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论否定吴承恩是《西游记》作者违背历史事实——兼叙还原嘉靖皇帝“二十年不朝”的历史真相
2025-01-15 17:34:31   来源:今日湖北

否定吴承恩是《西游记》作者违背历史事实

——兼叙还原嘉靖皇帝“二十年不朝”的历史真相

作者:樊山龙湖

在湖北蕲春付印的《<西游记>研究·第一辑》中,名为“《西游记》秘谛发现记”的文章,洋洋洒洒超过一万字,文中提出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新奇”的观点:金陵世德堂本《西游记》作者是明朝荆王府第四代樊山王朱载埁和其子,认为他们创作的原因是因为受到压迫,二人出于私欲参与王权与皇权之争,动机是表达对朝廷的不满,目的是抹黑和讽刺嘉靖皇帝。作者为了支撑自己的观点,引经据典、旁征博采、极尽所能,以求让读者相信其观点。那么,历史上的樊山王父子果真是这样的吗?《西游记》的作者真的是樊山王父子吗?

1736933653589098.png 

《西游记秘谛发现记》一文多处截取清《明史》证明其观点。为揭示臆想,在此,先解开大明嘉靖皇帝“二十年不朝”的历史谜团,还原一个真实的嘉靖朝历史真相。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二十四史当中的《明史》,成于清朝乾隆年间,被纳入到《四库全书》的《明史》版本,明朝自己官方记载的《明实录》存在着非常多的出入,因为抹黑过于严重,乾隆都看不下去了。这里一方面澄清被满清《明史》扭曲明朝历史,另一方面为论述《西游记秘谛发现记》的谬误做历史知识铺垫

清修《明史》共用了94年之久,很多内容《皇明实录》不符。乾隆四十八年,满清将保留下来的明朝《明实录》正、副、大、小四种官方本子全部焚毁。值得庆幸的是,在此之前有史官偷偷抄写了《明实录》得以保存下来。通读此抄写本《皇明实录》501册,历史真相才得以重现。本文中多引用此《皇明实录》和其它的珍稀明代古籍文献进行论述。

我们解读历史首先必须尊重历史事实,然后用历史唯物史观来分析和论证,才能形成正确的观点。参阅多种存世的古籍文献基础上,采纳主流学者的观点,从多方面、多视角去还原历史真相,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去分析、解读历史问题。下面先解开大明嘉靖皇帝“二十年不朝”的历史谜团,还原一个真实的嘉靖朝历史真相:

明世宗朱厚熜(1507-1567),号尧斋、雷轩、天池钓叟,生于湖广安陆州(今湖北钟祥),明宪宗朱见深之孙、明孝宗朱祐樘之侄、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五岁即頴敏绝人。父王口授以诗,不数过輙成诵。与夫民间疾苦、稼穑艰难,靡不领略;稍长学古籍,通《孝经》《大学》及修身齐家治国之道”。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其父王病薨;世子朱厚熜十二岁袭封兴王,由长史袁宗皋(1452-1522)辅佐接管兴王府,掌理府事。正德十六年(1521)明武宗驾崩,按照《明皇祖训》“兄终弟及”的规则,世宗以近支身份入继大统。公元1522年,十四岁的少年兴王即皇帝位,年号嘉靖,明朝第十一位皇帝

(一)“大礼仪”事件初显政治魄力

明世宗入陛,大学士杨廷和等,拟定年号“绍治”,世宗不用,而定“嘉靖”,世宗年少却有独立思想,此事可以见微知著!

明武宗突然驾崩,无子嗣,临终时告诉太监“由皇太后(明武宗生母张氏)与朝臣商议、酌定立嗣之事”。皇太后与朝臣商议,依照《皇明祖训》“父亡子继,兄终弟及”,“兴献王”世子朱厚熜(即嘉靖帝)被迎立为帝。论辈分,明世宗与明武宗为堂兄弟;若按“皇帝继承制度”明世宗已过继给明武宗生身父亲(弘治帝),应该尊明武宗之父为“皇父”、称生父“兴献王”为“叔父”。但明世宗朱厚熜却反其道而行之“尊兴献王为皇考”并追封为皇帝,由此引发“大礼仪”之争,少年天子凭一己之力与群臣斗争,经过三年的争辩,明世宗意愿最终得以实现,击败了正德朝旧臣势力,展现了一个少年英雄天子的智慧、坚韧和政治天赋,也为他后来的强权政治生涯奠定了基础,但也给后面的“壬寅宫变”埋下了隐患。

