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理论渊源、 核心要义及其总体性特征

今日湖北

2022-02-25 14:03:45

1645769343988325.jpg

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理论渊源、 核心要义及其总体性特征

徐汉明 李 辉

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科学技术的观点、新中国成立 70年来“科学技术现代化”的丰富实 践共同构成了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形成发展的理论根源。其核心要义可概括为:战略布局观、人 民中心观、创新驱动观、融合发展观、核心技术突破观、安全发展观、依法治网观、综合治理体系观、网络意识形 态观、网信人才观、合作共赢观、政治保证观。其理论品质凸显为高屋建瓴的理论思维、遵循规律的发展思维、 哲理厚重的辩证思维;其总体性特征为实践性、科学性和时代性。 关键词:网络强国 理论溯源 核心要义 理论品质 总体性特征 中图分类号:D61F49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0033947202201001809 作者简介:徐汉明,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基地、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 研究基地负责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治理法学博士 研究生。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项目编号:21JZD00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 项资金资助项目“网络治理法治研究”(项目编号:20211061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牢牢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 局的高度,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回答了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 问题,形成了内涵丰富、科学系统的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正确理解、坚持和运用习近平关 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不仅事关新时代中国互联网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而且事关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 以新动能推动新发展,引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进而实现“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的伟大迈进。因 此,须对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理论根源、核心要义、理论品质与总体性特征进行深入研究, 探寻这一理论对“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的引领作用。这是当下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 关注的重大问题,笔者试提出粗浅学习体会,以求教同仁。

一、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形成发展的理论溯源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真理性观点构成了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产 生发展的逻辑基点,列宁在建设苏维埃政权中形成的科学技术经典观点是其产生发展的理论支撑,新中 国推进“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大实践为其提供了鲜活经验与丰富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基本原理是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 想的逻辑基点与理论支撑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真理性观点的核心要义在于揭示了科学技术作 为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恩格斯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2012b),这不仅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性质,而且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 理性特征。具体包括:()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系列观点。马克思、恩格斯将机器作为生产方式和 生产关系革命化的因素,在《共产党宣言》里对科学的力量给予了高度赞誉,指出“西方资产阶级在它的 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中共 中央编译局编译,2012a),正是大机器等科技生产力的快速提高“使社会各阶级的一切旧有关系和生活 条件发生变革”(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2009a)。()关于科学技术风险的系列观点。马克思、恩格斯深 刻地揭示资本主义是建立在对劳动剩余价值的剥削基础之上的,其运用机器等科学技术的本质不过是 为了增加其物质财富,指出“由于自然科学被资本用作致富手段,从而科学本身也成为那些发展科学的 人的致富手段”(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2009b)。同时,他们在分析民族史向世界历史转变历程的基础 上,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 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2012a)。()关于科学 技术发展应为广大劳动人民谋福利的观点。列宁在揭示发展科学技术目的时指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 “机器和其他技术改进应该用来减轻大家的劳动”,为所有人的解放服务,而不是用来“使少数人发财, 让千百万人民受穷”(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2009c),深刻地揭示了科技发展应致力于服务人民的阶级 立场。()关于培养科技人才的观点。列宁始终重视改造旧知识分子,进而培养劳动人民专家的工作, 他说“工人们一分钟也不会忘记自己需要知识的力量”(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1995),将社会主义建设 的希望寄托于广大劳动人民的创造和努力,培养更多的科技劳动者。这一系列真理性观点从第一次工 业革命鼎盛时期,穿越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以至第四次工业革命,至今仍然闪耀着真理 的光芒,不仅揭示了以科学技术变革形成生产力,推动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向农业社会进而向工业社会 演进发展的必然性,而且彰显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穿越时代的科学性与 指导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这些论述为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有关人民中心观、网信人 才观、合作共赢观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新中国成立 70年来“科学技术现代化”进程为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提供了实践 基石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如何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启社会主义前无古人 的伟业,建成一个具有现代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和国防的社会主义强国?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创建 社会主义理论大厦过程中曾提出“西方文明模式”与“东方补充模式”(徐汉明,1998)。以毛泽东同志为 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洞悉新中国成立初期恢复经济生产的主要任务,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于 在“一穷二白”基础上建立和巩固新生人民政权、促进经济社会恢复发展、保障社会安全稳定的重要作 用,号召在全国开启科学技术浪潮。为此,毛泽东(1999)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提出“要把党的 工作重点放到技术革命上去”的战略任务,并于 1956月向全党全国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新 华社,1956)。这一系列新思想新实践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改革开放之初呈现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高科 技为引领的全球经济政治格局,提出并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紧紧把握高科技迅猛 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给我国追赶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把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纳入“三 步走”的宏观战略目标,再次重申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一系 列观点(邓小平,1993)。其后,江泽民(2006)提出“信息网络安全的保障和管理……关系到国家经济、 政治、文化的发展,关系到国家利益和安全”“加快发展我国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等观点。胡锦涛 (2007)将“网络群众路线”纳入科学发展观之中,形成了坚持自主创新、培育科技人才、掌握核心技术、 赢得互联网发展主动权等观点。总之,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命题不仅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快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理论支撑,而且 为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实践基石。

