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三国帝王研究之七——曹髦的执政成就与分析
2021-08-04 12:09:16   来源:今日湖北   分享:
0

    曹髦(241年11月15日-260年6月2日),字彦士,豫州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曹魏第四位皇帝(公元254-260年在位)。魏文帝曹丕之孙,东海定王曹霖之子,即位前封为高贵乡公。他访查民情和吏治,平反冤狱,抚恤战争死伤,关心百姓和将士们的疾苦,奖励仁德孝敬的人,力行勤俭,减税赈灾……他才慧夙成,擅长诗文,好儒学,通绘画。260年6月2日,在政治凌辱和死亡威胁下,怒斥“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奋起抗争,高贵赴死,年仅20岁(虚岁)。死后被废为庶人,降礼葬于洛阳西北。

1628050133164898.jpg

                                              一、历史背景

  公元239年,曹魏的第二位皇帝魏明帝曹叡36岁病死,将8岁的养子曹芳托孤给曹爽和司马懿,即曹魏第三位皇帝,史称魏哀帝。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夺取了朝政大权,诛杀了曹爽及效忠曹魏的很多人士。司马懿死后司马师接掌大权,为立威好篡魏为帝,征发三路大军进攻东吴却大败而回。不甘被司马家控制的曹芳,想乘机用夏侯玄代替司马师辅政,就找来中书令李丰、皇后之父光禄大夫张缉、黄门监苏铄等商议,结果事泄,夏侯玄等全部夷灭三族,然后废黜哀帝曹芳为齐王。

   公元254年,司马师废曹芳后,打算推立曹操之子彭城王曹据为帝,在郭太后执意要求下,最终曹髦作为曹丕庶长孙被立为新君,即曹魏第四位皇帝,史称魏废帝。曹魏王朝已摇摇坠落的皇位和国运,却意想不到地落在这个14岁的少年身上。

                                                二、执政的成就

   (一)恪守礼仪的表率

    正元元年(254年)十月四日,曹髦接到懿旨从邺城到达京都洛阳北郊邙山的玄武馆,群臣奏请住前殿,答曰:“前殿乃先帝寝殿,不敢越礼,于是暂住西厢房”。正式入京,文武百官拜迎西掖门南,曹髦下车答拜。司礼官奏:“按天子礼,不必。”却答:“吾也是人臣矣!”到止车门,仍与群臣下车步行,左右皆劝“按惯例可乘车直入。”曰:“太后征召,安排何为?”坚持下车和群臣步行到太极东堂,是日登基称帝。258年,下诏“尊崇有德行的老人,推行教化。”朝廷还推举王祥为“三老”(官名,《汉书》云:“举民年50以上,有修行,能率众为善,署以为三老。”)、郑小同为“五更”(同“三老”),并亲率朝臣遵循礼仪。从其登基前恪守礼仪到崇礼教人的整个过程来看,全国上下都认为曹髦是一位很满意的皇帝。

    (二)调查研究的先驱

     正元元年(254年)十月七日,曹髦即位的第三天,便下诏派身边的一批侍从官员到国内各地巡视,代表天子了解各地人情世故,慰问地方官员和百姓生活,同时,调查社会上有无冤案和官员失职的情况。还下诏说:“本人年轻,便置身于诸多王公朝臣之上,确实让人深感不安,惟恐不能嗣守祖先创立的江山弘业,完成中兴魏室、统一天下的重任,每念及此,都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幸有朝中诸公以肱股之辅,镇守四方将帅以有力的扶持,凭仗先祖先父的这些有德之臣,定可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达到天下太平的目的。”可见,曹髦年纪小而很有头脑,登基后首先处理国事就是派代表到各地搞调查研究,在中国历史上是很少见的。

     (三)节俭慈爱的标杆

     曹髦为帝后,提倡节俭,关心百姓和将士们的疾苦,实行了一系列“仁政”措施。首先,他下令减少宫廷开支,率先削减天子的车马服饰和后宫费用,罢“百工技巧靡丽无益之物”,并派大臣微服私访,考察各地风俗,慰问百姓,还处罚了失职官员。同时,多次下诏哀悼、抚恤伤亡的将士,“慰恤其门户”,免除其一年的赋税差役。对于那些叛逃将士的家属,按法本应“连坐”,却令“皆特赦之”。诏曰:“圣贤说作为一国之主,应德厚如同天地,恩泽遍及四海,以慈爱为本,示之以好恶。只有天子百官为百姓作出榜样,才能使百姓懂得礼法。”于是,大赦天下。 