历史上宫廷多次出现孤儿寡母模式,跟那些胆小怕事、唯唯诺诺,最后被外人篡位废除的年幼天子相比,嘉靖皇帝绝对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有能力、有胆量、有个性的少年天子,政治天才。

(二)“壬寅宫变”真相探秘

清修《明史》说“明世宗嘉靖帝荒淫无度”,壬寅宫变后“滥杀无辜,制造冤案”。为了还原历史真相,我们不得不重新审阅“壬寅宫变”案情经过。《明世宗实录》记载:明嘉靖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凌晨,趁着嘉靖皇帝熟睡之际,以杨金英为首的宫女发动宫变,欲弑杀皇帝。而杨金英于慌乱之中,将绳套误锁为结,致使无法将嘉靖皇帝勒死。事后,司礼监审问同谋宫女,所得供词,都与杨金英如出一辙。司礼监定案“杨金英等同谋弑逆。张金莲、徐秋花等,皆参与其中,一并处罚”。明世宗下旨“群逆婢并曹氏、王氏合谋弑于卧所,凶恶悖乱,罪及当死。司礼监查问明白,不分首从,皆依谋反处死。其族属,如参与其中,逐一查出,着锦衣卫拿送法司,依律处决,没收其财产入国库。陈芙蓉虽系逆婢,阻拦免究。钦此钦遵”。

圣旨所涉王氏、曹氏即“王宁嫔、曹端妃”,《司礼监题本》中记录了杨金英的口供“本月十九日,东梢间里有王、曹侍长(宁嫔王氏、端妃曹氏),在点灯时分,商量说‘咱们快下手吧,否则就死在他手里了’!”据此记载推断,此次弑君事件主谋就是王宁嫔、曹端妃。

“壬寅宫变”之成因,不外乎有两种原因:

其一:嘉靖皇帝因“修道”长时间不近女色,而引起后宫争宠,导致了“壬寅宫变”;是“一妃一嫔”争风吃醋引发的政治斗争。有海瑞《治安疏》记载“乐西苑而不返宫,人以为薄于夫妇。”(即皇帝整天待在西苑不与妻妾团聚,人们都以为皇帝没有尽到作为一位丈夫的责任)为证。嘉靖皇帝不多育的主要原因:是长期居住西苑、研究长生之道而不与妻妾同居所致。这正是直接导致“壬寅宫变”的最主要原因。历史事实于《明世宗实录》有载:明世宗自嘉靖元年(1522年)大婚之后,因身体虚弱(气喘、咳嗽),长期于“西苑持戒修道”以求长生之道。嘉靖十年得一子(皇长子朱载基,生二月即死,追封哀冲太子);至嘉靖十五年生皇二子朱载坖(三年后被立为太子,20岁早逝)。嘉靖十六年,杜康妃生皇三子朱载垕(初封裕王,后继为帝即明穆宗)。是年,宁嫔王氏生一子,未满周岁夭折。宫廷内皇家子嗣多不能正常活下来,也从侧面反应出宫廷内斗的激烈和残酷。

按惯例“母以子贵”宁嫔王氏应该由嫔晋封为妃。但因没有及时得到册封,致使王宁嫔“心存不满”,密谋在嘉靖皇帝夜宿宠妃曹氏宫中时,指使杨金英等宫女,将皇帝勒死作以报复,同时也可把责任推到端妃曹氏身上。

作为明朝当之无愧的忠臣和清官,海瑞所言“乐西苑而不返宫,人以为薄于夫妇”,足以证明嘉靖帝“不近女色”的真实性,周勤言嘉靖帝“贪色过度,30岁仍无子嗣”,均属个人杜撰、子虚乌有。

