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青看财经3121:创新联合体到武汉

今日湖北

2025-10-02 22:08:40

位于东西湖区国家网安基地的中科曙光湖北创新综合体正式建成并启动试运营。

这座占地20亩、建筑面积超2.5万平方米的科技方舟,为武汉网络安全产业再添一枚硬核砝码

作为核心信息基础设施领军企业,中科曙光早已织就芯片硬件云服务的完整产业链;而曙光网络则是其在网安领域的战略支点、技术引擎与生态枢纽。从落户武汉到如今建成创新综合体,八年深耕里,曙光网络研发实力突出:每年将超30%的营收进研发,去年营收近3亿元时,研发投入更是一举突破8000万元;公司研发人员占比超60%,累计申请发明专利100项、实用新型及外观设计专利30余项,获软件著作权20项。2024年,企业更荣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称号,用技术实力擦亮了武汉智造的名片。

创新综合体不仅是办公空间,更聚焦网络安全产学研用,着力打造两中心两高地。核心技术研发中心将攻关自主可控国产部件,筑牢硬件安全根基;国产生态创新中心将汇聚系统集成商、软件开发商等伙伴,提供适配测试、应用示范到人才培养的全链条服务,缩短国产化替代周期;基于国产芯片的智能化产品智能制造高地,将规模化生产网安设备、工业装备等,破解卡脖子难题,助力国货国用、鄂产鄂销;人才实训高地则构建高水平信创培训体系,培养CPU安全、操作系统安全等领域实战人才。据悉,中科曙光旗下部分研发、销售中心计划搬迁至此,加速导入产业资源与前沿技术

中科曙光是谁?

成立于200637日,并于2014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其技术传承可追溯至1993年诞生的“曙光一号”高性能计算机,打破了当时国外的技术垄断。面向未来,中科曙光将持续专注于算力基础设施领域,致力于通过计算、网络、存储和应用的协同创新,助力“数字中国”建设。

中科曙光(曙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核心信息基础设施领域的领军企业。

中科曙光的技术根基深厚,其发展源于国家“863”计划的重大科研成果。公司在高性能计算领域成就显著,曾研发的星云高性能计算机曾位列全球超级计算机TOP500第二名。截至2025年,公司拥有超过1200条专利信息,体现了持续的创新能力。此外,公司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并牵头组建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中心。

中科曙光的主营业务覆盖了信息基础设施的多个关键领域:

高端计算与服务器:提供包括通用服务器、高性能计算机在内的产品,应用于科研、气象、石油勘探等多个领域。

存储系统:产品线涵盖分布式统一存储、多控统一存储等。2024年推出的集中式全闪存储FlashNexus,性能达到亿级IOPS

数据中心与云计算:在全国50多个城市部署了云计算中心或智算中心,提供云服务。公司也提供液冷数据中心解决方案,践行绿色计算理念。

解决方案与服务:为智慧城市、工业数字化等场景提供全栈解决方案,例如发布了工业数字化全栈平台“SugonRI2.0”

中科曙光总部位于天津,在全国设有分支机构和多个研发中心及智能制造基地。在国际市场上,公司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在欧洲、东南亚、非洲等地建立了销售体系,并在斯洛文尼亚等地建设了数据中心。

根据2024年财报,公司营业收入为131.48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9.11亿元,同比增长4.10%。公司计划向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2.70元(含税)。

讲课经常讲到创新联合体。

创新联合体是我国为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深化产学研融合而推出的一项重要组织模式。

2018年:概念首次提出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明确要求"支持龙头企业整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力量,建立创新联合体"该部署旨在通过产学研协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标志着创新联合体正式进入国家战略视野

2020-2021年:纳入国家规划《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将"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写入纲领性文件,形成全国性政策框架

重点完善了配套机制:

改革科研绩效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分类标准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与产权激励

完善科技金融政策与创新投入机制

2021年,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进一步强调,要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为其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1年版《科技进步法》第三章应用研究与成果转化第三十一条:国家鼓励企业、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和其他组织建立优势互补、分工明确、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按照市场机制联合组建研究开发平台、技术创新联盟、创新联合体等,协同推进研究开发与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其中提到的创新联合体是首次写入《科技进步法》,值得关注。

在顶层设计的指引下,全国各地如浙江、江苏、广西、宁夏、甘肃等地纷纷出台政策文件,推动创新联合体的组建与实践。

目前,创新联合体已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可观规模,成为区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

苏州市:自2022年率先推进以来,已立项培育市级创新联合体235家,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均有布局。

呼和浩特市:截至2025年初,全市创新联合体总数达到88家,其中自治区级36家,市级52家。

扬州市:2025年新增25家,目前累计拥有47家创新联合体,联合了310家创新主体。

三个典型案例

苏州市介入医疗技术创新联合体由沛嘉医疗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牵头,联合知名高校、医院及产业平台,聚焦高端医疗器械的国产替代。其特点是构建生态闭环,不仅攻关瓣膜手术机器人影像导航系统等关键技术,还通过投资孵化链接产业资源。成立一年多,已投入超4500万元,申请专利24项,并成功孵化了多家创新企业。

株洲市风电产业创新联合体以中车时代新材为链主,联合湖南大学等机构,瞄准风电运维的痛点。企业为高校研发团队提供真实的测试环境和产品,共同开发出能用无人机对高空风电叶片进行精准探伤的机器人,极大提升了检修效率和安全性。

昆山市超细晶硬质合金创新联合体由国家级小巨人企业长鹰硬质材料科技牵头,联合东北大学等三所高校及产业链企业,主攻半导体、航空航天等领域急需的超细晶碳化钨基硬质合金材料。成功实现了关键材料的进口替代,其开发的超细晶棒材性能优异,打破了国外长期垄断的局面。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举报电话:027-88568010

运维监督:13307199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