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襄阳网站
襄城西巷子更名仁义巷
2018-01-21 10:36:24   来源:襄阳晚报

1461571607501.jpg

记者昨从襄城古城管委会获悉,日前市政府批准襄城西巷子更名为仁义巷。

西巷子位于北街西边,全长400米,宽5米,呈东西走向。作为襄阳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巷子至今流传着许多故事。

据居住在西巷子西边友谊院的94岁老人张梅林讲述,清朝康熙年间,贡生张湘终生在此行医,济世救人。《襄阳府志》记载,张湘为清朝康熙年间贡生,皇帝曾赐金匾,得到湖广总督李耀祖器重。张为人宅心仁厚,对遇到困难的乡亲,总能仗义疏财,乐善好施。他取“金木水火土,仁义礼智信……”为后代定下辈分,期待后人传续仁厚家风。

另外,此地还流传有文渊阁大学士单懋谦修书“让他三尺又何妨”而使邻里和睦的传说。

据襄阳市退休干部闻扬春介绍,单懋谦是襄阳城内人,他身经清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历经清廷六部中的五部,最终主掌朝政,人们尊称他“单宰相”。在他做吏部尚书的时候,皇帝恩准他建亚相府第,宅基选在襄阳城北街临汉门内,紧靠城门西侧,这恰同襄阳巨商杨家为邻。相府建成,要砌一道围墙,就在下基脚时,隔壁的杨家不依,说是占了杨家地界。

杨家三代经商,曾在襄阳广置田产,是襄阳第一大户,杨家的大院号称杨家花园。掌柜的名叫杨天禄,是年58岁。杨天禄见单家建造府第,也大动土木起来,于是两家为尺把宽的地界起了纠纷。两家下人各为其主,几乎闹到要械斗的地步。

当时,单府总管是单懋谦的侄儿,名叫单太源。他见杨家恃财傲物,出言不逊,便修书给京城叔父,请其出气。没想到送信的人带回单懋谦的复信,信上只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信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单太源虽然心不甘情不愿,但还是按叔父的意思,将围墙往里移了三尺。

杨天禄见单家把围墙基脚后移了几尺重新开挖,暗中一打听,感叹道:真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啊!他赶紧吩咐下人将自己的院墙向里移了三尺,以报单相礼让之德。

至此,单杨两府之间便隔着一条六尺宽的巷子,后人称之为让家巷,也有的称仁义巷,因为它在北街西边,今又称西巷子。这一让,单杨两家的损失都不大,却给左邻右舍带来了不少方便。

八年后,单懋谦因父亲仙逝,回襄阳守孝。过年前,他手书一副对联亲自送到杨家,上联是“两邻为一墙我嘁你喳嘁嘁喳喳方寸地面邻里不谐人笑谈”,下联是“单杨结同心互谅互让谅谅让让六尺巷子街坊和睦杨单家”,横批“和气生财”。从此,单杨两家亲密无间,走动得比亲戚还亲,襄、樊两城都称他们是邻里和睦的样板。

为让后人牢记德义、礼让,发扬老襄阳城的历史文化传统,3月份,本报对西巷子的历史沿革做了报道,引起社会关注,有读者提议将西巷子更名为仁义巷,得到了这一带居民和本地文史专家的赞同。有关部门按照程序进行研究报批,最终采纳了这条建议。(记者何伟)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