其二:“壬寅宫变”是“大礼仪之争”之继续。在“大礼仪”之争中失利的朝臣,斗争从前朝延伸到后宫内部。一妃一嫔密谋发动宫变,其实质是“朝臣与皇帝、朝臣派系之争”。“壬寅宫变”是政治斗争的失败者(护礼派),想借机利用后宫除掉嘉靖皇帝,而发动的“宫廷政变”。

“壬寅宫变”令嘉靖皇帝为之震惊。此后,明世宗嘉靖皇帝为缓和社会矛盾,采取“厘革缩弊、振兴纲纪”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下令退还“皇庄王田”,汰除军校匠役10万余人,开创了嘉靖“新政”并得到朝野上下拥护(见《明世宗实录》)。

(三)嘉靖改革

嘉靖帝继位之初,面对“正德危权”,励志效法明太祖、太宗,推行新政,立志要做一位后人称颂的明主圣君。为此举政“一、大赦天下、抑制宦官、整顿朝纲、下诏废除武宗弊政,诛杀佞臣钱宁、江彬等,使朝政为之一新;二、减轻租银、整顿赋役、赈济灾荒;三、查办皇庄和勋戚庄园还地于民、鼓励耕织;四、体恤民情、集异纳谏、勤于政务;五、征剿倭寇、清除外患、整顿边防”;六、科举制度改革,贤才辈出。

嘉靖帝执政期间“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文化科技空前繁荣,优秀作品和杰出人物大量涌现。“天下翕然称治”后世誉之为“中兴时期”。明嘉靖一朝前期,大刀阔斧推行改革,清理勋戚庄田、罢天下镇守中官、改革科举制度、革除外戚世封制度等。改革内容广泛,成效显著。因此,获得赞美之声满誉天下。

名臣张居正,于万历三年(1575年)以自己少年时亲身体验,对嘉靖前期整顿学政予以极高评价:“臣等幼时,犹及见提学官多海内名流,类能以道自重,不苟徇人,人亦无敢干以私者。士习儒风,犹为近古”。

明人黄光升《昭代典则》载:“张孚敬奏革各省镇守内臣及清勘皇亲庄田,土官得行其志,黎庶得安其寝,天下鼓舞若更生,其功万世不可泯也”。

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李乐,对嘉靖前期革除“镇守中官”给予较为全面评价:“世宗皇帝继统,年龄虽小,英断夙成,待此辈不少假借。又得张公孚敬以正佐之,尽革各省镇守内臣,司礼监不得干预章奏。往瑾(太监刘瑾)时,公卿大臣相见,无敢抗礼;甚有拜伏者。。。盖自汉唐宋元以来,宦官敛戢,士气得伸,国体尊严,未有如今日者,诚千载一时哉”。

河南道御史刘安说:“今明天子综核于上,百执事振于下,丛蠹之弊,十去其九,所少者元气耳”。《明通鉴》说:“安昌伯钱维圻卒,其庶兄维垣请嗣爵,下吏部议。尚书方献夫等言:‘外戚之封,不当世及’。历引汉、唐、宋事以证。璁以为然,力主之。上善其言,诏‘自今外戚封爵者,但终其身,毋得请袭’自是,外戚遂永绝世封”。

明代史学家何乔远《名山藏》总结嘉靖前期“励精化理,湔濯海内观听,挈清正本,杜塞旁落,奋武揆文,网罗才实。至于稽古礼典,取次厘毖一切,创必表章,轶往宪来,赫然中兴,多孚敬所以赞”。

张璁继续推行明太祖“三途并用”即“科举、岁贡(入太学国子监读书)、荐举”之法,改革用人制度。改革之初,阻力较大。如:万历十七年状元、翰林院修撰焦竑(1540-1620)著《玉堂丛语·献替》批评张璁“为人刚愎,故所行多纵苛刻,如沙汰生员之举,是何意义?”

