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仲春时节,因了一位朋友推荐,我读到姚冰霞的一些诗作。那些作品文字清新、意象优美、富有哲理,弥漫着席慕蓉、汪国真的特有气息。后来去孝感参加一个文学活动,与姚冰霞偶然相遇,方才知道她是一位优秀的审计专家,从青年时代起就热爱文学,在文学园囿里坚持耕耘,收获了不少成果。在那天的文学活动中,我注意到她很少说话,一直坐在那里静静地倾听,浅浅地微笑;睫毛闪闪似有迷雾飘过,眸子偶尔一亮,却射出让人不易察觉的灼热光芒……活动结束之后,她又给我发来一组诗歌,希望我能再读一读。读过她的更多诗作之后,我的确生出了一些新感受:她对生活的观照视野其实比较开阔,诗歌风格也是多样化的,除了轻盈的浅唱,还有厚重的咏叹和深邃的沉思。她就像一个敏感而孤独的漫游者,徜徉在语言的小道上,虔诚地采撷着阳光、清风、白云、花瓣、青草、露珠,还有泥土的精华,构筑着“与众不同”的小小世界,试图安放一颗渴望飞翔的心灵……
其实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的内心常常充满无尽悲哀,因为我们越来越被一个高度同质化的世界所禁锢。这个世界的突出特征就是激情匮乏,个性丧失,诗意失落。古人说“忧愤出诗人”,“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可是当我们日日面对平庸、琐碎的生活时,不仅失去了忧愤,放弃了反抗,而且习惯了平静漠然地承受这一切。在资本和权力的联手规训之下,所有看似可供个性化选择的东西其实都有预设模板,这样的“个性”既然与自由选择无干,当然会显得虚假和空洞。当功利主义成为主导性生存法则时,随着心中诗意的溃散,我们的眼睛不可避免地会变得近视,逐渐丧失眺望远方的兴趣……在这样的时代,诗歌自然成了最奢侈的心灵安慰剂,也成了反抗平庸、捍卫自由的最后武器。德国学者冯.沃格特说过:“自由只能从一些自我规定的新规则中才能获得和被建立。”诗歌写作显然为确立这样的规则提供了最好的方式。我想,这应该是姚冰霞热爱诗歌的最重要心理动因。
读姚冰霞的诗歌,印象最深的就是字里行间奔涌的激情。这种激情源自真切而独特的生命体验,显得热烈而饱满。她像这样表现在阅读过程中焕发的激情:
在奔跑中/巨大的书页在我的面前层层展开/我在奔跑中阅读/文字随着我的喘息粒粒溅落/裙裾迎着和风在空中飞扬/我用疯狂的热情和疲惫/趟过文字的河流//我在奔跑中阅读/像划桨的孩子亲近了海水的温柔/我浮躁的情绪开始平静/我幼嫩的翅膀日趋坚强/是兴奋抑或是激动/或者只是作为水/濯洗我朴素而高贵的灵魂/荡涤我不能停止的步伐(《奔跑中的阅读》)
在书页间奔跑,这是一个优美而独特的意象,打开了读者的想象空间。诗人用“疯狂的热情和疲惫”来形容这如火焰一般燃烧的激情,还使用“溅落”“飞扬”“趟过”“亲近”“濯洗”“荡涤”等动词来表现生命的全心投入。在这个激情燃烧的过程中,“我”追求着知识和智慧,更是为了“濯洗我朴素而高贵的灵魂”。透过“奔跑中的阅读”,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远方的深切渴慕,对高贵而自由的精神生活的热烈向往。
通过“静坐”,姚冰霞表现的是一种内敛的激情:
静坐/从一滴水溅落的声音里/听出幸福,听出富有(《开出一朵与众不同的花》)
当激情化作了生命的潜流,诗人的内省意识得以唤醒,看似浅白平常的诗句焕发出光亮,既有庄子“坐忘心斋”的玄妙,也有“一花一世界”的禅机。无论是“奔跑”还是“静坐”,都是富有激情的人生姿态,前者执著探索远方,后者沉静反观内心,都能使引导我们摆脱庸常生活的禁锢,努力去抵达自由的生命境界。
