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乡村振兴   创造美好生活中共罗田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   陈世龙 

今日湖北

2018-03-29 09:33:40

党的十九大响亮地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的三农工作描绘了美好蓝图,为基层干部群众勾画了美好愿景,进一步增强了党员干部争创新作为的动力,进一步激发了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特别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20字总要求,较之先前新农村建设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总方针,字数未变,内容有变,要求更高,标准更严,可以说是“升级版”“升华篇”,既是乡村振兴的总纲领,又是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我们提供了基本遵循,指明了努力方向。

一、努力打造产业兴旺的新高地

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这在产业发展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农村是“短腿”,农业是“短板”。我们要认清形势,后发赶超,发挥产业发展的支撑力,打造产业兴旺的新高地。

一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稳,天下安。农业是乡村的根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还是要围绕农业做文章,着眼农民谋出路,离开了农业,就是舍本逐末,就是空中楼阁。因此,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坚持一条主线、守住三条底线”的总体思路。一条主线就是坚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动摇,三条底线就是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以优质供给满足有效需求。现在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不再仅仅是数量的需求,更注重对品质的追求。就罗田来说,就是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积极发展无污染、无公害、有品牌、可信赖的现代农业,适应市场需求,强化健康理念,慎用化肥农药,实行有机种养。积极开发板栗、甜柿、茯苓、苍术、金银花等地理标识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的潜力,加强科技支撑,培育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使罗田板栗、九资河茯苓、錾字石甜柿、花银岩贡米、荣华寨红果、陈家山老米酒等优势品牌焕发新的生机活力,走向广阔市场,使罗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劲力量。

二是积极推进三产融合。放眼当前农村产业发展的新业态,已不是简单的“种养收”,而是链条式的“产供销”;不是农业的“独角戏”,而是三产的“大合唱”。我们要充分挖掘和拓展农业的多维功能,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村新兴服务业,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提供更加坚实的产业支撑。罗田是国家产业融合试点县、电商进农村示范试点县,为我们的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有效的平台,我们要用好用活优惠政策,既要立足农业抓农业,又要跳出农业抓农业,通过农业“接二连三”,发展“第六产业”。从发展实践看,我县农文旅融合已呈现出良好态势,无论是传统的“吃住行游购娱”,还是新兴的“商学养闲情奇”,都为我县农村产业融合注入了强大的活力,罗田的特色农产品、优质旅游资源、深厚文化底蕴令远近游客心驰神往、社会各界津津乐道。同时也要看到,我们的农工商融合仍是短板,还要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上下功夫。比如我们实施的板栗振兴战略,已开展了充分的调研,提出了很好的思路,希望对大家有所借鉴、有所启发。

三是积极实施村企共建。脱贫致富快,全靠产业带。村企共建是产业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村集体、市场主体、农民能够实现共建共享、共赢共达。当前,国家返乡创业试点县、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已在我县大力推进,一大批罗田籍在外成功人士陆续回乡创业,一大批社会实力资本对罗田青睐有加。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将有更多的意向合作者向我们抛出橄榄枝。我们要顺势而为,借势发力,通过甄别研判,招商安商,积极推进村企共建的深入实施,不断增强产业支撑力。11月15日,省委召开了“三乡工程”现场推进会,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同志就深入推进“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提出了“架起城乡要素资源互联互通互融的桥梁”这一目标,提出了以“三乡工程”撬动乡村振兴这一思路,我们要把握机遇,顺势而为,迎接人才回归、资本回流,更大力度、更深层次地推进村企共建,发展新兴产业。我们要始终按照“谋求共生,追求共赢,务求共享”的共建理念,遵循“优质资源,优良资本,优秀企业”的合作原则,按照“形成一股绳的合力、适应一盘棋的格局、达到一幅画的效果”这一要求,不断巩固支部凝聚力、增强产业支撑力、凸显乡村吸引力,确保实现“集体从中借力、企业从中盈利、群众从中受益”的目标,既不能错失良机、贻误发展,也不能仓促上马、遗留后患。