张璁改革科举,改变学风,强化学校教育功能,考汰之法以及对提学官的大力整顿,取得显著成效。于是焦竑《玉堂丛语·事例》又赞张璁“久于科第,谙世故,得位,每事欲复祖宗股制,行进士、举人、岁贡三途并进法,士风一变,人思奋庸,贤才辈出而无滞”。

(四)清修《明史》所谓“二十年不朝”真相

嘉靖皇帝在经历“大礼议、壬寅宫变”之后,对于大臣们的争权夺利、阳奉阴违行为,恨之入骨,视而不见;对于内宫拈酸吃醋、尔虞我诈之情形,痛心疾首而不屑一顾。因此,专崇道教“防老之术”而四处搜罗方士及其秘方。许多投机钻营之人,也因此想一步登天。故,酸楚文人争先恐后为嘉靖皇帝撰写青词(道教仪式中,向上天祷告的词文)而入阁成为“青词宰相”。严嵩(1480-1565)即其中代表人物之一。“严嵩书法诣深,擅写青词”令嘉靖帝大为欣赏。故而,嘉靖皇帝对严嵩贪赃枉法了然于心,也不予追究,并让严嵩主持朝政。而嘉靖帝则“深居皇宫,潜心修道”,即“有事既奏,无事免朝”,除国家大事之外,凡小事尽量让内阁处理(见《明世宗实录》)。

1)清版《明史》笔下的明世宗

明世宗嘉靖一朝“四十五年”,清撰《明史》伪明世宗事“有二十余年不朝”,致使严嵩擅权达十七年之久。明中叶,蒙古鞑靼部落兴起,统一蒙古各部,并屡次率军骚扰内地。大明边将为保官升职,将边军粮食大半贿赂严嵩,以致军士饥疲,无力抵抗外侵势力骚扰。驻边兵卒,不忍克扣军粮而空腹作战,经常爆发边卒哗变。导致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鞑靼部俺答汗,率军长驱直入北京郊区,烧杀抢掠数日,满意而去(史称庚戌之变)。

清撰伪《明史》说明世宗嘉靖帝“有二十余年不事朝”虽说是无稽之谈,但也不是空穴来风。我们认真查阅《明世宗实录》得出结论“有二十余年不事朝”是清版《明史》依据《海瑞治安疏》“二十余年不视朝纲,纪驰矣”篡改而来。巧妙的是,清撰《明史》偷换了主体概念,即将“不视朝纲”偷换为“不视朝”。因此,问题的差别就大了去了。

我们看“不视朝纲”和“不视朝”有何不同?

“不视朝纲”即不坚持“基本路线”无视先朝遗留的国家法度、规章制度而我行我素;不坚持原则并按照自己的一套办法,去处理国家事务(请注意:一国之主有如此行为的时候,往往称谓“革新”或者“改革”)。“不视朝”顾名思义就是不上朝、不办公、不处理国家事务,不管老百姓死活。由此可见,这是蓄意、违背客观事实之篡改。

2)《明实录》笔下的明世宗

据《明世宗实录》记述“明世宗理政事实”证明:清版《明史》描述嘉靖帝所谓“二十余年不事朝”只不过是“有事既奏,无事免朝”从而杜绝“文山会海、废话连篇”而已;真实情况是世宗在不同场合、不同地点、随时随地收阅、批复奏章,而主要办公地点就在“西苑”,且是几乎天天朱批来于全国各地的奏章。“二十年不视朝”却未亡国,反而能牢牢掌控朝堂,这恰恰是嘉靖“无为而治”的高明之处。

明世宗嘉靖皇帝,在位四十五年,是为朝时间位居第二的皇帝,后世也称其为“大明第一明君”其原因有三:

一、明世宗执政前期,素有明君表现“以民为本,虚心纳谏”(对“海瑞骂朝”事件的处理,就是一例)。嘉靖帝即位之初,推行改革其重点就是民生。他不但推行轻徭薄赋的民生政策,还将皇室不用的土地收集整合,然后再发放给农民耕种。他沿用洪武一朝的赋税政策,对农民的税粮收取少之又少。于朝政,他能虚心听取朝臣的广泛建议;对于奸佞之臣之打击,他毫不手软(及时采用削权和罢免等措施)。对待外来入侵,他做到不卑不亢,行之有效地抵抗了倭寇和西北鞑靼的入侵。

