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项目大产业腾蛟起凤,大交通大枢纽日新月异,大民生大棚改气象万千。
抓技改强存量,抓招商扩增量,抓项目储备蓄后劲,万亿工业强市建设成绩斐然;进一步织密铁路、高速公路、航运、航空交通网,重塑襄阳现代化“七省通衢”交通枢纽地位;为百姓算好“公道账”“明白账”“贴心账”,让大家告别脏乱、破旧的棚户区,搬进宽敞、明亮的新房,将棚户区改造这一利民之举、惠民之策落到实处……
1至8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3%,高于全省增幅2.2个百分点;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77.1亿元,同比增长18.1%,高于全省增幅4.8个百分点;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2亿 元 ,同 比 增 长12.9%,高于全省增幅1.6个百分点。
抓技改,激活项目“原动力”
企业技改风生水起,招商引资捷报频传,项目储备掷地有声……万亿虽巨,却是由一张张新增的订单,一个个新建的项目积累而来。“由于工艺落后,国内轨道用电缆在燃烧时会释放有毒气体,市场对新型产品的需求日趋迫切。我们看到其中商机,果断启动了技改项目,满足了市场需求。”襄阳诺立信电线电缆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帅说。
改进导体结构、电缆结构,使用新材料,襄阳诺立信电线电缆有限公司生产的环保新型1KV—35KV中低压轨道交通电缆已进入试生产阶段。3月起,1KV—35KV中低压轨道交通电缆在中国铁路总公司城市轨道交通部门试用。该产品的导电能力、散热能力明显优于同类传统产品。年底通过试用期后,仅省内轨道交通发展就能带来1亿元订单收入。
面对纺织行业市场疲软的严峻形势,际华3542纺织有限公司相继实施高档精梳纱、紧密纺、高支高密家纺面料等多个技改项目,将主导产品逐步调整为高档家纺面料以及高档家纺制品,将纺纱及织造的工艺设计周期缩短30%以上,生产调度能力提高30%以上,实现了订单利润最大化。
抓技改,强存量。诺立信、际华3542是我市“百强技术改造示范工程”中涌现出的典型企业。
今年,我市首次把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实施“百强技术改造示范工程”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和工作考核指标,以期在做强做优示范企业的同时,达成对全市企业的引领示范效应。“当前,百强项目示范工程阶段性目标任务基本完成,达到了带动工业企业大力实施技改的目的。”市经信委负责人说。
以市场为导向、创新为驱动;以研发设计、流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等关键环节为突破口,在市经信委的支持和引导下,一大批企业通过技术改造获得更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今年5月,高新区管委会与北京国能电池科技有限公司签署协议。国能电池将在高新区汽车工业园投资25亿元,建设国内最先进的全自动动力电池生产线。
国能动力电池项目是上半年全市招商引资的重大成果之一。与它一道,湖北鸿泰阳、湖北雅致新能源电动车、赛伯乐科技、深圳鑫贝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纷纷抢滩襄阳……今年以来,全市积极主动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形势,积极走出去招商引资,深度推进产业链招商和产业集群招商,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中把握住了加快发展的机遇。
强基建,延展城市“硬骨架”
9月20日,襄阳东津站枢纽城市综合配套工程开工建设。襄阳东津站是全国高速铁路网的重要枢纽节点,处于银川至福州、呼和浩特至南宁、郑州至川渝大通道的交点,主要承接华北、东北至西南、华南,西北至武汉及长三角、江西、福建地区的客运交流,是我市高铁动车组的主要办理站,同时也是城市的综合交通枢纽。
“十三五”期间,郑万、汉十高铁和蒙华重载铁路襄阳段将建成运营,襄荆宜高铁也将开工建设。襄阳将拥有3条高铁、4条普速铁路,形成“四纵三横”的“米字型”铁路枢纽,向西至西安对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向东至沪、杭、闽、粤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向北经郑州对接京津冀城市群,成为纵贯东西、直通南北铁路运输大通道的重要枢纽。