二、努力建设生态宜居的新家园

我们强调宜居,首先要搞清楚它的含义。《说文》里讲,“宜,所安也”;《苍颉篇》中讲,“宜,得其所也”,用白话文说就是适合、恰当的意思,这蕴含着我们祖先的生态宜居意识,我们要吸收借鉴,合理运用。

一是大力保护生态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稀缺的资源,破坏只在朝夕之间,修复却是难上加难党的十九大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论断写入党章,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护生态资源、实现绿色发展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早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联合印发了《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责任要求严而又严,重视程度无以复加,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严格落实。罗田最好的资源是生态,最大的优势在生态,最佳的出路也在生态,这是很多地方无可比拟、望尘莫及的。罗田良好的生态资源是祖祖辈辈苦心经营、代代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一旦失去,罗田将一无所有、一贫如洗,我们将愧对先人、愧对后代。这不是危言耸听,务必高度重视,务必倍加珍惜。我们要像保护我们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像尊重我们的父母一样尊重自然,共同呵护好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方家园。在工作中,我们要坚决落实县委关于建设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绿色发展先行区的有关部署,落实好“雷霆行动”、环保督察、生态创建的有关要求,大力营造“天蓝地绿水清、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环境。

二是极力适应自然风貌。党的十九大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我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实施“十有十通”工程,积极发展全域旅游,推进国土整治和农田水利建设,这些都是改善人居环境的必要举措。我们在实施的过程中要不折不扣,不偏不倚,既不能偏离自然规律,也不能偏离规划体系,要适应自然风貌、田园风光、山水风韵、人文风情,站在旅游视角,提高乡村颜值,做到不推山、不毁林,不盲目裁弯取直、不任性改变流向,慎用钢筋水泥、不搞大拆大建,就地取材、就势造景,保留乡土特色,留住乡愁记忆,避免大色块、大铺装,避免突兀感、违和感,力争“建成一项工程,形成一个景点”。现在业界主张的田园综合体建设,就是以旅游为先导、以产业为核心、以文化为灵魂、以体验为价值、以乡村复兴为目标,统筹把握旅游景观、产业资源、特色文化、基础设施、人流物流,自成体系,浑然一体,使自然与人文共生、开发与保护并重、传承与发展并进。

三是合力打造清洁环境。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包含着对清洁环境、干净水源、清新空气的需求。现在,市民下乡享受田园生活渐成潮流,外来游客体验乡村民宿大有市场,我们要顺应群众新期待、新需求,适应市场新业态、新趋势,将环境保护贯穿到乡村振兴的全过程,多措并举、多管齐下,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让农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严格落实“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机制,配备垃圾收储设施,实行分类收集、定点存放、定时清运、集中处理,防止造成二次污染。引入海绵乡村建设理念,依托自然环境,搞好绿化建设,综合运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手段,实行雨污分流,科学排污,净化水土,涵养水源。党员干部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决杜绝垃圾围村、污水横流、烟尘四起的局面,引领广大群众“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营造好环境,过上好生活”。

三、努力构筑乡风文明的新境界

在乡村社会学研究中,乡风文明一直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费孝通先生著的《乡土中国》,对中国基层传统社会体系作了深入分析,对认识乡村社会、建设乡风文明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我们要把握乡村社会的根脉,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打造乡风文明的新境界。