二、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核心要义可概括为十二个观点: (一)战略布局观 习近平把“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纳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大格局之 中,指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如此之近,也从 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2018)。习近平提醒全党全体 人民决不能同这样的历史机遇失之交臂,必须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 国梦的高度,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部署要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步推 进,向着网络基础设施基本普及、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信息经济全面发展、网络安全保障有力的目标 不断前进”(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2021)。 (二)人民中心观 习近平始终将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针对利用信息技术满足人 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突出问题,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人 民创造美好生活的需要出发,推动人工智能在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的深度运用,形成无时不有、 无处不在的智能化环境,不断提升人民的工作效率、学习能力、生活质量,创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和生 活方式”(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2021);二是针对运用互联网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难题,提 出要“推进‘互联网 教育’、‘互联网 医疗’、‘互联网 文化’等……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 化、便捷化水平”(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2021);三是针对利用互联网补足民生权益保障存在 的短板,提出“瞄准农业现代化主攻方向,提高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水平,帮助广大农民增加收 入”(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2021);四是针对提升基层政务信息化的薄弱点问题,提出要“加快 推进电子政务,鼓励各级政府部门打破信息壁垒、提升服务效率,让百姓少跑腿、信息多跑路”(中共中 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2021)。 (三)创新驱动观 习近平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重大判断(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2016),并在党的 十九大报告中将其作为实现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与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 的战略,同步推进。一方面,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习近平提出“网信事业 代表着新的生产力、新的发展方向,应该也能够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先行一步”(习近平,2020)。另一 方面,习近平强调要深入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形成更多 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 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2021)。以上论述构成了以信息化引 领建设数字经济体系的创新驱动观。 (四)融合发展观 面对第四次科技革命带来的发展机遇,习近平明确指出“信息技术成为率先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各 领域的先导技术,将促进以物质生产、物质服务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向以信息生产、信息服务为主的经 济发展模式转变,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编,2021)。因此,必须适应人类社会文明发展信息化潮流的具体途径,积极抢占制高点,赢得发展先机。 一是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契机,形成更多新增长点、增长极,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2021);二是要 释放数字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杠杆培育新动能;围绕建设现代化经 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信息化发展,整体带动和提升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共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2021)。 (五)核心技术突破观 牢牢把握互联网核心技术是当前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的首要任务。消除核心技术长期 受制于人的最大隐患,是维护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经济安全、国家安全与长远发展的关键环节。习近平 精准把握核心技术突破“命门”问题,一针见血地指出互联网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是我们最大的隐患。因此,必须完善激励机制和科技评价机制,落实好攻关任务“揭榜挂帅”等机制,发 挥制度优势办大事(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2021);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相结合,紧紧牵住 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积极推动核 心技术成果转化,争取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实现“弯道超车”,最终实现从跟跑并跑到并跑领跑的转变 (习近平,2020)。 (六)安全发展观 习近平深刻地认识到网络空间主权作为国家主权向互联网的延伸,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 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国家 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与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根本标准,因此,必须将网络安全置于“统筹发展和 安全”两件大事之中,不断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同时,必须坚持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的战略定位,强化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的指导思 想,“在头脑中真正筑起网络安全的‘防火墙’”。另一方面,习近平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唯 物辩证法运用于剖析网络安全威胁与风险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国防领域渗透的新特点,指出 要理直气壮地维护网络空间主权,明确宣示我们的主张,并在多个国际场合发出了“要尊重网络主权,维 护网络安全”的中国声音(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2021)。 (七)依法治网观 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语境下,互联网是现实社会“人—机关系拓扑图”在网 络空间的延伸与表达,必须纳入法治体系。