二、嘉靖帝后期统治所谓的“二十年不事朝”(这也是清版《明史》所玷污的“有力证据”),大明朝廷非但没有陷入混乱,反而还能够稳步向前发展。朝政上,表面看是“严嵩一人专权”,但实际是嘉靖帝一人掌权而收发自如。

三、对司法监察机构的有效利用。利用“锦衣卫,东辑事厂”对文臣武将的政治动态,进行严密监察(当然包括首辅严嵩)。嘉靖帝非常清楚大臣们之间的矛盾,并利用矛盾来平衡朝堂。严嵩把持朝政期间,嘉靖皇帝表面好像并不在意。因为他深知“严嵩贪婪但不乏执政能力”是平衡政治天平的砝码。当严嵩这一“砝码”一旦失去质量的时候,嘉靖帝则不失时机对其调换。嘉靖皇帝仅一道圣旨,即致使严嵩“人财两空”,落了个孤独终老的下场。

当代文人、江苏徐州人、明史专家卜键(1955年生人)著《明世宗传》,对明世宗在位四十五年的人生经历进行了全面描述和总结:

1)嘉靖朝思想、文化走向繁荣,出现了大批杰出人物和优秀作品。世宗既有倡导引领之力,又有宽容和保护之功。

2)家国牵羁,六趣牵缠,世宗的生命旅程因之错综芜杂,也因之增色减色,因之充满希望与失落,充满追求与幻灭,充满期待,也不乏惆怅。

3)总之,这是一位禀赋甚高的帝王,是一个学者化的皇帝,

个有责任心、敢担当的君主。世宗人品端正,才情卓著,只是多走了些人生和治国的弯路。

《明世宗传》一书还记述有“嘉靖当政期间所颁布的政策法令”以及一些法令所带来的实际效果,明朝中国再次走向文化繁兴,出现了一大批杰出人物和优秀作品,这得益于嘉靖皇帝的倡导和保护

令人捧腹的是,一面丑化辱骂嘉靖皇帝的蕲春周勤,一面却在《西游记秘谛发现记》一文提供了这样描述:“尤其在嘉靖与万历之交这50年间,蕲州城涌现“四大家族”“十大进士”,他们相继致仕回城,掀起了一股空前的“讲学著书热”。一家两按察的顾问、顾阙,大倡明理云学,著作累累已佚。医家李言闻、李时珍父子著《本草纲目》。刑部尚书冯天驭著《文献通考校注》。理财家袁世振著《盐法纲册》。民部周祈(在任)著《名义考》。会元布政使张邦翼著《岭南文献录》等皆存。当时城内有崇正、阳明、凤麓、金陵四大书院竞相授徒讲学。可见“凤凰山下新书院,诵法孔孟与伊皋”的文化繁荣景象。从这里自宋走出的有本籍名著八部同上《钦定四库全书》,五十几部部上《四库总目》和外籍王守仁的《传习录》亦由崇正书院编校而来”。周勤描述蕲州地方上的政通人和、文化繁荣、人文荟萃现象,跟卜键先生《明世宗传》中“嘉靖皇帝当政期间所颁布的政策法令”带来的实际效果遥相呼应,互为验证,不谋而合!

按正常逻辑,皇帝“残暴无能,贪色过度,荒淫无道”,会直接导致朝纲废弛,天下大乱,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民怨沸腾。哪会有士绅争考功名,为“黑暗腐朽”的王朝效力?哪还会有普天之下的文化繁荣、人文荟萃呢?周勤文章天马行空,陈述与结论互相矛盾,逻辑混乱,东扯西拉,可见其不是一般之荒谬!

所谓的“二十年不事朝”却天下文化繁荣、人文荟萃、英才辈出,这一反常现象足以让我们去重新评价和解读嘉靖一朝的历史。

(五)嘉靖修改《宗藩条例》拯救宗人生命

嘉靖皇帝因旁室入统而标新立异;除采取历代新君例行大赦、蠲免、减贡、赈灾等措施之外,还扭转自正统朝以来所形成的“宦官擅权、败坏朝政”局面,并下令清理庄田(不缴税赋的皇家田地“自留地”)“不问皇亲势要,凡系冒滥请乞及额外多占者,悉还之于民。”废除勋戚世袭等一系列举措,进一步巩固了明朝中期之统治。但是,明皇室藩王宗室自失去“自留地”之后,生活就“悲摧”了!