一是坚守优良家风这个传家宝。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素有“家国一体,家国天下”的质朴情怀,历来崇尚“诗书继世,忠厚传家”的治家理念,无论是启蒙读物《三字经》《千字文》,还是经典专著《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都广为传诵,经久不衰,影响着一个又一个家庭,教育着一代又一代子孙。良好的家风是传家宝、核心竞争力,可以说家庭与家庭的比较根本上是家风的比较,人与人之间的比拼归根结底是后代的比拼,搞好家庭建设就是对社会的贡献。我们在乡村振兴中,要特别注重培育优良家风,长辈言传身教,后代耳濡目染,春风化雨,久久为功。罗田是遐迩闻名的孝德之乡、好人之乡,我们要结合弘扬24字核心价值观,擦亮孝德文化名片,抓紧时间尽庭帏之孝,秉持公德尽社会之孝,推而广之尽国家之孝,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弘扬爱国爱家、相亲相爱、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二是培育文明乡风这个软实力。乡风正,民风淳。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灵水村,是远近闻名的“举人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北方乡风文明珍藏版。明清以来,据有名有姓记载,该村曾出过2名进士,22名举人。民国时期,又曾走出6名燕京大学学子。解放后,历年都有学生考上知名院校。一个小村落出现如此多的读书人,在当地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如果我们深入了解灵水村,就会找到其中的奥秘,那就是“勤耕尚读、诗书济世,睦邻友好、君子不争”的文明乡风,代代相传,人人尊崇,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现在,“池内三禁”“池台三禁”仍然是村规民约的重要内容,“共喝秋粥”“猪羊圈养”仍然是村民群众的习俗传承,吸引了大量游客,叫响了独特品牌。著名歌手田震也出自这里,而她的成名作就是《我热恋的故乡》。虽然这首“西北风”歌曲中描写的那个落后的乡村并不是灵水村,但依然演绎得如此动人,我想与歌手内心对自己故乡的热爱、故乡文化对歌手情感的浸润是分不开的。我们推进乡村振兴,要注重传承文明乡风,将耕读文化、道德文化、礼仪文化、法治文化、勤廉文化发扬光大,促进群众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同步提高,推动风化俗成、成风化人,使我们的乡村成为心灵回归、乡愁落地的儿时故园、梦里老家。

三是用好乡贤文化这个新引擎。乡贤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享有很高的社会威望,是乡风文明的倡导者、引领者,乡贤文化根植乡土、贴近农民,蕴含着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力量,饱含着敦亲睦邻、泽被乡里的情怀,具有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优势。在传统文化中,流传着“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的观点,有很多“文官辞官归隐,武将解甲归田”的佳话,不少享有社会成就、具备德才名望的人才回归桑梓,造福家乡。前面提到的“举人村”,就是因为历史上有“名举”刘增广、刘懋衡这样德行双馨的乡贤,影响了这方土地,由此产生了灵水村举世骇俗的举人文化,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们要注重挖掘、发现、选树这样的乡贤,尊重、学习、弘扬优秀的乡贤文化,发挥历史名人、农村“五老”、返乡能人的示范引领作用,崇尚真善美,激发正能量,增强凝聚力。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三里畈镇张家冲村民小组长丁汗平同志、九资河镇大地坳社区主任胡定山同志、骆驼坳镇燕儿谷联合党委书记徐志新同志、河铺镇石头板教学点教师唐高群同志,就是新乡贤的典型代表,在弘扬传统美德、践行时代新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努力塑造治理有效的新气象

我们要统筹推进乡村自治、法治、德治,打通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为乡村持续繁荣稳定提供坚强保证。

一是夯实组织基础。实施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离不开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要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建设,在当前基层党建、精准脱贫、美丽乡村、全域旅游一体化推进的关键时期,一个有战斗力的好支部、一个有凝聚力的好班子、一个有公信力的好支书,显得尤为重要。选准配强村支部书记是对村级最大的投入,选优配好村两委班子是对村级最大的帮扶。罗田明年要脱贫摘帽,也要换届选举,有效的时间并不多,需要进一步提振精神,鼓足干劲,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省、市、县系列决策部署,做实事,求实效。要加强驻村工作队建设,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长,要带领队员按规定保证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抓好措施落地,切实帮助驻点村解决实际问题,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要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监委会、红白理事会、合作社等群众组织在党的领导下联系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的积极作用,为推进基层有效治理凝心聚力,和衷共济。