习近平指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强调必须坚持依法治 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针对“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互联 网新兴领域立法空白问题,要抓紧制定立法规划,完善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等 法律法规;针对互联网违法犯罪频发现象,要加强互联网执法力度,切断网络犯罪利益链条,持续形成高 压态势;针对网民安全防范意识薄弱问题,要深入开展网络安全知识技能宣传普及,增强网民依法防护 能力;针对网络黑客攻击、网络窃密等危害国家安全乱像,要坚决根据法律和相关国际公约予以打击,强 化国家关键数据资源保护能力(习近平,2020)。 (八)综合治理体系观 网络治理作为社会治理的一环,具有整体性、相关性和动态性特征。习近平将网络治理置于社会治 理体系内进行整体性考量,提出国家、政府、社会要在网络空间场域内运用经济、法律、技术、伦理等方式 和手段处理涉网事务,进而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的综 合治理网格局。一是针对长期存在“九龙治水水成龙”的网络治理短板,要坚持“齐抓共管、良性互动”, 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作用、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管责任、网信企业的主体责任、主管部门与企业密 切协作协调;二是针对压实治理主体责任的具体举措,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压实互联网企业的主体责 任、加强互联网行业自律、调动网民积极性,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治理;三是针对提升综合治网能力问 题,要“逐步建立起涵盖领导管理、正能量传播、内容管控、社会协同、网络法治、技术治网等各方面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全方位提升网络综合治理能力”(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2021)。 (九)网络意识形态观 习近平深刻洞悉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最前沿的发展态势,指出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为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阻力”“压力”与“外部风险挑战”也逐渐加大(习近平, 2020)。习近平指出,“多年前有西方政要就声称‘有了互联网,对付中国就有了办法’‘社会主义国家投 入西方怀抱,将从互联网开始’”,“互联网日益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能不能牢 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关键要看能不能占领网上阵地,能不能赢得网上主导权”(中共中央党史 和文献研究院编,2021)。习近平敏锐洞悉互联网给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带来的冲击,旗帜鲜明地指出 掌控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就是守护国家的主权和政权。他强调,各级党委和党员干部必须把维护网络 意识形态安全作为守土尽责的重要使命;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要下大气力开展网上工作,发挥 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各自优势,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要“充分发挥制 度体制优势……坚决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从而凝聚社会共识,构筑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精神家园, 切实维护以政权安全、制度安全为核心的国家政治安全(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2021)。 (十)网信人才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劳动者在生产力“三要素”中居于支配和主体地位,正如马克思所说, “在一切生产工具中,最强大的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2012)。习近平深刻地 认识到当今世界各国竞争博弈的胜出或衰败,已经从资源禀赋多寡转向人才、国力、军事乃至高科技综 合比拼的力度、效度,“人才短缺”“储备匮乏”成为阻碍互联网发展的关键短板,必须将网络安全和信息 化人才力量作为网络强国战略的根本保障。对此,一是要转变人才观念,树立人才思维,尊重知识、尊重 人才,要下大功夫、下大本钱(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2021);二是要通过“请优秀的老师,编优 秀的教材,招优秀的学生,建一流的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等方式加强网信人才培养;三是要借鉴国外“旋 转门”等制度优点,对待特殊人才实行特殊政策,不拘一格降人才;四是要加快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鼓励支持国内科研院校、网信企业吸引海外高端人才(习近平,2020)。 (十一)合作共赢观 互联网发展不仅给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带来了冲击,而且为世界不同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交流 交融交锋带来了剧烈影响。一方面,习近平直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呈现出的国际权力格局变幻,从 为更多发展中国家争夺国际网络规则制定权与话语权、抢占发展制高点的高度,指出互联网领域发展不 平衡、规则不健全、秩序不合理问题日益凸显,倡导世界各国摈弃零和博弈、赢者通吃的旧观念,加强沟 通交流,完善网络空间对话协商机制;另一方面,他率先向国际社会提出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 的网络空间,建设多边、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并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发出“构建网 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倡议(习近平,2014)。这一系列主张为全球创造更多利益契合点、合作增长 点、共赢新亮点,让更多国家和人民搭乘信息时代的快车、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贡献了“中国主张”与 “中国智慧”(习近平,2020)。 (十二)政治保证观 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优势,是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 的成功秘诀。习近平认识到能否过好互联网关事关能否过好长期执政关,事关国家主权安全、执政安 全、制度安全与国家长治久安。一方面,习近平将网信体制改革纳入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确立 网信三级工作体系,形成全国“一张网”“一盘棋”;并强调要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坚持党管互联网,始终 把讲政治作为第一位要求,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做到“两个自觉”(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编,2021)。另一方面,习近平强调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坚持走网上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 潜水、聊聊天、发发声。此外,习近平明确提出要把各级各类媒体都置于党的领导之下,把阵地和人员都 管起来,把所有从事新闻信息服务、具有媒体属性和社会动员功能的各类网络平台纳入许可管理范畴, 所有新闻信息服务和相关业务从业人员都实行准入管理(习近平,2020)。这一系列主张使互联网这个 “最大变量”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三、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理论品质及总体性特征 进入 21世纪新时代,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价值取向直接决定各国推动科技创新的目标、方式以及 战略选择,是各国面临制约发展的关键实践问题。