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讯(朱道钰) “长江发现号”中午从奉节港起锚,顺水行驶110公里,大约两个半小时,即离开重庆市辖区,到达湖北省所属的巴东县城,当晚即夜宿于巴东港。此间,船上游客首先游览了长江三峡的第二峡——巫峡,而后游览了巴东县的特色景点“无源洞”。
巫峡赏景
长江三峡的第二峡即中间之峡——巫峡,自巫山县城东的大宁河起,至巴东县官渡口止,全长46公里,其长度也属于三个峡的各长度居中:是瞿塘峡的六倍,为西陵峡的1/3。该峡绮丽幽深的景观以俊秀著称天下:峡长谷深,奇峰突兀,层峦叠嶂,云腾雾绕。船行其间,宛若进入奇丽的画廊。
因瞿塘峡的下行出口距巫峡入口还有几十公里远,于是在整个上午游览得十分紧张的笔者在同伴劝说下,赶紧回到船上的三楼房间去小憩了一会儿。应该说,上午的游览加中午的观光,于我本人并不感觉很累,要坚持也是完全可以挺过去的。但朋友们出于尊老之心的规劝休息,我必须领情。大约小睡了几十分钟,同室朋友推醒我:“巫峡到了,上楼。”
上到六楼观光平台,巫峡风光尽收眼底。“长江发现号”刘俊船长等人似乎很关照游客的游览质量,所以尽量让该船居中而行,目的:让游客尽量同时观赏到左右两岸“巫峡十二峰”的山色美景。于是,午后三点多斜阳映照下的巫峡美景现于眼前:左岸,山顶裸露岩体夹杂片片苍翠的秀美大山,绵亘无限地伸向远方,让人会臆想到神女高唐和巫山云雨;游船正前方的滚滚江水在船头不时泛起涟漪,浩浩荡荡地流向远处的山峦弥合处,以至于真正达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假相境界;游船右舷宽近千米的江面被初秋艳阳逆光一照,便不时映出粼粼波光,让人疑惑此际我们是否在船游越南的下龙湾;近千米外右岸的喀斯特石灰岩山体,让江水与莽山之间形成的那条灰白色的水渍线,似金边镶嵌在山水之间——美哉,眼前的巫峡江景!
但游客们最关注的,还是两舷的“巫峡十二峰”。这十二峰均在巴东县境内,各距县城10—30公里不等。江北六峰为:登龙、圣泉、朝云、望霞(即神女峰)、松峦、集仙;江南六峰为:飞凤、翠屏、聚鹤、净坛、起云、上升。船上广播介绍完十二峰的名字后,又遗憾地告诉大家,在船上大家只能看到九个峰,其中江南岸的净坛、起云、上升三峰,因在江上被近山遮挡而看不到。对此,游客们反而不显遗憾,因为此际大家看的这些山峰,不仅名字分不清记不住,就连山峰的形状也觉得相差无几。少看几个,无所谓。
“神女峰到了,大家快往左边看——”船上的女广播员喊道。众游客或握相机或举望远镜,一齐看向左岸山峰。但见左岸的群山之外,神女峰袅袅婷婷映如眼帘:在一座状如一头老牛的牛脖子上方靠近其脑门的牛角处,一个条形口香糖大小的人形石柱立于此处——这就是神女峰?
我问左右几个观赏者,他们有人给出了确切回答,其中一人还翻出了此前做游览功课时下载的两帧网上照片。我彻底认可了他们的说法:这就是神女峰。
接下来,就要说说我的感想了。至少在2500年前即宋玉出生时的200年前,一位或几位巴楚男性青年到此狩猎或游览,他(或他们)出于追求异性的饥渴,于是将这根人形石柱想像成一位美女。而后他(或他们)将这种想像传播开来以后,更多的人们出于对山川风物的景仰,将此美女再升格为“神女”继续传播。到了200年后的屈原时代,他的宜城学生即年轻美男子宋玉又出于对神女的仰慕和对爱情的向往,于是便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神女赋》《高唐赋》……再于是,这个人形石柱才有了今天这么高傲的身价和极为美好的歌颂。
文化,这就是文化——文化的力量,实在是太厉害了!最后再以赏美之笔用网上的另一神话结束本篇吧——在夏禹治水年代,瑶池宫住着西王母的十二个女儿,领头者为大女儿瑶姬。她们早就厌倦了仙宫生活,于是瑶姬领着大家挣脱神链来到人间,开始帮助大禹治水。从此她们成天奔波在巫山群峰之间,为船民除水妖,为樵夫驱虎豹,为农夫布云雨……十二姐妹忘记了回宫的事,久而久之便幻化成十二座奇峰耸立在巫峡两岸。瑶姬是十二仙女的杰出代表,所立山峰位置靠前,每天第一个迎来朝霞,于是便赢得了“望霞峰”的美名。原来,“巫峡十二峰”个个都是善播高唐云雨的女神——记住你了,秀丽的巫峡,秀丽的巫峡十二峰!