一、明藩王宗室的真实生活

明皇室藩王宗室的真实生活,并不像清版《明史》所描述的“花天酒地、声色犬马、生活糜烂、堕落腐化”。(注:这一点在明朝荆藩樊山王的《广讌堂集》中有很多王府生活场景的描述,并非如《明史》描述的那样糜烂堕落,下文会有介绍。)纵观中国历史,真正出现“王公贵族花天酒地者,乃元蒙、清两朝”。因为,这是中国中原文化与中原边沿文化的差异所致。元、清两朝贵族的生活长期以游历狩猎而举棋不定“今日有酒今日醉,明日无酒抢一杯”。元蒙贵族实行“抢来主义”;清朝则潜意识“窃来主义”。二者皆严重缺乏忧患意识,更不懂得华夏固有的“居安思危”。而华夏一族因长期固定居住,祖祖辈辈生活在中原,艰辛守业、勤俭持家,以“物力维艰,居安思危”训育后代。明太祖作为华夏民族的优秀代表,而出身于最贫苦的老百姓中间,更懂得这种道理。

大明开国之初,明太祖为防止“宗室族人滋生腐败而与民争息”规定“明皇宗室所有成员不得参加科考求职;不得经商或参与买卖;不得置田种地与民争利;作文作书、作艺作医,仅供家族内共赏共勉,不得外传与民争息。凡朱家之人,是龙要盘着,是虎要卧着。”故此,则造成皇明宗室成员,成为一种特定的、靠政府供给的寄生阶级。与此同时,政府还制定“尽量少收或不收税赋”的宽民政策。而这种教条的、不与时俱进税收政策,贯穿于整个大明王朝始末。因此,致使大明库银存量始终捉襟见肘(这正是大明帝国最终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就造成大明王公贵族世事难料的阴错阳差,而时常苦不堪言、食不果腹,甚至出现因此愤愤而死和被活活饿死的现象。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全国税粮总收入为2285万石,而各王府岁禄综合开支就达853万石,占全国税粮总收入37%,已成为国家经费中的最大开支。日益膨胀的、皇族宗室人口,所带来的经济负担,已经成为明朝中晚期最严重的经济问题。由于明太祖于《皇明祖训》有制“皇明宗室成员不准贸易、不准科考、不准卖弄艺术。。。”。故,这一庞大的阶级队伍,只能依靠政府供应俸禄来维持生活。而政府寥寥无几的税收,又主要用于国防、军备、救灾、河道治理等,所剩下的部分已远远不够。接下来就是各王府岁禄供应不会及时。以此,造成嘉靖年间“皇明宗室成员被活活饿死”的严重现象。诸王府因不同程度的禄米饥荒,引发死人事件时有发生,让明世宗嘉靖帝及内阁寝食难安。一改教条而陈旧的《宗人府令》势在必行。

二、改革《宗藩条例》

《明世宗实录》记载: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冬,御史林润(福建莆田城内下务巷人,正色立朝,敢于严惩奸恶:1530-1569)上奏“天下财赋,岁供京师米400 万石,而各藩禄岁至853 万石。山西、河南存留米236 3000 石,而宗室禄米504 万石。既无灾伤蠲免,岁输亦不足供禄米之半。年复一年,愈加繁衍,势穷弊极,将何以支?事下诸王皆有上议。

嘉靖四十二年(1563 年)十月,开封周王府南陵庄裕王(朱)睦楧(周定王朱橚第五代孙),奉周敬王朱在铤(时年20 岁)之命“查有司(地方政府)克扣积欠王府禄米、致皇室宗亲饥荒事”并上疏世宗“请立宗学,准宗人科举入仕、革冗职”。朱睦楧上《陈条七议》“请立宗学以崇德教;设科选以励人才;严保勘以杜冒滥;革冗职以除素餐;戒奔竞以息饕贪;制拜扫以广孝思;立忧制以省禄费”诏下廷臣参酌之。其后“诸藩逐个陈说利弊;尚书李春芳集而上焉!”为此,嘉靖中央政府,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 年)二月十三日,明世宗采纳“朱睦楧《陈条七议》及御史林润疏《宗藩积弊》请亟议善处宗藩饥荒”之策,颁布《推恩令》;祀部集廷臣议定“六十七条”进呈世宗,颁行《宗藩条例》。

