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0日至17日,东北财经大学乡村之光小队6名跨专业学生赴湖北省当阳市玉泉街道,开展以“科技创新赋能乡村振兴”为主题的社会实践研学项目。团队深入基层走访农户、调研当地红薯种植与鲟鱼养殖产业,通过结对帮扶、技术推广、经验借鉴等方式,探索高校资源与乡村需求对接的有效路径。实践期间,队员们走进焦堤村、鲟鱼养殖基地和红薯产业园,开展访谈座谈、技术培训与产业协同分析,推动建立长期帮扶机制。该项目不仅助力当地农业现代化提升,也为大学生深入了解国情、服务基层提供了重要平台。
8 月正值乡村秋收筹备关键期,东北财经大学乡村之光小队一行 5 人深入湖北省宜昌市当阳县焦堤村,与该村村委会干部围绕农业生产模式、农户发展困境等议题开展专题交流调研,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智慧与调研力量。交流中,小队不仅了解到当地村民以集产集购为主要生产方式,也掌握了个体农户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仍面临的实际困难;通过与一线村干部对话,小队进一步近距离探究了个体农户生产模式与标准化基地的差异、新技术引进 "最后一公里" 的阻碍,以及年轻人 "走出去" 与乡村 "留不住" 的现实矛盾,力求通过挖掘问题根源,为乡村发展破局收集最鲜活的基层视角。最后小队队员采访焦堤村村干部后与其合影留念。
东北财经大学乡村之光小队走进聚鑫产业园开展实践探访活动。活动中,产业园负责人向队员们详细讲解了 “施华” 红薯品种的特性,以及不同种植品种对农产品数量与品质的关键影响;小队成员通过现场沉浸式学习与双向深度交流,进一步深化了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认知。同时,在基地技术人员的耐心指导下,队员们还实地学习了 “草木灰 + 大蒜水” 这一特色肥料组合的相关应用知识。此外,小队与基地负责人围绕个体农户农业生产现状展开深入沟通,共同剖析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困难,负责人指出,个体农户在农业生产中面临困境的原因之一在于其对现代农业技术缺乏足够信心。
东北财经大学乡村之光小队队员走进鲟梦园科技鲟鱼养殖基地开展探访活动。在基地加工车间内,小队成员实地观摩了鲟鱼产品的深加工环节,清晰观察到从活鱼运输、搓卵、洗卵、腌制直至鱼子酱罐装的完整生产流程。通过此次探访,团队深刻体会到科技对传统水产养殖的改造作用 —— 该鲟鱼基地将生态养殖与智能设备有机融合,不仅有效提升了经济效益,更为乡村产业升级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板。
带着为农耕赋能的初心,东北财经大学 “乡村之光” 小队近日走进芝麻田间,用 “小技巧” 切实解决农户种植中的 “大问题”。针对农户普遍担心的杂草争肥、虫害影响产量等痛点,小队成员专门为农户宣讲了 “人工除草 + 物理诱虫” 的科学种植组合方案,助力农户提质增产。期间,农户还向小队展示了传统的芝麻脱粒技巧,小队成员与农户一同参与到芝麻脱粒的劳动过程中,在实践互动里加深了对传统农耕方式的了解,也让助农服务更具温度。
针对果实储存易腐烂这一制约农户收益的关键难题,“乡村之光” 小队主动下沉一线,深入当地果园与农户家中,通过面对面交流的方式,精准分享 “分级留叶保鲜法”,为农户提供延长果实保鲜期的实用技术方案,从源头破解储存困境。在组织模式上,小队创新采用 “高校 - 产业 - 农户” 三方协作机制,充分整合高校的技术研发优势、产业的市场与资源整合能力以及农户的实践经验,形成优势互补的良性协作格局。团队力求针对不同农户的个性化诉求提供定制化助力,推动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
这种 “一对一、点对点” 的结对赋能模式,贯穿从问题识别、方案制定到落地执行的全过程,不仅为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科学高效的科技力量,更以青年团队的责任与担当传递人文关怀,真正实现了从 “授人以鱼” 到 “授人以渔” 的深度助农,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特色农业发展注入了鲜活的青年动能。
作者:东北财经大学 刘芷行 孙鹤桐 曾诗涵 焦雅馨
免责声明:本文为本网站出于传播商业信息之目的进行转载发布,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及立场。本文所涉文、图、音视频等资料之一切权力和法律责任归材料提供方所有和承担。本网站对此咨询文字、图片等所有信息的真实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亦不构成任何购买、投资等建议,据此操作者风险自担。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举报电话:027-88568010
运维监督:13307199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