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悠长“暑假模式”已经开启,孩子到底是玩还是学?是“圈养”还是“放养”?一直是家长们为之头痛的事情。参加各种暑期班将孩子“圈养”起来,是不少家长对孩子的安排;然而也有不少家长苦恼孩子无处可去,只得选择将孩子进行“放养”。那么,到底该如何安排孩子的暑假生活,家长们又有什么话说?昨日,记者进行了调查。
“圈养”理由:避免“无所事事”
现状:各类暑期班招生火爆
周一、周三、周五上午少儿英语、下午趣味数学,周二、周四上午羽毛球课、下午美术绘画。整个七月,小学四年级学生乐乐的暑假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对此,乐乐妈妈也挺无奈,但考虑到身边没有老人照顾,又不能把孩子就这样扔在家里“无所事事”,只能把孩子送到培训班“圈养”起来,用各种课程填满孩子的暑假生活。
记者走访发现,从暑假一开始,宜昌市各类暑期班异常火爆。不少培训机构开设的英语、数学、作文、钢琴、拉丁舞、跆拳道、美术等多门课程都几乎满员。
“参加暑期培训班,比一天到晚闷在家里看电视、上网强”,市民陈先生表示,孩子的自制力比较差,暑假里“圈养”比“放养”更合适。对此,很多家长也表达了一致的观点,他们认为“让孩子在暑假里有事做,就不会把时光白白浪费了,因此‘圈养’模式更加合理。”
“放养”理由:过自由轻松假期
现状:正常生活秩序被打乱
与持“圈养”想法的家长相反,部分家长因为工作繁忙,没时间顾及孩子,报暑期班又觉得孩子不自由,玩的时间少了,索性对孩子进行“放养”,让他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过个自在暑假。
一放暑假,10岁的昊天就完全进入了“放养”状态。爸爸陈先生表示,平时上学节奏挺紧张的,趁着假期可以让孩子好好放松一下。但几天下来,陈先生发现昊天在家看电视、玩电脑游戏玩疯了,“有时候孩子独自出门也不让人放心”。
采访中,一些家长表示,虽然“放养”的初衷是还孩子一个自由假期。但实施起来却发现,孩子的正常生活秩序也打乱了,要么没命地玩;要么该睡不睡,该起不起,饮食无节制,不但没有什么收获,还可能影响了新学期的学习和精神。
“圈养”或“放养”家长很纠结
老师建议:多陪伴、学乐两不误
限制过多,孩子太累;一味“放养”,容易失控。对于“圈养”还是“放养”这个问题,家长们也很纠结。
对此,隆中路小学教师武陵表示,完全“圈养”或“放养”,都不利于儿童身心的成长。家长应尊重孩子的意愿,给他们留出一定的自由活动时间和空间。最重要的是抽出时间陪伴,充当孩子暑期活动的向导和亲密伙伴。陪孩子阅读、聊天、散步,或与孩子做一些他们喜欢的小游戏;也可以与孩子来一场旅行,让孩子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在旅途中磨练意志,提高自理能力,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