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光辉的历程 平凡的感动——记农行湖北团风县支行离休干部卞松明
2019-07-25 15:47:46   来源:今日湖北


  

  本网讯(记者熊文胜通讯员王任山张亚斌)弹指一挥间,中国共产党走过了九十八年的光辉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迎来建国七十周年大庆。

  

  翻身解放的背后,是无数革命先烈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繁荣昌盛的背后,是一代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有这么一位并不起眼的老人,在革命战争年代,他紧跟党走、出生入死;在和平年代,他深藏功名、扎根异乡。

  

光辉的历程 平凡的感动.jpg


  他就是农行湖北省团风县支行离休干部卞松明,一位用实际行动坚守初心、践行使命的老党员、无名英雄。

  

  紧跟党走屡立战功

  

  卞松明是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人,1928年10月生,今年91岁。

  

  他年少时便萌生了共产主义信仰。1947年5月,年仅19岁的卞松明被国民党抓去当兵,但他一心所向的是中国共产党。1947年10月,在国民党当兵半年后,他投奔共产党,入编林彪指挥的第四野战军45军某师某团二营。

  

  卞松明老人回忆:“通过两个阵营的对比,发现共产党与国民党大不相同,国民党是逼着战士上,而共产党这边,战士们主动上。”

  

  卞松明先后担任班长、排长、副连长等职,经历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参加过锦州战斗、辽西战斗、天津战斗、衡宝战役、三星坪战斗和三八线守备战等无数次战斗。

  

  “四野能打啊!”这是卞松明老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在攻打锦州时,卞松明是爆破班战士,面对国民党坚固的工事,卞松明和战友们背着炸药包,在菜地中匍匐迂回前进,成功炸掉了敌人的多个地堡,打开了总攻的突破口。

  

  这一战很壮烈。卞松明老人说:“我们一个班8个人,战友牺牲了,马上有人顶上来,我们互相都叫不出名字。有的战友被敌人的燃烧弹给烧着了,就在我身边,很快就烧没了……”

  

  “仗不是我一个人打的,我只是幸存了下来”,卡松明老人回忆,在攻打天津时,他不仅负责挖工事,还带头冲锋。敌人的飞机总在飞,坦克也很先进,大炮不分昼夜地打,很危险。战斗结束后,他卸下背后的工兵锹,才发现锹不知道什么时候早已被敌人的一梭子子弹给打烂了。

  

  新中国成立后,卞松明没有贪图安宁,主动请战,参加广西剿匪,并火线入党,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1952年3月,他再次主动请战,跟随部队,从广西奔赴朝鲜战场。

  

  在三八线守备战中,卞松明任“尖子班”班长,12个人,12条冲锋枪。卞松明老人回忆:“这12个人,个个像猛虎一样。”

  

  美军的飞机和大炮更先进,对解放军阵地实施全天候不间断“地毯式”轰炸,很多山头都被炸成了灰。“牺牲了很多同志,比国内战争牺牲的同志还多。”卞松明老人说。

  

  为了避开美军的正面攻击,卞松明和其他解放军战士白天猫在山洞里,晚上出来战斗,半年没见阳光。不能有炊烟,他们半年没吃粮食,饿了吃饼干、罐头,渴了喝河水。不能晒衣被,山洞又潮湿,包括他在内,很多战士长疮、生病。

  

  “我们都是晚上战斗。有一次战斗任务结束,清点人数,‘尖子班’少了三个战士。第二天晚上,我们去找,没找到。第三天晚上,还是没找到……”说到这里,卞松明老人声音哽咽。

  

  从辽沈战役,到抗美援朝,卞松明跟随部队征战了大片疆土,先后获得5枚军功章,1955年被授予“全国解放奖章”。

  

  扎根基层艰苦奋斗

  

  1964年,国家急需部队干部支援地方建设,卞松明积极响应组织号召,以副连长身份从部队转业。

  

光辉的历程 平凡的感动2.jpg


  他本想回到家乡南通,但上级不同意。他服从组织安排,上级让他从湖北孝感、黄冈、黄陂三个县中选一个。当听说革命老区黄冈县条件最艰苦、最需要人的时候,他毅然带着一家人,由延吉来到黄冈。这一来,他乡变故乡,故乡成追忆。

  

  这一干,就是25年!

