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文化苑·记忆中的元宵节

今日湖北

2021-06-08 08:53:06

1623113561251809.png

记忆中的元宵节

作者:丁峰

临近元宵,我踏着月色沿河散步,月光穿过树荫,筛下了一地闪烁的碎玉。树枝梢头半轮上弦月在冷清的空中散着银辉,河边嫩芽甫吐的柳枝在月色里格外清新。

河堤树下的一行射灯,把临河的柳丝映得光彩夺目,碧翠欲滴,远处横亘河面的桥被灯光装点得光彩熠熠,让我蓦然想到“东风夜放花千树,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句子。辛弃疾词里所描绘元夕节的盛况,引发我年少时对老城元宵节情景的记忆,一样的灯火灿烂,一样的情暖意浓。

那些年,元宵节之夜比过年热闹。家家户户都有散灯的习俗。我家元宵节的盛宴一般安排在晚餐,这样我姐、姐夫带着外甥回来,一家人欢聚一堂,热热闹闹,饕餮盛宴后每人必须吃一碗汤圆,叫闹元宵,不喜甜食,也得象征性地少吃几个,这风俗也渐成了规矩。女儿不能见妈家灯,散灯之前姐一家离开后,母亲开始散灯,我跟后面当小助手,母亲把准备好的两大包红蜡烛打开,先把供桌香案上大红蜡烛点着,再由堂屋到大门,都一律燃烛。母亲把蜡烛焊稳在地上,我划火柴一一点亮。每个门槛的两边各燃一支。庭院的各个角落都要散到,一直散出家门。幽暗里都散发着红彤彤的光亮。我问母亲:“平时停电家里只点一支蜡烛,为什么元宵节这天这么浪费呢?”“散灯是祖上传下来的规矩,点亮回家的路,好让‘家神’回家。”母亲边说边焊着手里的蜡烛,“也把一年的坏运气带走,同时好运气降临,去除不祥。”

散灯余下的蜡烛都归我了,小红蜡烛是我的最爱。用它做的探照灯,是那些年我和小伙伴在元宵节时最得意的灯笼。家里大人给买的可以折叠的手提纸灯笼,上面画了精美的图案,虽说很美观,但凡谁提了出来玩,都会遭到鄙视,成为大家讥笑嘲讽的对象,我们称这种灯笼“尿窑罐”。影视剧中只有地主渔霸家的管家才用这种灯笼。我们自己做,找来家里不用的残破掉瓷的搪瓷缸子,把缸底敲掉,缸体放倒,红蜡烛焊在缸壁上,缸口用红纸糊住,蜡烛点着,就是照得一片光明的探照灯,反转过来,就是一盏李玉和手里高高举起的闪亮红灯。

年纪稍大一些后,便可以结伴过桥去城北最繁华的大街观灯展,是夜除了老人守家,皆相呼而出,街上人群云集,正所谓“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小县城的元宵盛况不啻大唐的长安吧,谁人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游人着过年新装,小孩子骑在父亲的肩上,三五一群,三两结伴同行。大型灯展中的金龙盘玉柱、八仙过海的走马灯、西游记的师徒四人灯都给人留下永恒的记忆。用葫芦瓢做成的羊抵头灯,那人手一动,挂在十字架上的那对大白羊便顶在一起,发出咔咔的撞击声,铿锵有力。瞧,一架飞机,光亮着,贴着人群头顶上飘移,有人举个带杆飞机灯笼。是谁把辛词的鱼龙灯暗换了新意?

收了思绪,我踏着月光而归,思忖着今年元宵节也该学着母亲的样子散散灯吧。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举报电话:027-88568010

运维监督:13307199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