     (四)外臣勤王的天子

     公元255年,镇东将军毋丘俭、扬州刺史文钦起兵声讨司马氏,毋丘俭战死,文钦逃吴,司马师的眼球被文钦之子文鸯惊吓脱落,将大将军印交司马昭后一命呜呼。此次,曹髦颁诏司马昭留守许昌,让尚书傅嘏“率六军还京师”,准备策划宫廷政变,不料,司马昭识破其计而亲自带兵还朝,为避免祸乱,曹髦只能接受事实,封其为大将军。公元257年,镇守淮南的征东大将军诸葛诞起兵反抗司马昭专权,结果被迅速平定。可这次大大激发了曹髦的反抗之心,他借当时民间谣传“龙”常出现在水井之中一事说:“龙者,君德也。上不在天,下不在田,而数屈于井,非嘉兆也”。在秦汉皇帝执政过程中,外臣屡次主动勤王的曹髦算是一位。

      (五)抵御外侵的仁君

    公元255年,东吴大将孙峻率军10万至寿春,镇东大将军诸葛诞率部迎敌,斩杀吴左将军留赞,捷报频传。同年,西蜀大将姜维率师进犯狄道,雍州刺史王经领兵在洮西迎战大败,退守狄道城。随后,分别派遣长水校尉邓艾与征西将军陈泰联兵抗蜀,派太尉司马孚驰援,在这种情况下,姜维引兵退回蜀地。曹髦下诏曰:“朕年幼,仁德不足,不能遏制敌寇暴虐,将士伤亡千计,或抛尸疆场,冤魂难返;或战败被俘,流落异域。念及于此,深感悲痛,特令各郡典农、安抚夷二护军到他们家中慰问、抚恤,并免除其一年赋役。”可见,曹髦在位尚能抵御外侵,且能体恤将士。

                                                二、文学的成就

      (一)九言诗的第一位创制人

    曹髦从小好学,擅长诗文,据说是创制九言诗的第一人,传世文章有《伤魂赋并序》《颜子论》等。据记载,司马师曾私下问亲信:“上何如主也?”魏晋名将钟会如实答曰:“才同陈思,武类太祖”。即曹髦的文才如同曹植,而武略则类同曹操。司马师听后,虽有不爽,也只能违心地说道:“若如卿言,社稷之福也”。《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才慧夙成,好问尚辞,盖文帝之风流也”。

   (二)精通绘画的第一位皇帝

    曹髦是一个琴棋书画俱精的才子,其中尤为精通绘画,据说,他是中国第一位成为画家的皇帝,其创作绘制的《祖二疏图》《盗跖图》《黄河流势》《新丰放鸡犬图》等众多画品广为传世,被唐代张彦远所著的我国第一部绘画通史《历代名画记》收编,并评为“曹髦之迹,独高魏代”。如果曹髦不在20岁时就选择了死亡,肯定会留下许多诗赋书画的上乘之作。

    (三)偏好儒学的第一流文人

    曹髦偏好儒学,有着很高的文学才情,对太学就经义提出若干问题,另著有《春秋左氏传音》(失传)。更是“幸太学,问诸儒”,与淳于俊等诸“博士”研讨《易经》、《尚书》和《礼记》的利弊;曾在太极殿东堂与群臣“并讲述礼典,遂言帝王优劣之差”等,评得头头是道,阐述的观点十分新颖,使得“髃臣(肱骨之臣)咸悦服”。刘勰评价他“顾盼含章,动言成论”。就是这样的人才,实非司马氏家族所需,当注意到其出众之日,也正是要削弱甚至铲除之时。

                                             三、玉粹九重的呐喊

    当司马师提出“假黄钺,入朝不趋,奏事不名,剑履上殿”的特权时,曹髦韬光养晦地同意了,司马师病重身亡,司马昭掌权后更变本加厉,竟规定朝中的一切事务都要向他汇报,由他裁决,还要求“位为相国,封晋公,加九锡”,即等同了皇帝身份。公元257年,诸葛诞起兵讨伐司马昭专权失败激发了曹髦的反抗之心,直接写《潜龙》诗讽喻司马昭,昭则“见而恶之”,进而在朝堂上训斥了皇帝。曹髦“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决定要用鲜血和生命捍卫天子的人格和尊严。

    (一)血性拟诏,捍卫尊严的不归路

    公元260年6月1日夜,习凿齿著《汉晋春秋》记载:风雨将至。曹髦召见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说:“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辱废,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三人大惊失色。先是王经劝道:春秋时期,鲁昭公不满季氏当国,起兵讨伐 “败走失国,为天下笑”。司马昭独揽朝纲已久,而陛下“兵甲寡弱”“祸殆不测”!曹髦却从怀里取出讨伐司马氏的诏书曰:“朕意已决,纵死,何足畏?”曹髦随即去禀告太后,王沈和王业却去向司马昭告密。