  

  他先后担任农行路口营业所主任、团风营业所主任等职。在农行工作期间,他始终保持党员本色和军人作风,处处带头、忠诚敬业,为基层农行改革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路口营业所条件十分艰苦,只有一个破旧的办公楼,没有宿舍。卞松明主任带着妻子和两个孩子租住在附近居民的一间面积很狭小的茅草房内,一住就是10年。

  

  路口下辖四个公社。当时没有自行车,为了摸清情况,他用脚走遍了四个公社的所有村,与村民打成一片。

  

  当时全国上下都在“学雷锋”,他便带头帮农民插秧、割谷、挑担。他还经常带领职工到大队、到粮管所,帮助农民卖余粮,帮助粮管所收粮、收款。

  

  “营业所那时连我在内共有八个人,现在那七个人都已不在了。”卞松明老人不无伤感地说。

  

  卞松明女儿回忆:“父亲经常早出晚归。当时的借据不像现在,最多的也只有几块钱。父亲带着算盘和借据,到村里现场办公,解决了农民很多困难。”

  

  1974年,卞松明调到团风营业所任主任。团风营业所同样艰苦,期间卞松明第三个孩子出生,他们一家五口人挤在一个仍然很破旧的房子里。

  

  卞松明继续走村串户,相对好一点的是,组织分配了他一辆自行车。他骑着自行车,跑遍了团风的大小村落。

  

  卞松明女儿回忆,有了自行车,父亲更加早出晚归。因过度疲劳,有一次父亲在下乡返回的途中,不慎连人带车一起翻进了田边的池塘里。一家人等到天黑,还不见父亲回来。

  

  后来一家人不要他骑自行车,但他坚决不听。

  

  因为在部队当过班长、排长、副连长,卞松明很注重队伍管理。据当时还年轻、与卞松明共过事的同志回忆,卞主任经常开支部会、党员大会,强调纪律,强调作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他们回忆:“那时营业所‘家’的氛围很浓,卞主任就像个‘家长’,对职工盯得很紧,8小时之外都要管。”

  

  在农行工作二十五年,卞松明负责的两个营业所没有发生一起安全责任事故和案件,各项工作在系统内名列前茅,农贷、工商信贷等工作屡受地方党委、政府表彰。

  

  淡泊名利深藏功名

  

  1989年6月,卞松明从农行团风营业所主任岗位上光荣离休。这一年,团风营业所开始新建综合楼办公楼,带宿舍。

  

  离休后,他很少向人主动说起他的战斗经历,很少找单位报药费,从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不给组织添任何麻烦。

  

  几乎所有与卞松明接触过的人都反映,他性格豁达、开朗,为人乐观,见人一脸的笑,非常和蔼可亲。

  

  2004年,卞松明老人决定回到江苏南通老家定居,他主动退掉了单位为他安排的一套90平方米、两室半一厅的住房。

  

  说是回到老屋,其实老屋早已没有房子。他买下了他侄儿搭建的一个披屋。他侄儿的房子在田的中间,一层的土砖房,而田岸的周围,别的村民,都是至少两层的小洋房。

  

  卞松明没有向组织报告这一情况。

  

  他和老伴在田的中央、一间狭小的土砖房披屋里,住了五年。

  

  五年后,因老伴去世,卞松明回到黄冈。因单位住房已退,他便一直住在女儿家。

  

  他仍然没有向组织报告这一情况。

  

  令人感动的是,他的子女也继承了父亲的品质,传承了家风,从不向人炫耀父亲的经历,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

  

  组织看望他的时候,主动问他生活有没有什么困难。他说没什么困难,住在女儿家很舒适,每个月的工资也接近8000元。看望他的领导说,这个工资虽然不低,但对比有的单位离休的老同志,也不算高。他把手一挥,乐呵呵地说:“够,够用!”

  

  事实上,老人身体虽然还算硬朗,但因年岁大了,各种毛病都有。“他很早就有高血压,后来又检查出冠心病、痛风、脑萎缩。但他不愿意住院,也不愿意吃药,怕浪费钱,现在每天就吃个降压药。”他女儿接着说:“回老家后还中过一次风,是他侄儿送的医院,他既没跟我说,也没跟组织说。”

  

  虽然年纪越来越大了,腿脚也略有不便,但卞松明老人从不拖欠党费,单位组织的活动也都坚持参加。去年到团风支行参加重阳节座谈会,他坚持从一楼爬上六楼,不要人搀扶。

  

  卞松明老人每天都要看《新闻联播》,关注党和国家的大事。看到祖国日益强大,老人掩饰不住内心的高兴,告诫子女们要珍惜现在,好好工作。

  

  组织最近一次看望他,问他有没有什么要求。他犹豫了很久,充满期待地说:“我就一个要求,想回南通老家看一看。”

  

  他女儿在旁边解释道:“不是我们不送,父亲年岁大了,身体吃不消,来去颠簸,我们怕出状况。”

  

  卞松明老人怕组织不答应,特地用手比了比,说:“来去最多十天。”

  

  这是卞松明同志离休后向组织提出的唯一请求。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