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逻辑严密、内容丰富 的理论体系,不仅回应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背景下新的科技发展对思考哲学与自然科学本质关系的 内在需求,而且为进一步打通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与实践、伦理与秩序、国家发展与世界格局 之间的链条,促使科学理论成为引领互联网科学技术发展重要思想驱动力提供了具体路径,呈现出鲜明 的理论品质与总体性特征。 (一)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理论品质 1.高屋建瓴的理论思维 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是对新时代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 布局的人民网信事业与数字经济加速发展的宏大实践进行经验性转化、系统性概括、科学性表达、学术 性阐释的重大理论成果,涵盖了一系列新概念、新范畴,新论断、新命题,新观点、新理念,构成了具有成 熟哲学方法和鲜明实践面向的科学理论。首先,习近平提出了“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等新 概念、新范畴。其次,作出一系列新论断、新命题,如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 现代化;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互联网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是我们最大的“命门”;管好用好互联网直 接关系到党能否过好互联网关,过好长期执政关的重大挑战;要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 最大增量;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等。再次,阐述了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大数 据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大有可为,网信事业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先行一步,构建互联互通共享共治网 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等新观点、新理念。 2.遵循规律的发展思维 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始终坚持遵循规律推进网信事业发展。这包括:()把握互联网 新媒体传播规律,坚守互联网舆论阵地。习近平洞悉互联网新媒体传播主体普遍化、传播内容多样化、 传播效果失控化的特点,指出互联网成为舆论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必须在管网治网上出重 拳、亮利剑,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 ()遵循互联网治理规律,提升依法治网管网水平。习近平把握互联网时代知识爆炸和信息技术创新 高潮迭起的特点,洞悉少数发达国家“网络霸凌”野蛮扩张的发展趋势,一方面指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 地,将网络空间整体纳入法治体系,坚持依法治网管网上网,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在互联网领域的合法权 益;另一方面从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争夺网络空间更多国际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入手,倡导共同构建和 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设多边、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 共同体。()遵循互联网发展规律,推动互联网融合发展。习近平在把握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特 性的基础上,指出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契机,凸显互联网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客观性 与规律性。()遵循执政规律,切实维护网络安全。习近平指出能否过好互联网关事关过好长期执政 关,事关国家主权安全、执政安全、制度安全与国家长治久安,必须紧紧把握执政规律与互联网发展规 律,切实维护以政权安全、制度安全为核心的国家政治安全。 3.哲理厚重的辩证思维 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把唯物辩证法与辩证唯物主义贯穿其中,诠释了网络安全与国家 安全、发展与安全、开放与自主、治理与服务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这包括:()网络安全与国家安全。 习近平始终站在过执政关的政治高度,将网络安全作为关键一环纳入“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发展与安全。习近平形象地比喻“网络强国” 犹如时代之“列车”,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其驱动之“双轮”,强调建设网络强国既要解决网络安全问题, 又要加快信息化发展,让“双轮”协调一致、同步前进。()开放与自主。针对互联网核心技术创新等问 题,习近平指出既要坚持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又要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坚持开放创新、分类施策、精 准应对,实现开放与自主协调一致、辩证统一。()治理与服务。习近平强调既要依法治网、依法办网、 依法上网,坚决打击互联网犯罪,又要时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群众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 感、幸福感、安全感。()国内网络治理与全球网络治理。习近平多次强调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提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并将其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 重要一环,为我国积极推动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展示了大国担当的气魄。 (二)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总体性特征 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不仅呈现出鲜明的理论品质,而且具有实践性、科学性、时代性等 总体性特征。 1.实践性 习近平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实践”这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运用于自身与率领人民投身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丰富实践,贯穿了其“知”“行”“意”的有机统一,彰显了 求真务实的实践思维。早在 20世纪 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时任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就深刻地认识 到“信息促进生产力”“创造财富”的巨大作用,提出了“科技是关键,信息是灵魂”的新观点,聘请 160多 名全国、河北省知名专家学者,向其“借脑”“借智”(程怀宝,2014),为正定开放、发展市场经济、合理布 局一二三产业出谋划策,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又封闭落后的冀中平原农业县赶上时代大潮,焕发出生机 活力。20世纪 90年代初中期,中国政府作出加入国际互联网重大战略决策,为搭乘经济全球化、信息 现代化的时代快车,加速中国追赶发展创造了条件。时任福建省长的习近平以理论自觉、创新自觉的大 视野,结合归国专家王钦敏的“建议”将发达国家书本上的“数字概念”转化为“八闽大地”落地试验(颜 珂等,2010),于 21世纪之初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数字福建”,开启了“数字强省”的艰辛探索(吴孝武 等,2017)。