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山嘴镇苏家河村,已与38户有经营能力的贫困户开展结对帮扶,免费提供种苗、技术支持,发展优质梨桃果园1000亩,预计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薛集镇借助西排子河水面优势,新建高标准养殖水池2200亩,年产值1320余万元,利润可达750万元,带动贫困户增收20余万元。
目前,老河口市优质梨桃种植、稻虾特色养殖、光伏能源、生态观光旅游等产业雏形初现,可引领带动部分贫困村、贫困户逐步稳定脱贫。
因地制宜,扶贫抓住特点
精准扶贫开展以来,老河口市坚持“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游则游”原则,依托贫困村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全面实施产业扶贫工程,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强贫困村贫困户造血功能。
着力发展特色种植产业。该市依托梨桃、绿色有机蔬菜等种植实际,帮扶贫困村、贫困人口建设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基地,提供果园技术管理和产品销售市场,促进贫困户增收脱贫。着力发展特色养殖产业。充分利用水质优、水域大优势,以“特色渔业、生态渔业、休闲渔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稻虾、稻蟹等特色养殖项目,带动贫困村、贫困人口致富。去年至今,共新增特色水产养殖面积8000亩,带动贫困户1500多户增收脱贫。
着力发展光伏能源产业。该市利用丘陵岗地多、光能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推进村级光伏项目建设,为33个贫困村、7335户贫困户建设村平100千瓦、户平5千瓦的光伏发电站。预计本月底,所有村级电站全部建设完成,投资3.2亿元,建成后将为村级收入年增加5万元以上,每户年可增收3000元以上。
着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围绕“全域谋划、精致打造,建设水乡花都”总体思路,该市着力打造一批生态观光旅游精品,带动贫困村、贫困人口发展配套的三产经济。今年以来,花问渠生态旅游有限公司投资1.17亿元,打造百里丹渠生态旅游走廊,沿渠乡镇有意安排贫困群众发展三产、参与花卉苗木种植管理,带动600多贫困户户均增收2000余元。
以人为本,扶贫细致入微
为确保“精准扶贫”,老河口坚持因村因户因人制宜,一户一策、一户多措,制定个性化扶贫措施,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实施参与式扶贫。对有产业发展愿望但无产业发展能力的扶贫对象,该市引导其成立村级集体资产股份公司,采取土地流转方式入股,直接参与特色产业开发,平时在合作社务工,年终参与分红。现今,薛集镇马岗村充分利用村集体100余亩鱼塘、流转贫困户土地等资产,成立新渔村农业服务公司,发展渔业养殖和苗木种植业,贫困户参与公司分红并在公司务工实现增收。
实施承包式扶贫。对有产业发展能力但无产业发展资金的扶贫对象,该市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使贫困户能够通过该产业发展脱贫。目前,洪山嘴绿佳园合作社为解决贫困户资金技术瓶颈,先期建设蔬菜大棚,租给32户贫困户种植,并提供技术指导,实行订单化生产、品牌化运作,蔬菜水果包回收,每年为贫困户增收10000元以上。
实施寄养式扶贫。对于无经营能力的贫困户,该市采取代种、代养方式,使贫困户直接获得收益。如今,袁冲乡红腾专业合作社,采取“政府+银行+合作社+贫困户”的运行机制,用财政扶贫资金和小额信贷资金为每个贫困户购买母牛投入红腾养殖合作社,合作社与贫困户签订协议,为23户贫困户代养肉牛,明确双方权益,每年为贫困户增收5000元以上。
创新机制,扶贫凝聚合力
一直以来,老河口注重将产业扶贫攻坚作为精准扶贫的突破口,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
该市着力建立健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1+N”工作推进机制。“1”,即制定出台《扶贫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N”,即按照“五个一批”要求,制定完善产业扶贫、社保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救助扶贫、金融扶贫、贫困户就近危房改建及异地安置房屋建设、贫困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等工作方案。同时,建立扶贫攻坚专项数据库,推进扶贫攻坚数字化、信息化和透明化管理。
该市着力创新融资模式,通过印发《老河口市金融支持精准扶贫脱贫实施方案》,设立政府扶贫产业基金,建立金融扶贫工作站,打造金融支持精准扶贫脱贫平台。鼓励商业银行积极探索创新金融扶贫手段,创新产业链贷款模式,帮助贫困户解决产业发展资金难题。同时,发挥PPP模式优势,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建设,全力破解融资难题。截至目前,先后引进社会资本2.56亿元用于光伏扶贫等产业发展,有效支撑起产业扶贫工作。
该市注重强化基层基础,将扶贫攻坚与基层组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选派精兵强将充实到扶贫工作队,各村“第一书记”真正沉下去,坚持在一线推动工作。通过大力实施“领头羊”工程,加强贫困村党支部建设,明确村支部书记任期责任目标,签订责任状,并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挂钩。同时,该市注重利用成功典型的可复制性和实践性,先后对徐永强等扶贫故事进行专题报道,为贫困村贫困户积极脱贫提供思路。利用本土大型户外娱乐节目《我们去哪儿》,先后对境内百里生态丹渠、仙人渡万紫千红葡萄农场等扶贫开发项目进行宣传报道,并广泛运用微信等新媒体动员全社会力量有效参与精准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