“十一五”末襄阳营运高速公路仅两条(汉十和襄荆),共273公里。“十二五”以来,6条共399公里高速公路(谷竹、麻竹东、麻竹西、保宜、老谷、襄阳绕城高速东段)相继开工建设。谷竹、麻竹东、麻竹西、保宜等4条高速公路均已建成通车,襄阳绕城高速公路东段也正加快推进。到“十二五”末,襄阳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到599公里。
根据最新公布的《湖北省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将把襄阳建设成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引导襄阳都市区的建设,强化中部地区重要铁路客货中转枢纽、汉江航运中心和鄂西北物流中心等功能。
《纲要》显示,未来五年,我省将重点打造“五纵四横”九条大动脉,其中与襄阳相关的两条,分别是福银通道、襄荆通道。福银通道,经黄(冈)鄂(州)黄(石)、武汉、孝感、襄(阳)十(堰)随(州);襄荆通道,经襄阳、荆门、荆州。
高速公路建设方面,保康至神农架、老河口至谷城、枣阳至潜江高速福银以南段、襄阳绕城高速南段都将在“十三五”期间建成。
正在建设的襄阳机场改扩建工程是省、市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8.4亿元,按照一类航空口岸建设。项目按2025年旅客吞吐量220万人、货邮量15000吨、飞机起降2万架次的目标设计,飞行区等级指标为4D。襄阳机场改扩建工程也将在“十三五”期间建成。
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一场交通建设大会战正如火如荼展开。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大通道,襄阳正发挥区位优势,推进铁路、公路、航空、港口等多种运输方式的合理布局。
精进的襄阳,必将抓牢机遇连接世界,奋力奔跑拥抱未来。
促棚改,提升群众“获得感”
家是百姓安身立命之本,住有宜居是每一个人的心愿。近年来,我市城市建设突飞猛进,但散落于城市的棚户区,让百姓深感生活不便。如何让襄阳更宜居?棚户区改造,成为一条好路径。“改善棚户区居民居住条件,提升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经济结构,提升襄阳整体形象。通过棚改,市委、市政府要让困难群众享受到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的城市发展硕果。”市房管局负责人说。“出门就有小广场,门口还有门卫,小区绿化不错,三楼楼层也好……”7月18日晚,在盛景名门小区门口乘凉的郑小红,对现在的居住环境赞不绝口。过去,郑小红家住陵园路三组,那里空间狭窄,上厕所要去公厕,吃水靠地下水……
今年3月,襄城区檀溪二期(城西片区)棚户区改造第一期项目启动,郑小红家被列入征迁范围。郑小红和丈夫签订补偿协议、领到补偿款后,在距离老宅最近的盛景名门小区,购置了一套三室的二手房。
和郑小红一样,许多居民住在老城区,这里旧房危房多,安全隐患多,基础设施不配套。在樊城的不少河滩低洼处,一些棚户区甚至没有厕所和下水管网。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棚户区改造,着力改善老百姓居住环境。一批又一批居民“出棚进楼”,过上了新生活。“要实现‘一把尺子量到底’‘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就是要把法律当作统一标准。这样既能化解征迁工作中的各类民间纠纷,又能保障征迁政策的统一性,让普通百姓感受到棚改政策的公平、公正。”樊城区清河片区(三江口)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为体现棚改政策的公平、公正,相关部门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
2013年,我市编制了《襄阳市棚户区改造规划》,明确棚户区改造的规划定位、认定标准、用地布局、用地比例、开发容量、综合交通、历史文化保护、绿地景观系统、地下空间利用、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等12大项40多小项的规划技术指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收集、整理了群众反映的19个门类的问题。”市房管部门负责人说,对这些问题,他们做到了“有问就有回应”。
如今,从每天早上到公厕倒痰盂,到有了自己的卫生间;从每到下雨就被淹,到下水通畅的新小区;从落后老旧的生活环境,到配套设施完备的居民小区……这些变化,参与棚改的老百姓看在眼里,心中充满着幸福感、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