《宗藩条例》规定:(1)凡,取消亲王宗禄折钞,以银、粮如数发放;其下郡王、亲王庶子、郡王世子皆不能照旧制发放,重新拟数、递减发放。(2)凡,保存郡王子孙王位,王庶子可得王爵。(3)凡,皇室宗人六十岁以上者供禄全数发放,之后每少十岁便减两成,直至四成,以让年迈者有所养,年轻力壮者自食其力,置于其中者,则两者结合。(4)凡,嘉靖三十二年(1553 年)后出生者,一律停发供禄,必自食其力。朝廷专款筹建宗学,入学谨读、科考入仕。(5)凡,自愿出王府自立者,朝廷专款置田、建房封府邸,爵位与原爵理等同,除供禄,同民缴税粮。(6)凡,嘉靖三十二年前出生者,宗室有能艺、医、药者皆可据考出仕,与仕同禄,其原供俸减半试用。(7)凡,嘉靖三十二年前出生者、宗室子弟,皆可科考以试,取仕者与仕同禄,其原供俸减半试用。

为此《大明周藩朱氏宗谱》有载:“《宗藩条例》促成者睦楧也周悼王(朱安㶇)第九子,好文雅、敏达有识。正德八年(1513 年)册封周府南陵庄裕王。嘉靖四十二年(1563 年)十月,上《陈条七议》,四十四年(1565 年)二月十三日,朝廷以“推恩令”出《宗藩条例》,周敬王(朱在铤)力推一并鼓动纳众亲王合议,周府有自愿出府另择居者十房又一。执行《宗藩条例》,周府身先垂范、为人师表,引诸王府宗人出府另择府营而居者计二百一十六房”。

有人说:“明朝是朱家的天下,不是老百姓的天下”。从嘉靖改革“清理庄田”,抛弃部分宗室,让他们自食其力、自谋生路这些举措来看,在嘉靖皇帝眼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国家是黎民百姓的天下”,这也可以看出嘉靖皇帝算得上封建时代的一代明君。

嘉靖帝修《宗人府令》以“推恩令”出《宗藩条例》并加以实施,为朝廷解决了尾大不掉的宗室俸禄支出问题,并为后来“隆庆、万历”两朝政府全面推行改革,奠定了物质基础。

三、《宗藩条例》拯救朱氏族人免遭杀害

朱氏一族,自中华有史,尚刚直不阿、自力更生而不摧眉折腰。有明一朝人口发展突飞猛进,明太祖规定“朱氏一族不与民争息”埋没了朱家人才,只能怀才不遇。如例“明太祖皇五子周定王朱橚满腹经纶、撰医药旷世巨著《普济方》《袖珍房》不能面世;明太祖皇十七子宁王朱权、周宪王朱有墩戏曲杂家剧本,不能与世共享。明太祖第八代孙朱载堉一生刻苦求真,呕心沥血,共完成《乐律全书》《律吕正论》《律吕质疑辨惑》《嘉量算经》《律吕精义》《律历融通》《算学新说》《瑟谱》等震撼世界,仅限朱家共赏。。。”诸如诗作撰文、书法绘画、能工巧匠,皆不能展现于世。

至此,由衷感谢明世宗嘉靖皇帝。是他让朱氏一族摆脱了“寄生生活”,挽救一大部分朱氏生命并得以延续。在朝代更迭之时,避免一场灭顶之灾(李自成、张献忠等内犯,只要是没有出府择业者,几乎被赶尽杀绝;而《宗藩条例》后拒岁供出府、自力更生者,基本没有受到残害)。