21世纪初,东部地区浙江省以第四位进入国民生产总值万亿元的第一方阵,跨越人均 3000 美元的“中等收入陷阱”,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对“之江大地”进行长达 个月调研基础上,综 合运用“加减乘除法”释放浙江体制机制与区域发展优势,适时将“数字浙江”纳入“八八战略”整体布局 之中,率先拉开了我国东部地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序 幕,使浙江成为推动建设“数字经济”的示范区(习近平,201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把“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自 2014月至 2021月,亲自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委员会)、依法治国委员会、网络安 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委员会)会议多达 61次,其中涉及“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重大 议题达 32次,亲自签批“加快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等具有网络强国顶层制度设计意义的重大事项 55件,全面建立涵盖领导管理、内容管控、技术治网等内容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 2.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科学性就是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统一,认识和掌握 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特质在于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 以唯物辩证法为根本立场,具有深邃的思想内涵、鲜明的理论风格、务实的实践导向的理论品质,构成了 内容丰富、逻辑严密、立场鲜明、体系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一方面,型构了体系完备的“四梁八柱”。 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根植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当代中国发展实践,型构了网络强国战 略的“四梁八柱”。四梁,即:党管互联网、以人民为中心、网络法治体系、安全与发展双轮驱动;八柱, 即: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决策机制、核心技术突破机制、融合发展机制、网络群众路线机制、依法治网机制、 网络综合治理机制、网信人才建设机制、互联互通共享共治全球互联网治理机制。另一方面,构建了内容丰富的法律制度体系。在习近平的领导和推动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围绕网络 法治保障,坚持以宪法授权性规定为根本,以保护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未成年人网络权 益,规范电子商务活动、网络平台责任等为中心环节,不断加快立法创制工作。由此,我国逐步形成了以 调整网络市场主体交易规范,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行为规范,公权力部门政务规范以及人工智能风险 防控规范为核心内容的法律制度体系(见表 )。 :党的十八大以来互联网法律法规汇总 制定 修订 专门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 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 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密码法》 《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关键信息基 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信息网络传播权 保护条例》《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 配套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反 外国制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十、十一)《中 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防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 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 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 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 3.时代性 “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 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2015)。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 想的形成和发展折射出波谲云诡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刻时代背景;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三次“于 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成功秘诀之谜底,以及引领“中国之治”由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 的实践方向,从而为世界提供了构建互联互通、共享共治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第一 次“于危机开新局”。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机”与“变局”之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 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革命、政权及社会主义的理论与中国国情 相结合,领导亿万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在“一穷二白”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培育“现代 农业、工业、国防、科学技术”建设之“新机”,开中国人民“站起来”之“新局”。()第二次“于危机开新 局”。直面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苏东剧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 150年来最低潮之“危机”与“变 局”,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实行改革开放,抢抓 20世纪 80年代至 21世纪之初经济全球化浪潮迅猛兴起、全球产业结构大调整之“新机”,开创建设小康社会 “三步走”战略、实现由站起来向富起来之“新局”。()第三次“于危机开新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 的党中央直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危局”与“新机”,率领亿万人民群众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 目标而努力,开创了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之“新局”。总之,这一理论体系不仅凸显了中华悠久文 明的“强而不霸”“和而不同”“合作共赢”优秀基因的魅力,而且体现了其时代变迁的思维和世界眼光的 开放思维,彰显了这一理论的时代特色。

四、结 语 如何把握互联网这一最大“变量”,有效提高依法防范化解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技术风险、执政风 险,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一方面,要科学回答当代中国日益步入 世界舞台中央的大背景下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加快“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三个基 本问题;另一方面,必须思考如何不断用互联网发展与治理的最新实践成果丰富发展习近平关于网络强 — 2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徐汉明 等: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理论渊源、核心要义及其总体性特征国的重要思想,用以指导如何牢牢把握依法防范科学技术风险的主动权,进而为打造互联互通、共享共 治的全球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书写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壮丽篇章,实现 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磅礴力量。

1645769357305279.jpg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举报电话:027-88568010

运维监督:13307199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