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问题,两大手段,一是压缩支出,二是开辟财源。
10月16日,湖北省委副书记、省长李殿勋在武汉市调研国有“三资”管理改革并召开推进会部署安排重点任务。
在洪山人工智能大厦,详细了解洪山区通过资产证券化盘活低效商业地产、打造高能级科创园区的做法及成效,强调要加快推动园区运营模式从“以土地为核心”向“以资本为核心”转变,进一步强化“创投资本和孵化平台”两个关键支撑,努力打造新型“创投孵化园区”。
在青山江滩公园,李殿勋深入调研青山区盘活水利堤防设施和老旧堤岸码头建设“城市公共客厅”和“婚庆产业园区”情况,强调要因地制宜推动国有资源资产化,进一步提升长江、汉江等优质岸线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在有效满足防洪和生态要求的同时,努力实现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湖北文旅·国宾颐养中心,李殿勋了解湖北文旅集团将接收的行政事业单位低效闲置资产改造为高端健康养老中心的情况,强调要进一步改革投融资体制和创新商业模式,探索更多“办得到、能推广、可持续”的国有资产盘活路径。前不久我先去一次。
在小洪山数据产业园,李殿勋了解湖北大数据集团服务全省国有数据资源盘活及公共数据开发利用情况,强调要坚持需求牵引与供给导向相结合,更加有力有效挖掘公共数据资源价值,为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推进会上,李殿勋指出,深化国有“三资”管理改革、加快建设大财政体系,要更加深刻把握“一切国有资源尽可能资产化、一切国有资产尽可能证券化、一切国有资金尽可能杠杆化”三项原则,更加科学运用“能用则用、不用则售、不售则租、能融则融”四种方式,进一步推动全省国有“三资”管理改革取得更大成效。
深化全省国有“三资”管理改革:
一要进一步开展全面清查,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聚焦“土地、矿产、林业、水利、能源、数据”六类国有资源,“实物、债权、股权、特许经营权、未来收益权”五类国有资产,以及“闲置和低效”两类国有资金,深入开展新一轮清查并分类研判、科学入库,为持续深化改革提供坚实基础。
二要完善配套制度,针对前期改革遇到的权属界定、价值核算、操作规范等突出问题,分类制定指导意见,加强理论宣讲、政策培训和案例指导,同时建立跨部门推进机制,及时协调解决难点堵点问题。
三要继续大胆创新,探索更多国有资源资产化、国有资产证券化、国有资金杠杆化的实现路径,努力提高“高效利用和科学处置”综合效能。在努力盘活“土地、矿产、闲置房屋、管网设施、风光资源、数据资源”等资源资产的同时,特别要立足湖北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更加重视高效盘活“水资源、水工程、水生态”并大力发展“绿色水经济”,更加重视高效盘活“林地、林木、林生态”并大力发展“现代林经济”,努力塑造更多体现湖北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四要加强改革统筹,在深化国有“三资”管理改革的同时,统筹推进财政零基预算改革和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通过零基预算改革,更好管控支出总量、优化支出结构、创新支出方式,让财政资金发挥更大使用效益;通过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基础设施、产业园区、创新创业、民生保障等政府投资项目的投资体制、运营机制和商业模式,努力实现投入产出的总体平衡和良性循环。
这都是财政学最新的提法。
国有“三资”管理改革是当前我国财政和国有资产管理领域的一项关键变革,其核心目标是将沉淀的、低效的国有资源、资产和资金激活,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
其核心逻辑是推动“分散变集中、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的良性循环,旨在通过系统性的管理改革,为大财政体系建设提供坚实支撑,并更好地统筹化债与发展、化债与“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等关系。最早是2011年贵州一景区的农村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
这些思路都是源自“大财政体系”的提出。
宁德市“大财政体系”的发展,是一个从“弱鸟先飞”到“滴水穿石”,最终实现从东南沿海“黄金断裂带”到全省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精彩蝶变的过程。其核心是以财辅政、以政统财,将财政资源作为治理和发展的关键杠杆,通过系统性的财源培植、精准的资源配置和可持续的财政管理,支撑起了四大主导产业集群的崛起与民生社会的全面进步。
宁德“大财政体系”的构建,深受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1988-1990年)形成的财政经济辩证观影响。提出“先予后取,培植财源”的大财政理念,强调财政不仅是“钱袋子”,更是调节经济的大杠杆。强调要处理好全局和局部、紧缩与发展、多办事与量力而行等重大财政经济关系。“弱鸟先飞”的进取意识和“滴水穿石”的韧性精神,为宁德财政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这些思想共同构筑了宁德“大财政体系”的理论根基和行动初心。
过去的宁德缺乏骨干财源,收支矛盾突出。宁德财政秉持“欲取姑予,放水养鱼”的理念,全力培植财源。精准聚焦“金娃娃”项目:财政资源重点支持了锂电新能源、不锈钢新材料、铜材料、新能源汽车等四大主导产业发展。通过落实专项扶持政策(如“锂电7条”、“新能源汽车6条”)、争取专项债券资金、推广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等方式,保障了重点项目建设和产能扩张。
针对山区与沿海发展不平衡的市情,对贫困山区县实行地方税收全留的“不取”政策,并对特色产业实施“多予”政策。建立“山海协作”机制,集中沿海县部分新增收入帮扶山区县,实现了“大手拉小手”的共同发展。
随着宁德时代、上汽、青拓等“金娃娃”项目成长为核心税源,宁德财政实力显著增强,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从2012年的不足100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470.67亿元,实现了从“吃饭财政”到产业兴财的跨越。
在财政资源配置上,宁德坚持“大钱大方,小钱小气”的原则。严控行政运行成本,压减非刚性、非重点项目支出,确保每一分钱花在刀刃上。将七成以上的财政支出用于民生领域,重点支持教育、医疗、社保等。例如,支持建设了一批教育补短板项目,推广“互助孝老食堂”解决农村老人用餐问题。在全国首创“海域清理PPP模式”,筹集资金支持海上养殖设施升级,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全市一盘棋的治理智慧宁德“大财政体系”注重全局统筹和协同发展。推动主导产业在全市域梯次布局,鼓励市属国企参与市县项目,促进产业链协同和各县区共同发展。通过领导班子挂钩指导、完善财政运行“一张表”监测机制,对各县区的“三保”执行、库款保障等关键指标动态监测预警,并加大库款统筹调节力度,确保基层财政平稳运行。投入专项资金,并创新组建“闽东时代乡村振兴基金”,支持特色产业发展和金牌旅游村建设,变“输血”为“造血”。
向管理要效益宁德财政将绩效管理贯穿始终,不断提升财政治理能力。构建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将绩效结果与预算安排、政策调整挂钩,削减低效无效支出。健全财审联动监督体系,深化政府采购管理,并主动接受人大和社会监督,确保资金安全规范使用。在依法适度举债保障重点建设的同时,严格控制债务风险,确保政府债务风险安全可控。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举报电话:027-88568010
运维监督:13307199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