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文化博览·娃娃闹元宵

今日湖北

2021-03-26 08:44:04

1616719398824827.png

娃娃闹元宵

作者:赵定顺

过了元宵节,才算过完年。小孩子对年的印象是极为深刻的,也正因为如此,闹腾,可劲地闹腾,就是小孩子对大年最后一天的不舍最为直接的表达了吧?

老家的元宵节当天尤为热闹。镇上老电影院的空场上,在白天就开始了各式的表演。锣鼓声中,舞狮队的“小狮子”个个抖甩开或红或黄或绿的行头,在古代武士装扮的引狮人旋转手中绣球的引领下,表演着腾翻、扑跌、跳跃、登高和朝拜等各种舞狮技艺。每每表演到蹿桌子、踩滚球以及走梅花桩这些舞狮中的高难度动作时,总能引起周围观众的阵阵欢呼声,响遏行云般的叫好声也时不时在人群中炸响。

小孩子们最爱看的就是小狮子搔痒、抖毛、舔毛时,一个劲忽闪大眼睛时的调皮模样。他们,你推我搡、挨挨挤挤地笑成了一团,热闹的景象一点也不输于舞台中央的表演。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披红挂绿的热闹劲让小孩子们散场回去后仍感意犹未尽。

我就记得有一年看完舞狮被父亲拽回家后,与几个境遇相同的小伙伴四下一嘀咕后,在村北面的稻谷场上就开始了我们无师自通山寨版的舞狮表演。哪有什么正儿八经舞狮人专用的包狮被呢?好在,什么困难都会因为热爱而被积极化解了。村头一户人家晾在晒绳上的花毛毯像团火焰一样瞬间照亮了我们的眼。眼神一交会,彼此便心领神会。这种智取的活不适合大规模作战,身手敏捷,有眼力见的孩子王才是能堪当重任的最佳人选。

人总是在最得意的时候忘形。往往是我们这群小孩顶着毛毯,在敲盆打桶的鼓乐声中舞得最忘我时,就是东窗事发之际。发现毛毯被乾坤大挪移的人家,一边大步流星地奔向稻谷场,一边高声数落着。警惕性高的小伙伴发现情况不妙,扯开嗓子一吼,麻溜得比小猴子还利索的小伙伴们迅捷扔下毛毯,顿作鸟兽散。偌大的稻谷场上只有一床花毛毯孤伶伶地回味着刚才的锣鼓喧嚣……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参与搞破坏的小伙伴们回家时,早就得知自家孩子辉煌战绩的家长,自然是要有一通埋怨和责骂的。好在当地乡俗,不作兴在元宵节打小孩。骂几句就骂几句吧!元宵节本来就是要闹的嘛!

除了“舞狮”队,被小孩子们山寨的还有高跷队。两根装有踩脚木块的木棍,就是高跷队成员的装备了!村里父亲一辈的人大都会制作这种简易的娱乐器材。这项技能的练就得益于村里的土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鲜少有路况好的村庄。泥巴路,晴天一身灰拍拍也就算了,可一到下雨天,那泥泞不堪的景象造成的狼狈岂是一拍能了之的呢?雨衣雨鞋都是奢侈品。没有雨鞋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在雨天窝在家里不出工啊?人的智慧大都是在实际生活中锤炼出来的。高跷,应运而生。

家里有高跷的小伙伴们,手里握着高跷的木柄,在村里“笃笃笃”地奔来走去。形象那样生动,印象那样深刻,以至于在以后每每看到苏轼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词时,“竹杖芒鞋”总是对应着脑海里浮现的、那儿时的高跷!

现在的小孩子,大抵很少有人知道高跷了。但好在相关部门对年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方面的工作很是重视,春节元宵节期间街头的年俗表演又似往年般热热闹闹地开展了。

我想,这样的热闹也会根植在每个孩子的心中,化为他们之后对年味的美好回忆吧?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举报电话:027-88568010

运维监督:13307199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