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温下,毒辣辣的太阳让路口等待的行人和执勤民警如同“烤鱿鱼”。日前,本报刊登了一名女协警期盼路口设遮阳棚的信件后,引起读者强烈共鸣。记者获悉,今年,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建议、提案,呼吁在市区主要路口增设遮阳(雨)棚,目前相关部门正在办理
人大代表:
可实行“公益+商业”模式
今年1月,在襄阳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市人大代表陈湘虹提出在市区主要交通路口设置便民遮阳(雨)棚的建议。“去年夏天,我路过长虹路和建设路交叉口,在等人行道绿灯的时候,亲眼看到一位老人被热晕。”昨日,陈湘虹向记者解释她提出建议的原因。她说,如果有遮阳(雨)棚的话,那位老人可能就不会晕倒。
陈湘虹建议,一是由市城管局牵头,借鉴杭州、苏州等城市的经验,根据襄阳的人文特点设计出符合城市风格的遮阳(雨)棚方案,在广泛征求市民和各方意见后逐步实施;二是加强遮阳棚管理,把握原则,限定在交通路口非机动车红灯等候区和安全岛设置;三是实行公益和商业相结合的模式,遮阳(雨)棚可设广告位,拿出40%-50%的广告位宣传交通安全、文明出行等知识。
据了解,前不久,市城管局就市区路口可否设遮阳棚一事和陈湘虹进行了一次座谈。“目前我还没收到市城管局的书面回复。”陈湘虹说。
政协委员:
设遮阳棚便民利民
不仅有人大代表关注,政协委员同样关注遮阳棚。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上,市政协委员杨桂红向大会递交了一份建议,希望在市区主要路口设置便民遮阳(雨)棚。该建议经审查立案,成为市政协的正式提案。
昨日,记者就此事采访了杨桂红。她说,之所以提出建议,起因是她在外地旅游时,发现不少城市的遮阳棚不仅美观,也很实用。“襄阳夏天气温高,行人等待时间又长,路口没有遮阳棚,行人很难受。”
路口设遮阳棚,杨桂红认为有三大好处:一是给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提供一个遮阳挡雨的“避风港”;二是规范交通秩序。行人可以安心等待绿灯,机动车也能快速通过,减少交通事故和交通拥堵;三是改善市容环境,丰富城市色彩。“夏天温度这么高,遮阳棚不仅值勤的协警需要,行人特别是老人、小孩、妇女都需要。”杨桂红说,路口设遮阳棚便民利民,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