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雁归来——阳新网湖湿地44年生态复兴之旅

黄石日报

2018-01-21 10:22:05

1.jpg

鸟群沐浴着夕阳

2.jpg

科考专家在网湖实地考察

3.jpg

群鸟飞舞

4.jpg

外国专家理查德·赫伦考察中

核心提示:

数千年来,遵循南迁越冬,中途在网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歇脚自然规律的鸿雁,从消失再到回归视线,已暌违了数十年之久。

鸿雁,向南方,飞过芦苇荡。歌声远,琴声颤,草原上春意暖——歌曲《鸿雁》所描述的场景,用在正处于申报“国家级”前夕的网湖湿地,再合适不过了。

从1972年至今,网湖湿地生态环境历经了人为破坏、自然复苏、逐渐保护、生态全面复兴的曲折过程。对于70岁、同样是外迁户的张同德老人而言,再度看到包括鸿雁在内的候鸟群回归,无比幸福。

更可喜的是,在市委市政府“五水共治”政策全力实施下,这片曾经的天堂正更快走向野性的回归。

历史见证——

1972年,野羊、野狼和芦苇荡

张同德(音)祖籍江苏宿迁。如今,他成了地道的阳新人,家住半壁山农场五沼嘴大队,网湖湿地最核心的区域。

他家是一个典型的农家小院,橘林绕屋,门前高大的银杏树挂满拇指粗细的果子。温润的湖风吹拂,婆娑树影下鸭鹅成群,一股农村淳朴的气息,扑面而来。

1972年,为响应国家号召,他拖家带口,从宿迁老家来到半壁山农场开荒种地。

“刚来那会儿,网湖就是一片处女地。”出生于书香世家,张同德言谈中透着“老知青”的味道:“那时候,野羊遍地走,野鸟满天飞,大片大片的芦苇荡,一伸脚,不小心就能踩到鸟蛋。”

而这种现在只有在影像资料中出现的场景,在当时的网湖湿地如此真实:上世纪70年代,因为生态好,网湖湿地狼群成灾,经常把家羊叼走,人与狼的斗争,持续了好多年。

各种各样的候鸟是网湖最大的特色。

每年9月中旬到次年4月中旬,北来候鸟群在网湖驻足,“养足膘”了再往南飞。北京知青袁天沛回忆录有证:当一片片候鸟在湿地上或站、或飞、或盘旋的胜景,怎能不令人震撼!

没事时,张同德最喜欢观察这些鸟儿:小天鹅、东方白鹳、鸿雁,到白鹤、黑鹳、白琵鹭……他一口都能叫出名儿来。

后来,他父母从江苏迁居五沼嘴大队,住了20多年,直到2007年在湿地去世。

“父亲92岁走的,母亲93岁走的,去世前后只相隔一天。”张同德说,良好的环境使得父母如此高寿,最后无疾而终。

死后,二老葬到一起。面朝网湖,春暖花开,成就一生佳话。

生产开发——

1980年,拓荒人群和牛羊

从1972年以后,伴随农工拓荒大军活动加剧,网湖湿地生态环境开始被撕裂。

1973年到1975年,仅3年时间里,成片的芦苇荡、满山的树木被砍伐一空。清除杂物后,土地被平整,种上各种农作物,芦苇杆子和树木被用来制作成工具,被当做柴禾烧。

农耕和动物的矛盾不断加深。

为保护农作物,当地群众采取架网、驱赶或其他更激进的手段,对越冬或繁殖候鸟进行驱赶。更有甚者,鸟类成为人们的捕猎对象,沦为盘中餐。

栖息地逐渐丧失后,野羊绝迹了,狼跑了,鸟飞走了。

网湖成了一滩死水。

人类活动还带来了更严重的副作用:作为血吸虫疫区,通过牛羊中介,血吸虫病开始肆虐,很多农工、知青染上了“大肚病”。

生态恶化情况一直持续到1980年左右才逐渐改观。

变化基于国家政策环境的转变。“1978年改革开放后,当地大部分农工到沿海地区打工,林木砍伐量慢慢减少了。后来,煤炭作为更高效燃料进入寻常百姓家,很大程度上使网湖植被免遭砍伐。”黄石市网湖湿地管理局负责人明丹说。

“当年不少北京知青感染血吸虫病,失去了年轻的生命。幸运的是,随着医学发展和科学进步,网湖已经送走了血吸虫这尊瘟神。”阳新五七干校知青“流苏”回忆,国家的投入和地方政府的重视,让网湖湿地回归和谐安宁,血吸虫、污染、过度开发等悲怆画面淡出历史。

  时空轮转——

2001年,生态脚步逐步回归

网湖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0495公顷,其中核心区6598公顷,资源独特,物种丰富,是具有国际重要意义的湿地保护区、典型的淡水湖泊泛水沼泽湿地,具有独特的湿地气候,被列入《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为华中地区重要湿地。

保护区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拥有湿地维管束植物591种,浮游植物47种,盛产全国独一无二的国之瑰宝——中华绢丝丽蚌;在鸟类资源上,多达167种在此栖息,仅水生种类就多达96种,被誉为“湿地水禽遗传基因保存库”。

