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讯,9月9日在浠县白莲镇我们采访了黄冈市委宣传部新闻科长、现挂职任浠水县白莲镇党委副书记的周勇。针对当前农村社会治理工作和平安法治建设中凸显的社会问题,周勇结合工作实际,通过走访调研部分乡镇,作了针对性较强且比较全面细致的积极探索,为我们共同把脉乡村振兴和有效治理乡村提供了素材和参考。
周勇在地图前介绍库区治理情况
问:请问在新的形势下乡村振兴和基层社会治理应该如何把握机遇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实现质的飞跃?
周勇: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有效预防和化解基层矛盾纠纷,不断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对于维护地方平安稳定、加快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广大农村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平安法治建设、雪亮工程、网格化平台建设、矛盾纠纷化解排查等系统性工作,有效防范和减少了违法犯罪及社会矛盾,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逐渐形成,切实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同时,距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总体要求、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民群众热切期盼,仍存在一定差距,这些问题亟需予以重视并加以研究解决。
问:农村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哪些方面?
周勇:农村矛盾纠纷频发多发,造成社会有效治理不足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矛盾交织。城乡一体化速度加快,乡村治理低效率
趋向“真空化”,各种矛盾纠纷多发频发,特别是涉及家庭婚姻、交通事故、农民建房、征地补偿、儿女赡养继承、财产分割、土地流转、劳务纠纷和集体出资筹劳等等,呈现琐碎化、多样化、复杂化,农村社会治安和综合治理难度大任务重。二、认识不高。对于干部而言,少数基层干部没有意识到社会平安稳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政治问题,认为社会治安和信访维稳属于边缘化工作、务虚性工作,认为只要在关键活动、节假日和特殊节点抓一抓、搞突击,只要应付得过去就行了,不会出什么问题,不会影响大局,直到问题矛盾“白热化”成“烫手山芋”了,才引起重视。对于群众而言,一些群众依法维权意识不浓,信访不信法的问题依然突出,法治建设任重道远。三、、机制不全。矛盾纠纷排查和调处机制不健全不经常,上下之间、条块之间沟通机制不健全,行业管理、源头治乱和综合治理等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基层政府与政法(综治)办、派出所、司法所以及村(社区)间联系不够紧密,镇村两级法律顾问作用发挥不够,联合协调处置能力也有待加强。四、队伍不强。少数干警的能力素质与新形势下的政法工作要求还不相适应。一些地方主要依赖当地老同志,稳重有余激情不足,经验有余创新不足,队伍呈现老化,队伍结构不够合理。年轻干部激情满满,群众工作却又能力不足“接不上趟”,传帮带脱节。少数地方政法干部身兼多职,难以确保专人专职专责,导致人口、房屋、民情日记等信息录入更新不准确不及时。五、经费不足。基层经费有效保障不够充足,导致部分维稳工作责任无限,经费有限,难以开展一些开创性工作,一些复杂问题矛盾的化解只能局限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无法从根子上彻底解决。六、办法不多。随着社会变迁加快,少数干部能力素质不大适应岗位要求,处理问题还停留在“催粮要款、结扎放环”年代,手段过于简单粗暴,工作缺乏耐心、热心和细心,长期依赖行政手段,不擅长运用市场、法律手段调处矛盾,不愿上门面对面交心谈心,矛盾争执迟迟得不到解决。
问:请问造成这些基层问题形成原因有哪些?