巴东说人
夜宿巴东港的睡前功课,是到“百度”上搜索巴东信息,搜后,大有收荻。
巴东县位于湖北省西南部,长江中上游两岸,隶属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其东连湖北的宜昌兴山县、秭归县、长阳县;南接湖北的五峰县、鹤峰县;西交湖北的建始县和重庆市的巫山县,北靠湖北的神农架林区。境内面积3354平方公里,人口53万,政府驻地信陵镇。寇准就是巴东人。
这位古人,就是北宋名相寇准。寇准(公元961年—1023年),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980年)五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县,改大名府成安县。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历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后两度入相,一任枢密使;乾兴元年后数度被贬,终雷州司户参军,1023年九月病逝于雷州,享年62岁。寇准为官40年,清廉正直,终生不攒钱财,不置田园,被誉为“无宅宰相”。
流传民间数百年的戏剧故事《寇准背靴》,为其品格写照:北宋时期,奸臣王钦若陷害杨延昭(杨六郎)至其假死。寇准前往吊唁发现疑点,便跟踪手提饭篮往花园走去的杨妻柴郡主。黑行中寇准不小心摔跤至靴子脱落,便背起靴子踉跄紧跟而去。寇准看到柴郡主进入后花厅并听到了她与杨延昭的对话,方知杨延昭未死。于是,他约八贤王二度来到后花厅见到了杨延昭。从此,世代忠良的杨家第六郎又重新挂帅奔赴疆场抗辽——寇准是个一生与多位奸臣博弈(主为丁谓)而最终被贬雷州而客死他乡的悲喜剧兼备人物。
寇准与巴东的渊源,在于他19岁时考中“进士”后便被派往巴东做县令,且做满任期整整三年。此际的任职是他的“人生第一仕”:在巴东任期三年的仕途经验,奠定了他一生的为官基础。他首任巴东县令后,衣食节俭,勤于政事:看见百姓衣不遮身、食不饱肚后,一面上奏朝廷请求减轻民赋,一面劝农稼穑开荒种地——将中原的先进农耕技术传授给巴东百姓。到第三年便使巴东百姓便过上了不愁温饱的日子。原本偏僻落后的巴东出现了“山无旷土,村无游民”的景象。
寇准博学多才,精通文墨。喜交文朋诗友,聚会唱合。他在当时县址后的山岗上建造了“秋风”“白云”二亭,常常与一些文朋诗友登亭赋诗,抒发豪情,进而写下了寄情于三峡人民和三峡山水的诗作125首,亲编为《巴东集》。光阴荏苒,天地巨变。寇准去了,但他当年的政绩仍驻留于民心,人们感恩不尽后便世代尊称他为“寇巴东”。
无源探洞
游览无源洞,是船停巴东港毕的下午两点半以后。
船上导游介绍,无源洞位于巴东县城10公里外的巴山森林公园境内。相传曾有人执烛探洞,燃完7支半蜡烛仍无尽头,故以“深远莫能穷其源”(《巴东县志》)而得名。此洞内空旷,每遇社会动乱时城内居民便避兵于此。资料称:间歇泉水从洞内流出,响声如雷,水珠溅玉,水气茫茫,注入长江,阵阵凉风送爽。洞内有峡,峡中有隧,隧中又有洞。
红旗渠。我们走到该景点后,由地接导游引我们进入景区。笔者发现距景区大门的5米处,就有一条两米宽、一米深的水渠在淙淙流水。地接导游介绍,这是巴东县的“红旗渠”。原来,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未,籍贯河南林县的当时巴东县长郝振元,回老家探亲时发现林县正在开凿太行山,大修红旗渠,于是深受启发。次年即下决心开渠巴东无源洞,引水进了城,从而结束了“巴东县城居民历代下长江挑水吃”的艰难历史。今天我们这些游客刚接近无源洞,第一眼看到的竟是这条“红旗渠”,于是不由感叹:今人确比古人优,善用资源造福祉。
寇准碑林。沿长江陡岸大约行进了10分钟,路向右一拐,便入无源洞峡谷。峡右一长溜列有许多贴崖石碑,这便是寇准碑林了:碑林37块,分4个部分:《寇准碑林志》《巴东行吟》《家国远怀》《千古仰颂》。《寇准碑林志》概述了寇公生平业绩;《巴东行吟》精选了寇在巴东创作的诗作46首;《家国远怀》为其离开巴东后的诗词37首(其中《咏华山》是他的7岁诗,此诗即含有“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气概);《千古仰颂》是两宋名家李纲、苏东坡、苏辙、王十朋、陆游等人途径巴东时、凭吊寇公的诗作——此碑林展示了寇准的伟岸人生。
洞內猎奇。正式入洞游览了。地接导游告诉我们,此无源洞共分三段,全长两千多米,洞口高16米,宽10米,里面最高达70米以上(与利川腾龙洞洞口高度差不多)。溶洞面积5万平方米左右,可容纳5万人。沿途可听水声哗哗,可见蝙蝠成群,可视钟乳雄奇,可感栈桥巍巍。
进入第一景观段,我们看到的洞内景观便目不睱顾。随着导游的口吐莲花,一大批各种叫法的岩体名目便入耳入眼:飞龙在天、神龟石、万年息壤、蟾蜍石、观音坐莲、八仙背市过海、犀牛望月、牛肝马肺、灵芝献瑞、神龟出峡、土地公公……进洞沿途,还有专供游人小憩的石椅、石凳。我们这些游客中的年长者,往往多会随享其便,坐下后许多人不由感叹:这里实为避暑佳境也。
第二段是漂流游览。我们七八人一组,分乘小木船前往。每舟一个撑船人领舟带行。人坐船中,更多的动作便是亲水之举了:或探水试温,或代浆划水,或撩水嬉戏……这时每个游客的心情,似乎都处于极度地放松和愉悦之中——身在一条几乎与世隔绝的地下暗河中漂流,而旁无他骛地悠然前行,那意境实在是:一河暗泉沧浪水,满穹灯壁九仙山。
第三段是地宫涌泉,尚待开发。我们船停漂流终点,只好望洞兴叹。溶洞游览我已有近10次的参与经历和20年以上的游览历史。对这类游览的总的感觉是:一次是一次的收获,一次是一次的感受。面对无源洞这第三段没有看到的地宫涌泉,我的感受是:地老天荒,万物钟灵,大自然还有太多的美好,让我们去发现、去欣赏、去愉悦——巴东,我们以后应该会再来并值得要再来!(完稿于2023.10.13日之襄阳“丹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