“小天鹅喜欢吃苦草根,网湖到处都是苦草根,一到冬天,小天鹅就成群结队飞到网湖,据说它们是来自遥远的西伯利亚。”网湖护鸟员周炳元说,小天鹅每年冬天都会往南飞,哪里环境好,哪里人好,它就在哪里过冬。

“鸟儿过冬要大量吃食,尤其要吃苦草和鱼类。”网湖生态种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春雨说。

每年,他要向网湖投放百万尾花白鲢鱼苗。这些鱼主要用于净化网湖水质,同时,也是肉食候鸟的食物源。为防止苦草被鱼群破坏,刘春雨在网湖安插了数千根竹竿,底部围网,保护8000亩水草恢复区。

随着生态观念深入人心、阳新县委县政府的逐渐重视,网湖保护规格越来越高:

2001年6月,被批准建立县级网湖湿地自然保护区;

2004年3月升格为市级;

2006年8月升格为省级。

生态的好转让鸟儿回归了,越发庞大的候鸟群对张同德家的橘林带来很大破坏。他说,过去每年能摘上万斤橘子,现在起码有2000斤被吃掉。尽管如此,这依然令他十分开心:橘子能值几个钱?鸟儿来了,说明生态好了,这比什么都强!

如今,“数鸟”的工作,落到了年轻人明锐豪身上。明锐豪是张同德的忘年交,也是网湖湿地五爪嘴观测站唯一的工作人员。

不过,他的“数鸟”工作加入了更多内容:分门别类观测鸟类种群,记载数量变化,观察生态环境变化,为科研工作提供更翔实有力的数据支撑。

“生态系统越来越完善,鸟儿越来越多。”明锐豪说,尤其是迁徙季节,万鸟啁啾,响彻整个网湖湿地上空,那种原生态带给人的震撼,任何文字无法形容。

“鸿雁回归的象征意义,正说明了阳新县生态意识的回归,整体生态环境的回归!”明丹说。

五水共治——

2016年,利好政策下的网湖

2016年3月22日,阳新县政府第六十六次常务会议同意申报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6月4日,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院长雷光春博士说,从2006年网湖湿地成立省级自然保护区以来,阳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10年坚持不懈,在网湖湿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机制上下大力气,成效明显,许多方面甚至比一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做得还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把生态保护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为网湖湿地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创造了很好的外部环境。”他建议,阳新要通过申报、建设“国家级”工作,在生态立县上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推动经济社会良好发展。

阳新县委书记、县长王建华说,近几年来,阳新在生态保护和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网湖湿地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阳新将以此为契机,在更大程度上做好生态保护工作,并科学合理地进行保护性开发。

阳新县旅游局局长张建设说,作为阳新重要的旅游战略支点之一,网湖湿地将在打造阳新“一心一线一带三区”总体旅游格局下发挥重大支撑作用。

按刚启动的阳新“五水共治”工作方案部署,该县将铁腕整治网湖生态环境,实施自然生态养殖,“人放天养”,取缔围栏、围网和网箱养殖。与此同时,关停搬迁相结合,治理畜禽养殖。封堵湖泊排污口,对进入网湖的污水排放口全面封堵。到2018年,水质达到Ⅲ类。

归来兮,鸿雁;归来兮,生态!诸多利好政策下,野性的网湖正在复兴!

作为黄石市“生态立市、产业强市”战略的县域样本,阳新,正小处着眼,大笔勾勒“生态立县,产业强县”宏图,以点带面,打出生态牌。

在此背景下,生态的网湖,将走向至美。

  记者手记 生态的回归

一段美丽的邂逅,一次生态的回归——首届省园博会,楚风流韵,至善至美,再一次让广大市民领略到了绿色生态的终极魅力。

生态红利全民共享,绿色革命体现担当。以“五水共治”作生态修复文章,是还清生态旧账、引领绿色崛起的必然之举。

网湖湿地的故事,很好地演绎了人与生态、城市与生态的关系。

位于阳新的网湖,地势低洼,一旦发生洪涝灾害,城区生活污水、周边河湖塘洪水,一股脑涌向网湖,是出了名的“水袋子”。今年历史级洪灾,网湖蓄洪能力功不可没。

对于网湖而言,强力推进污水治理、全面提升防洪能力、着力完善排渍系统,持续恢复生态系统刻不容缓。

而对于百湖之县的阳新,复杂的水文系统更需要全方位的治理。

市委十二届十七次全体(扩大)会议决议认为,黄石要实现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最紧迫的是推进绿色发展,最关键的是坚持生态立市产业强市,最有效的突破口是水环境治理。

“五水共治”,就是抓生态、抓发展、抓民生、抓改革。以“绿色论英雄”的时代已然到来,以阳新网湖湿地的故事为借鉴,黄石未来的生态故事将会演绎得越来越精彩。(记者 田城 /文 通讯员 蔡华锐 /摄)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举报电话:027-88568010

运维监督:13307199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