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青看财经3131:黄金周的故事

今日湖北

2025-10-12 08:06:55

数字终于出来。

央视新闻客户端报道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各地推出丰富多彩的文化和旅游产品、服务、活动,全国文化和旅游市场总体平稳有序。国庆中秋假日8天,全国国内出游8.88亿人次,国内出游总花费8090.06亿元。较2024年国庆节假日7天增加1081.89亿元。

我算了一下。2015-2025年国庆节黄金周日均消费数字,今年无疑是最高的。

图片

图片

我更关心的是五一假期的数据。明显比国庆节黄金周低得多。

图片

五一黄金周是最早的黄金周。是中国假日制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其设立和调整主要是应对亚洲金融危机

图片

关于围绕五一黄金周的存废,支持和反对的声音各有其理据:

图片

这些争论直接推动了假日制度的优化:

增加传统节日2008年的改革将清明、端午、中秋增设为法定节假日,体现了对传统文化价值的重视。

强调带薪休假:同期出台的《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旨在提供更灵活的休假选择,是解决集中出游问题的根本方向之一,尽管其全面落实仍面临挑战。

拼假模式成为常态:近年来,五一假期通过调休形成5天小长假,成为一种折中的新常态,试图在保留长假刺激消费功能的同时,减少对社会运行的整体冲击。

关于避暑黄金周争论。

公开报道显示,截止2018中国法定假日和周末休息日总计为115天,占比超31%。这相当于,中国人每年有近1/3的时间在休假。

但为何很多人仍感觉假期不够用?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创产业研究中心旅游研究所所长刘思敏认为,目前国内的休假总量并不算少,居于世界中等水平之上;人们之所以感觉假荒,是因为现行的休假结构不合理。

刘思敏解释称,随着国内经济水平增长,人们精神需求提升,旅游成了很多人的选择。但风景在远方,除了国庆、春节两个长假外,其他诸如清明、端午等三天假期,并不足以支撑远游以及长途探亲等较为耗时的安排。

刘思敏认为,带薪休假制度并非促进旅游消费需求释放的原因,而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他以美国为例解释说,美国的带薪休假并没有写入法律,但落实情况和休假时长均高于中国,这是因为,我国目前的劳动力市场依然供过于求,人们担心丢了饭碗,只得无奈放弃休假。

诚如《休闲绿皮书:20172018年中国休闲发展报告》所说:休闲是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发展要务的当下中国,休闲发展面临重要机遇,也存在各种不足。

谈及休假的重要性,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盘和林说,适度的休假和人们的幸福指数直接相关,甚至反过来激发人们工作效率,提高生产力。而休假更意味着人们有时间消费,某种意义上更能促进经济良性发展。

那么,如何才能完善休假结构呢?盘和林建议采用分时休假的办法,即由民众在固定的休假天数中,自己选择休假时间,以实现错峰出行

刘思敏则认为,应恢复原来的五一黄金周,并在8月增设避暑黄金周。他解释说,无论是带薪休假还是增添小假,都无法真正意义上缓解出行压力。

刘思敏表示,人们集中在十月或寒暑期出游,这是消费习惯所决定。且人们回家探亲、办婚礼、甚至领略四季风光都成了刚需,但如今需求却成了堰塞湖,无法彻底得到满足。所以才有了今天国庆、春节人满为患的尴尬。

故而,刘思敏建议在每个季度都设置黄金周,以此满足大家不同的休假需求。他补充说,其实增设两大黄金周,只需新增5个休假日,其中2天放在原有3天休假基础的五一期间,另3天放在8月、连休周末,这样就能让每个季度都有黄金周。

这一建议在当时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共鸣,很多网友认为这是最靠谱的专家建议。也存在一些不同的声音:

支持者的观点:该方案能以较小的成本(仅增加5天假期)显著改善全民的休假质量,有效分流集中出行压力,并充分激发旅游消费潜力。

反对与现实的制约:增加假期可能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对经济生产活动产生影响。更根本的解决方案在于切实落实带薪休假,让休假时间个性化、分散化,但这确实需要一个过程。

就目前而言,刘思敏教授的这一建议尚未被政策制定者完全采纳。不过,近年来五一假期通过调休已实际延长至5天,形成一个小长假,这可以看作是朝着均衡分布假期需求方向的一种探索和调整。但是,其消费拉动力显然弱于国庆黄金周。

2018年我看到这一观点后,立刻把它纳入我扩大内需的八大建议之一:季季都有黄金周——到高山、到海边。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举报电话:027-88568010

运维监督:13307199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