    曹髦禀告太后回后横持天子剑,静坐到公元260年6月2日辰时,“暴雨雷霆,晦冥”。曹髦“遂拔剑升辇……击战鼓,出云龙门”,独自带领“僮仆数百”“鼓噪而出”,士气很足,刚出宫门,一顿呵斥竟吓跑了司马昭的弟弟屯骑校尉司马伷。随后,贾充率军赶到,“帝师溃散”,曹髦亲自挥剑拼杀并大喝:“吾乃天子也!”军士惊慌失措而纷纷后退。此刻,贾充命骑都尉成倅、太子舍人成济兄弟出击,犹豫间,贾充催道,“司马公养尔等,只为今日,奈何?”“是杀?是抓?”“杀之。”于是“乃抽戈犯跸,刃出于背”。

    “弑君”是会铭于史册、流传后世的,对标榜儒家“忠孝伦常”的司马家族,政治影响之恶劣难以估量。公元260年6月4日曹髦下葬那天,《魏氏春秋》记载,司马昭竟装模作样地“自投于地”痛哭。急召大臣来议,但无人敢言,便把世交、发小的陈泰找到旁室问计。泰曰:“唯有腰斩贾充,稍谢罪于天下。”司马昭让陈泰再想差一等的办法,陈泰说唯有比这上一等(就是司马昭)办法(《晋书·文帝纪》)。最后,司马昭还是决定以“大逆不道”罪诛灭成济、成倅三族,成氏兄弟不服,赤身爬到屋顶上,高声叫骂,被乱箭射死,以塞天下之口。之后,司马昭又胁迫郭太后下旨,言曹髦“情性暴戾,日月滋甚”且“悖逆不道,而又自陷大祸”,褫夺其皇帝名号,仅以“高贵乡公”的名义,用“下车数乘,不设旌旐”的简陋葬礼葬于洛阳西北瀍涧之滨。

     (二)亲讨权臣,高贵选择的皇帝

   《资治通鉴》卷七十七胡三省注:“帝有诛昭之志,不务养晦,而愤郁之气见于辞而不能自掩,盖亦浅矣。”陈寿“轻躁忿肆,自蹈大祸”。王勃“名决有余,而深沉不足”等等。有人提出曹髦要诛杀司马昭,何不埋伏勇士,等司马昭进宫时予以剪除,却偏要大张旗鼓去送死?

   作者认为: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再聪明,再韬晦,也不是阴谋专家和掌握朝廷大权多年的司马师、司马昭兄弟的对手,何况司马懿兄弟八人,又生九个儿子均在朝廷担任要职,所以,曹髦只不过是司马家拣来“摆拍”一场禅代剧的道具。

   曹髦即位初,以复兴夏朝的少康(大禹的玄孙)为榜样,想竭力挽救曹魏政权。但是,司马氏步步勒紧绞索,毫无实权,只是等候禅代的傀儡。虽然有扬州刺史文钦和镇东将军母丘俭起兵讨伐,只不过短暂打乱了司马师的禅代计划。后来,镇守淮南的魏征东大将军诸葛涎(诸葛亮的堂弟,与夏侯玄齐名的名士)起兵反对,司马昭竟将曹髦和郭太后绑架随军前去镇压,也只是再次打乱了司马昭的禅代计划。

    曹髦根本没有剪除司马氏能力。司马懿在世曾将曹魏的宗室王公都监押在邺城。司马师、司马昭比其父的“鹰视狼顾”有过之而无不及,委实比鹰还机警,比狼还凶残。他们吸取董卓进宫、被王允和吕布杀死的教训,决不轻易进宫!而且司马师的大将军府已成为实际上的朝廷,即便是废立皇帝这样的大事,也只是派人去宣布而已。

   《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司马师派官员进宫传达废曹芳时,太后正与曹芳对坐,便直接宣布:“大将军欲废陛下。”曹芳悄然顺从离开,“太后不悦”。官曰:“太后有子不能教,今大将军意已成,又勒兵于外以备非常,但当顺旨,将复何言!”太后要求见大将军,言“何可见邪?但当速取玺绶。”太后也只得屈服。据查,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郭芝就对皇帝和太后如此颐指气使、训斥。曹髦又怎么可能召跋扈更胜的司马兄弟进宫来见!?

    此时,对于曹髦来说,作为曹魏皇帝,迫使司马氏“弑君”,是对得起祖先和魏国臣民的一个最好的选择,是一个皇帝高贵的选择。自古至今的末代君主,未有壮烈如曹髦者。正如鲁迅先生说:“一部历史都是成功者的历史。”那些代表高尚、正义、气节、风骨的失败者们,便从历史中隐没了,随之衰没的还有其可贵的精神和足以垂范后世的节操。

   公元265年,在曹髦死后的第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就废掉了曹魏最后一位傀儡皇帝魏元帝曹奂(本名曹璜,字景明,曹操之孙,燕王曹宇之子),建立了晋朝。

(本文作者/长江职业学院  潘逸)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