二是落实改革举措。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激活农村活力,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给农民吃下了“定心丸”,送上了“大礼包”,有利于推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可持续发展。我们要积极对接改革政策,坚决落实改革举措,推动改革措施精准落地,促进改革红利普惠共享。要落实好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有关决策部署,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使承包权稳下去,让经营权活起来。要落实好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相关举措,解决好产权归属不清晰、权责不明确、保护不严格等日益突出的问题,切实保障农民财产权益。要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三是做实信访维稳。今年是政治年,也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我们克服厌战情绪、畏难情绪,连续作战、疲劳作战,一仗接着一仗打,一关接着一关攻,一举夺得了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打赢了十九大安保维稳大决战,经受了考验,锻炼了队伍,积累了经验,取得了胜利。成绩值得充分肯定,维稳工作任重道远。我们还要继续克服“松口气,歇歇脚”的念头,继续保持过硬作风,落实过细措施,深入做好重点领域、重点部位、重点群体、重点人员、重点行业的安全稳定工作。关于信访维稳工作,强调了很多,概括起来不外乎三个数字:坚持四句话的总原则,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三到位一处理”,即对诉求合理的要解决到位、对诉求无理的要思想教育到位、对生活困难的要帮扶救助到位、对行为违法的依法处理;落实六个字的总要求,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八次全国信访工作会上提出的“依法及时就地”;贯彻两手硬的新论断,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综治会议上提出的“发展是硬道理,稳定也是硬道理,发展和稳定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我们要以此为遵循,按照既定安排部署,做到工作上心上肩上手,责任落细落小落实,持续做好“七五”普法大宣传、矛盾纠纷大排查、安全隐患大整治、意识形态大防范,坚决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难事不出县,确保全县长治久安、群众安居乐业。

五、努力展现生活富裕的新面貌

党的十九大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的职责,就是把党的惠民政策落细落小、落地落实,促进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农业农村旧貌换新颜。

一是把脱贫攻坚作为当务之急目前,全县留存建档立卡贫困户23795户、58425人,还有53个重点贫困村有待出列我们攻坚的时间很紧,面临的任务很重,验收标准很严,工作千头万绪,希望大家统筹兼顾,有条不紊,严格按照“六个精准”要求,全面落实“五个一批”措施,加快推进“十有十通”工程,坚决实现一有、两不愁、三保障、一高于、一接近的工作目标(有稳定收入来源,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另外加一个安全饮水全覆盖),确保达到“2229”的验收标准(贫困发生率低于2%,贫困人口漏评率低于2%,脱贫人口误退率低于2%,群众认可度达到90%以上)。

二是把持续增收作为长久之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精准脱贫、同步小康的基础上,我们要根据社会矛盾的新变化,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谋划群众更高质量生存发展的长久之计,带领群众持续增收。要统筹推进少数富与共同富。积极对接“三乡工程”,大力建设“回家工程”,发展“归雁经济”,输出打工者、引回创业者、带动就业者,不断增加农民群众的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资源要素收入。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招引、培育、支持力度,引导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发展,支持参与村企共建的企业做大做强。同时,组织群众通过流转土地收租金、资源入股获股金、就近就业得薪金,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多途径增加收入。要统筹推进集体富与村民富。盘活“三资”,通过村企共建等形式,努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逐步消灭“空壳村”,确保村集体有钱办事,从而加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投入力度,让村民群众共享生产生活便利,提高满意度和获得感。

三是以改善民生解除后顾之忧。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这是我们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总目标,作为基层来说,就是要抓好各项政策的落地,妥善处理好农民群众的现实困难,推动形成“少年不焦虑、中年不油腻、老年不孤寂”的乡村生活环境。所谓少年不焦虑,就是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关怀关爱,通过教育“薄改”有关要求,让农民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有梦想,有奋斗,有成才的机会,有出彩的机会;通过亲情关怀,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温暖,能够健康成长。所谓中年不油腻,就是要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壮年劳动力有就业增收的机会,有发家致富的盼头;通过村级卫生室建设、落实全民参保计划、丰富文化生活、关注留守妇女,让他们在乡村振兴中找到定位、找到归属、找到希望。所谓老年不孤寂,就是要落实好五保供养、低保兜底、失独家庭、鳏寡孤独的有关政策,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终。同时,要大力弘扬扶危济困、守望相助的传统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通过志愿服务、结亲帮扶、捐款捐物等形式,让农村困难群众共享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新时代,呼唤新作为;新起点,昭示新征程!让我们用党的十九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努力创造美好生活!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举报电话:027-88568010

运维监督:13307199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