬,在他心刻下了一道无形的弦,三十多年后,当他翻阅春秋战国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考工记》时,“弓人为弓”的记载,使得那些沉睡的记忆骤然苏醒,他说,“那时我才明白,弓箭不仅是武器,更是文明的基因链。”

1741689489194169.png 

弓道无疆:让传统文明的箭镞“射”向未来

在肖永佳手中,一张弓是器物,更是文明的信使。他制作的弓箭,在湖北省模拟狩猎射箭原野赛等各类射箭赛事上大放异彩,成为射手取胜的法宝、中国传统弓藏家的珍贵藏品。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来访时惊叹:“你这弓里有‘道’!”肖永佳却摇头:“不是‘道’,是‘魂’——五千年文明的魂。”

记者在肖永佳的工坊目睹他铺筋,那是以血肉铸弓魂。“铺筋”是制弓的“命门”,水牛背筋需经风干、润湿、捶打、撕丝,化作千缕细如发丝的筋线。肖永佳手持骨针,将筋线层层铺于弓胎,动作轻柔如抚琴,却暗含千钧之力。“一层筋铺一周,三层起步,晾晒时连风向都要看老天脸色。”他笑道,“这叫‘与天讨时间’。”筋线纵横交错,仿佛在竹胎上书写一部无字兵法,既要均匀如织锦,又需密实如铠甲。铺得薄了,弓力绵软;铺得厚了,弓身易裂。这道工序,是耐力与悟性的双重试炼。

再看层压,恁的是烈火淬炼见真章!铺筋后的弓身需入炉烘烤,肖永佳将弓悬于炭火之上,手持蒲扇轻摇,火舌舔舐鳔胶,胶液如金汁渗入筋角与竹胎的缝隙。“火候差一刻,弓便成废柴。”他眯眼盯着弓身的微颤,仿佛在与火焰博弈。待胶液彻底渗透,弓身被迅速压入模具,千斤重石覆顶三日。这一压,压出了弓的筋骨,也压出了他的匠心独运与执念,“弓是活的,你得懂它的脾气”,他抚摸着成型的弓臂,如同抚摸一匹驯服的烈马,犹如弓魂附体。“干、角、筋、胶、丝、漆”,六材缺一不可。咸宁的竹胎需风干一年以上,纹理笔直如剑;荆州水牛角长逾60厘米,弧度天成;鱼鳔胶需文火慢熬三日,黏稠如蜜。

新弓制成后,需“训弓”三月,肖永佳为弓上弦、卸弦,观察其形变。他解释,“弓如少年,需慢慢教它适应力道。”梅雨季弓身易潮,需裹桦树皮防湿;寒冬弓臂发脆,得涂生漆护体。他说:“弓会老,但造弓人的心不能老。”随行者的学生告诉记者,肖老师经常带学生亲手铺筋、上弦,让青少年们触摸传统文化的温度;用3D扫描技术复原古弓形制,让数据为传统“画像”。学生感叹:“来到这里(肖永佳的工坊)才知道,原来孔老夫子私学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不是书本里的死字儿,是能握在手里的活历史!”

入夜,在古荆州灯火阑珊掩映着的弓箭工坊里,一张新弓出炉了,肖永佳轻轻擦拭着,不由得令人遐思,他磨的是弓,守的是魂,当参与弓箭运动的少年挽弓如月,箭羽破空时,带起的风能吹醒沉睡的文明记忆。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