蕲春的《荆藩家乘》(荆藩朱氏家谱)也有载:1)富顺府翊银,字龙图,宗室举人;2)都梁府翊钱,字龙青,其子常清,字麟轩,父子同迁蕲水钵盂山;3)都梁府常泳,字祚隆,征仕郎;常游,字祚永,征仕郎,浙江嘉兴府崇德县教习等等,此处不多赘述。

(六)为政举措及历史评价

明世宗力革前朝时弊,去伪存真、推陈出新;集异纳谏,打压官僚资本;大赦天下,诛杀钱宁、江彬等佞臣;整顿朝纲,总揽内外大政;裁抑司礼监权力,裁撤镇守太监,严肃监察制度;严肃“东缉事厂、锦衣卫”司法权;重用张璁、夏言等贤臣;吸取前朝宦官当权乱政教训,杜绝太监擅权;严惩贪赃枉法;核查皇庄、王庄及勋戚庄园,还土于民,鼓励耕织;继续坚持自洪武以来保持的“低税赋政策”(因此也带来国防资金不足),赈济灾荒、减轻租银、体恤民情、治理水灾。军事,整顿团营,汰除军校匠役十万余人(因此也带来国防军力不足);以胡宗宪、戚继光等保国之臣,镇守东南、征剿倭寇,清除外患;文化百花齐放、万家争鸣,致使优秀文学作品及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国学杰出人物大量涌现。因以朱载淯为代表的科技人才大批出现,致使大明科技领先于世界。自明世宗开始,鼓励人民从事贸易(统称“矿业”)并给予免税政策(因此也带来万历一代“大明一朝的首次矿税”),致使“资本主义”开始萌芽。以致“天下翕然称治”焕然一新。

明朝时期的大臣和现代学者对嘉靖帝的历史评价节选如下:

1)黄光升(明代刑部尚书,泉州人,1506-1586昭代典则》作者):张孚敬奏革各省镇守内臣及清勘皇亲庄田,土官得行其志,黎庶得安其寝,天下鼓舞若更生,其功万世不可泯也。

2)李维桢(晚明文坛盟主,礼部尚书,湖广京山人,1547-1626,荆藩故友):世宗享国长久,本朝无两,礼乐文章,灿焉兴革。斋居数十年,图回天下于掌上,中外俨然如临,其英主哉!如终则新都(杨廷和)、永嘉(张璁)、华亭(徐阶)功大矣。吏治繁伪,兵政窳惰,民力虚耗,亦由是始。方之汉武,功不胜过焉。

3)毛佩琦1943年出生,人大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实际上在我们看来,明世宗嘉靖皇帝在整个明朝17个皇帝中,他是应该有作为的皇帝,他上朝不久就发动了一个大礼仪。用现在的话可以说是政治运动吧,这个大礼仪把朝廷上下的官员全部牵扯进去了。

明世宗嘉靖皇帝一生的功过是非,记载的古籍文献众多,后人对其评价也甚高,完全不是蕲春周勤笔下描述的那样无能和荒淫无道。周勤“《西游记》秘谛发现记”的一文中,提到荆王府樊山王父子写《西游记》的动机是嘉靖皇帝“把大明江山搞得内乱外扰,政治经济陷入了空前危及,民怨沸腾”,本文还原的嘉靖皇帝相关历史真相,已经足以颠覆周勤所描述的伪史。周勤还强调,樊山王父子创造《西游记》的原因是因为受到皇帝压迫,前面已经提到“嘉靖三十二年1553)前出生者、宗室子弟,皆可科考以试,取仕者与仕同禄,其原供俸减半试用。”而我们的樊山王朱载埁正好符合条件,完全有机会去考取功名,入仕为官造福一方;其子孟尝一出生就有资格参加科举,与天下所有学子平等,不知你所说的压迫来自哪里?总不能因为自己没有考上举人/进士而走上仕途,怨政府压迫你吧?

没有了创造的原因和动机,《西游记秘谛发现记》一文观点等同于空中楼阁,子虚乌有

本文众多素材参照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大明风骨》一书,作者朱荣梼,皇明周藩后裔。由于篇幅所限,敬请关注后续文章否定吴承恩是<西游记>作者违背历史事实之二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