周勇: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经过调研,我们认为,
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农民群体思想意识呈现多样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深入,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和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乡村日益成为各种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和社会矛盾的集聚点,随着基层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民主法治意识不断增强,价值取向趋向层次多样,对基层政治民主、乡村建设、社会事务、文化活动产生了更高需求和期望,同时,小农思想的局限性导致部分农民的民主化、集体化意识不强,学法尊法知法守法和依法维权的思想意识还有待增强,农村治理面临新挑战。
二是新形势下新农村建设面临新课题。新形势下,美丽乡村、厕所革命、村组道路建设等农村重大建设活动,事关百姓切身利益,成为基层群众的重大关切,项目建设所涉及到的村组决策、征地拆迁、异地搬迁和失地补偿等程序公开透明不够,极易带来一系列问题和矛盾。此外,传统小富即安、小农经济意识在农村占有重要地位,没有从根本上消除,部分村级集体经济薄弱下的乡村公共事业建设步履维艰。
三是传统乡村伦理文化日渐没落。传统乡村治理如族谱、祠堂、义庄、义田、社仓、乡约、义学、讲学等传统内生性社会和伦理教化影响日渐衰微,乡土社会的道德体系和伦理文化逐渐消亡,现代依靠国家能力、嵌入式的社会治理还没有有效建立,农民的心灵世界、伦理观念和社会行为没有得到很好规范和引导,基层群众满足于分田单干自给自足,作为公民的主动性、参与度、组织性难以得到充分培养和发挥,造成农村社会治理陷于困境。
四是新时代干群关系面临新考验。随着信息化时代到来,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也给农村治理增加了不少压力,百姓参与基层政治生活和监督地方发展的热情意识较大增强,市场经济下商业社会和传统农村“熟人社会”“差序格局”之间的冲突不断加剧,公民的自我保护意识、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干群之间、村组之间、外出务工与留守农民之间紧密联系和沟通不够,甚至存在思想“鸿沟”,有时政府回应不及时不主动,难以达成共识。
五是历史遗留与现实问题相互交织。国企改制、镇村债务等历史遗留问题带来的矛盾难以按现行政策化解,艾滋病、精神病、抑郁症患者等特殊人群存在,特别是精神病、抑郁症患者呈上升趋势,影响基层治安的不安定因素增多。同时,一些地方还夹杂着极少数邪教势力、吸毒人群、违法分子等,一些家庭不愿意承担其抚养、赡养责任,造成政府有限条件下的“无限”责任,维稳掌控“压力山大”,难以达到群众预期。
记者:那么目前为止有哪些好的建议和做法呢?
周勇:为适应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的需要,结合农村实际,遵循治理规律,把握时代特征,深入分析判断社情民意,确保一手保安全、护稳定,一手打基础、谋长远,努力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更具实效的平安和谐新农村。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强化宣传服务。一是加强宣传引导。开展“七五”普法、法律“六进”活动,利用电子显示屏、支委会、村民代表大会、宣传手册、告村民通知书、律师专题讲座等方式宣传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法治长廊、公园法治文化阵地宣传,加大对网格化管理、维护国家安全、防范和处理邪教、扫黑除恶、“一感一度一率一评价”等重点工作的宣传,做到“横到边、竖到角”,打造平安法治示范镇(村)。二是加大服务支撑。加大在组织、人才、资金、资源和服务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为乡村治理提供有力保障。
二、健全治理体系。一是构建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新体系。要建立干部包保责任制,健全“五个不漏”(镇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事)矛盾排查化解机制。要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增强村民自治,全面实施村级事务阳光工程。要完善基层法律服务建设,建设平安乡村。同时,开展村规明约、十佳婆媳、文明家庭等精神文明创建评比活动,丰富群众日常精神生活,发挥道德涵养重要作用,宣传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润泽乡村,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二是实行“村事村理”。依靠支委会、村民代表大会、户主会、院子会、组长会等形式,聚焦环境治理、项目建设、征地拆迁等热点难点问题,调动群众潜能和积极性,发动群众做群众工作,参与调处化解矛盾纠纷,推动村级事务公开化、民主化。
三、做实网格化管理。不断完善并发挥三大网格机制作用,学习运用“枫桥经验”,确保“矛盾不升级、纠纷不出村、问题不上交、平安不出事”。一是构建法治宣传网格。联络专业律师对所属镇村(社区)进行援助包保,设立司法援助站,法律顾问应该多开展法律宣讲和援助活动;二是构建矛盾排查网格。在政府机关、重点单位、村委会分别建立健全网格员、矛盾排查员、调处员机制,深化横向管理,不断简化矛盾处置程序,实现门口办理,严厉打击非法上访串访;三是构建治安防范网格。成立民调、治安联防、戒毒工作站等机构,完善联防联控机制,成立治安巡逻队伍,开展“警民联防大巡逻”,预防并演练应对突发状况。
四、加强业务培训。一是加强对基层干部队伍培训。深入开展宪法和法律宣传教育活动,定期开展有关业务培训,推动乡村治理理念、制度、机制、方法创新,不断提高基层干部依法行政和维护稳定能力。二是加强对农民法律培训。建立乡村法律明白人骨干队伍,教育培训群众知法、懂法、守法和护法,培养农民法制意识,不断强化乡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能力。
据介绍,浠水县白莲乡和白莲镇机构合并工作正在有条不紊进行中。浠水县委常委白莲镇委书记鲍红专对法治建设宣传工作很重视,白莲水库水源保护及周边污染源清理整治工作力度很大,工作很细致很扎实。
(记者熊文胜刘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