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还有靠官吃官。
靠山吃山的案例:秭归飞手。
作为在低空经济应用领域最早发力的山区农业县之一,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对飞防、吊运等农业领域作业分别提供每亩8元、25元的专项补贴,脐橙、茶叶等产区建设起降平台9处、充电桩12处,并计划在全县乡镇新建无人机服务区超千个,部署移动储能充电车200余台。
政策鼓励带动产业爆发,众多秭归年轻人争当“飞手”。截至目前,全县已发展农用无人机组织221家,持证飞手超2000人,拥有农用无人机760余架。
除了活跃在峡江两岸运脐橙外,“秭归飞手”足迹已遍布全国。
“一开始大家只会吊橙子,现在技术越来越熟,市场也越来越大。”小宋的团队一年有大半时间在外地奔忙,且邀约不断。复杂地形下的“云端”操控与地空协同配合,在偏僻山区长时间续航作业,这些困扰无人机作业的难题,在秭归都有很成熟的解决方案。
案例:飞越崎岖的山地,在茂密的竹林中找到定位,抛下绳钩绑定货物,一台无人机腾空而起,数十秒后,重达170斤、六米长的一捆毛竹就被带出山外。
持证“机长”宋佑年一天工作6小时,可以运输10多吨毛竹出山。
无人机有多么广泛的应用场景?戈壁上运输塔材、大山里吊运木材,项目上引线搭桥,但在小宋眼里,这些都只是最普通的用途。“目前,我们正在拓展无人机的水上救援、山林消防和高楼保洁等应用领域。”
和小宋一样,一批手持遥控器、眼观四方屏的年轻人正走出大山,活跃于浙江、广东、四川、重庆、湖南、广西等10余个省市,和手中的飞机一同跃出“农”门,塑造起全新的劳务品牌——秭归飞手。
8月30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华中农业大学及秭归县人社局等单位齐聚秭归,召开“秭归飞手”劳务品牌创建推进会,提出将设计统一标志、标语与色彩体系,加快建成飞手资源库,深度挖掘更多应用场景,并筹备全国劳务品牌发展大会,推动这一新兴劳务品牌向国家级品牌迈进。
秭归地区最早使用无人机吊运柑橘的探索和成功测试,发生在2021年的柑橘采收季。
到2024年,秭归县的无人机吊运比例已约占脐橙总运输量的30%。全县拥有超过2000名持证飞手以及大量的农用无人机。
无人机吊运极大地提升了效率,每天每架无人机可吊运约2万斤柑橘,并且平均每斤能节约运输成本0.15元。
秭归县政府也积极支持这一新技术,对新购置的农用无人机按照省级补贴标准提供了30%-50%的叠加补贴。
这一新技术吸引了大量年轻人返乡从事无人机飞手职业,其中包括从深圳回乡的望家新等,为当地农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除了“秭归飞手”,国内还有其他一些以无人机操作、应用为核心的劳务品牌,它们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影响力:
黑龙江“小蜻蜓无人机飞手”:这个品牌由政府、公司和培训机构共同打造。至2023年底,其培训的无人机飞手已超过1.2万人,帮助了1340名脱贫劳动力就业,品牌年营收达到2亿元,植保作业面积覆盖30万亩。品牌还注重技术研发和创新,拥有自主研发的复合翼无人机等专利技术。
吉林“长春无人机操控师”:截至2024年初,该劳务品牌已培训了5000余人,从业人员年人均收入超过7万元,累计实现劳务收入超30亿元。超过上百家企业与该品牌签署了人才招聘协议,涉及无人机操控、装调检修等多个岗位。
无人机技术在各个领域都催生了许多创新的创业实践:
湖北秭归的郑堃(团队化运营):这位00后青年组建了一支专业的无人机采果团队,配备了4台大疆植保无人机,专门为秭归的脐橙产区提供吊运服务。他们的业务量可观,月收入能达到七八万元。
湖南怀化的木木(山区物资吊运):一位从游戏博主转行的95后,投入约10万元购置设备,在湖南怀化的山区开展无人机吊运竹子和木材的业务。虽然创业时间不长,但他表示已经“走出新手村”,其设备每周的订单收入大约在五六千元,并已回本30%。
苏州的鞠京梁(高楼清洁领域):作为较早“吃螃蟹”的人,他在5年前就开始探索用无人机进行高楼外墙清洗。尽管初期投资只有10万元,但他不断攻克技术难题(如无人机近楼飞行、飞行稳定性、非接触清洁效果等),至今总投入已超过600万元。其公司生产的清洗无人机年产能可达300-400台,业务覆盖清洗、喷涂、喷绘等多个领域,客户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
芜湖的韩立与合肥的朱羿(业务转型与拓展):
韩立从2019年创办无人机驾校起步,后来业务拓展至培训机构孵化,并将增长点放在了青少年科普和无人机清洗板块。
朱羿的无人机驾校在近一年培训了三百多名学员。面对培训市场的竞争,他近两个月也开始向无人机清洗领域探索,其清洗服务报价约为每平方米1.5元到2元,大约是人工价格的一半。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举报电话:027-88568010
运维监督:13307199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