姚冰霞善于选择新颖、贴切的意象来表达幽微的生命感受。像《被子》:“我心甘情愿做了你的囚徒/在你的怀里/一寸一寸地被你抚摸/一寸一寸地抚摸你”。通过“被子”来形容被“包裹”的亲密情感,叠词“一寸一寸”更是强化了情感的烈度。像《返青》:“又不是第一次拱出地面/又不是第一次开得如此白皙//又不是第一次贴着绿草/又不是第一次见着春风//你竟然还心跳加快/羞得掩住了面”。通过描写植物“返青”,以一组否定性排比句来凸显“心跳”和“羞”,将微妙的感情表现得活灵活现,洋溢着烂漫的生活情趣。
诗人还善于捕捉日常生活具有丰富内涵的场景和细节来表达浓烈的情感。如《母亲节》:母亲像一个夹心饼干/落坐在三个女儿的中间/她学着我们/戴上3D眼镜//《复仇者联盟》已开始播放/雷神托尔、钢铁侠与洛基正在激烈对决/战斗机迎面而来/沙砾与火星子在眼前齐飞/外星舰队的枪管就要碰到脑门了//(老太太年龄大了,看时如有晕眩感,请摘下眼睛/检票时,工作人员曾友好提醒)//我喂了粒桑椹给母亲/轻抚她白色的镜框/看上去,她很享受,毫无不适感/73岁的老太太,窝在座椅上/像个青春的美少女,开心又幸福//这是她第一次看3D电影/在母亲节/旁边有她的儿女拥簇/来之前,她还对我说:/她的耳朵里总有只蚊子在飞//现在,她对我说/蚊子飞走了,飞走了,从她的耳朵里……诗人的天职就在于发现,从司空见惯的生活中“发现”被遮蔽的“神奇”,并用一种“陌生化”的语言将它们揭示出来。这首小诗不仅充分显示了姚冰霞对于生活的“发现”能力,也显示了她对于诗歌语言的敏感性。在回答究竟什么是好诗时,英国诗人济慈说过:“诗歌应该使读者感受到,它所表达出来的理想,似乎就是他曾有过的想法的重现。”我想,姚冰霞的这首《母亲节》表达的虽然不是“理想”,但是那些看似“日常化”的场景和细节,的确“重现”了许多儿女的共有“想法”,具有很强的“共情力”。假如像这样质朴、温暖而丰盈的小诗更多一些,姚冰霞作为诗人的形象也会显得更加独特。
苏联作家康.帕乌斯托夫斯基曾在《金蔷薇》中讲过一个故事:清洁工夏米倾尽心力收集金粉,为苏珊娜铸造了一枚金蔷薇,希望她拥有福气能过上好日子……夏米去世后,一位老文学家买下了他的金蔷薇,并在札记中写道:“每一分钟,每一个无意中说出来的字眼,每一个无心的流盼,每一个深刻的或者戏谑的想法,人的心脏的每一次觉察不到的搏动,一如杨树的飞絮或者夜间映在水洼里的星光——无不都是一粒粒金粉。”夏米的金蔷薇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文学创作的规律,那就是作家和诗人的写作,必须善于从生活的尘土中筛选、淬炼出金粉。这部集子里的每一首诗,显然都是姚冰霞从生活的粉尘里筛选、淬炼出的金粉,她用这些金粉铸造了一朵金蔷薇。也许,这朵金蔷薇目前还不够精美、夺目,无论是角度选择、语言锤炼、意象运用,还是意境营造,都还有可以提升之处,但是,它闪耀着的光华与激情,仍然可以激起我们心底美的颤栗……
放下诗稿,我的眼前又浮现起姚冰霞静默的样子,还有那眼眸里一闪而逝的热烈光芒。我想,像这样虔诚、内敛而富有才气的写作者,如果假以时日磨砺,最终一定能《开出一朵与众不同的花》:
我并不是喜极孤独/也不是甘于寂寞/只是想他日/能在城堡的一隅不张扬地/开出一朵与众不同的花
即便“不张扬”,那也将会是一朵不寻常的花,一朵璀璨的金蔷薇!
【作者介绍】:蔡家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长江文艺评论》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