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青看财经3102:提高基层官员带富能力

今日湖北

2025-09-13 09:00:31

有了人工智能,基层官员的治理能力提高,但是,带富能力还不够。

人工智能在基层治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升决策科学性与前瞻性:传统决策依赖有限信息和经验,人工智能则能通过分析海量的城市运行、社会民生、公共安全、网络舆情等数据,构建数字矿藏,进行深度挖掘和关联分析。例如,预测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概率和发展趋势,为政府部门提前制定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2优化公共服务体验: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公共服务程序复杂、材料繁琐、耗时较长的局面。

提升便捷度: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光学字符识别(OCR)、流程自动化机器人(RPA)等技术,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智能审批,甚至秒批秒办

实现个性化:通过对用户画像的精准分析,人工智能能为不同人群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

拓展可及性:人工智能技术有助于打破地理、身体和信息素养壁垒。智能政务一体机和APP将服务延伸至社区、乡村,提供24小时不打烊服务。

3强化社会安全保障与风险防控:人工智能的感知、预测和协同能力为公共安全提供了坚实支撑。

精准预警:通过对海量信息的实时监测和智能分析,人工智能能实现对金融欺诈、群体性事件等社会风险的早期发现和态势研判,推动风险管理从被动应对主动预防转变。

智能防控:人脸识别、行为分析、预测性警务等技术深刻变革安防模式。智能感知终端和分析平台能实时监测人流车流,自动识别可疑行为,提升预警预防和精准打击能力。

高效响应: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中,人工智能可用于监测预警、指挥调度、救援救助和灾后恢复全流程。

4推动基层治理模式创新:人工智能赋能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

智慧社区建设:利用物联网、AI摄像头、智能传感器等设备,实时感知社区人、事、物状态,实现对社区安全、环境卫生、设施运维的智能管理(如智能垃圾分类、智慧停车)。

网格化管理升级:推动基层网格化管理向智能化、精细化方向升级。网格员配备智能终端上报信息,后台系统智能分类、分析和派单,实现问题及时响应和处置闭环。有的地方通过“AI+网格系统畅通民意渠道,语义分析自动分类群众诉求。

促进多元参与:人工智能技术为构建政府、社会、居民多元主体参与的基层治理格局提供了新可能。开发智能化公众参与平台,居民可便捷反映诉求、参与决策、监督执行。AI系统可对海量居民意见进行智能分析,提取共性问题和重点关切,为决策提供民意基础。

基层致富有两个案例。

浙江的共富工坊是其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要创新举措,而天津的创富工坊则是借鉴经验并结合本地实际的灵活探索。

1浙江共富工坊:党建引领的深度实践

浙江的共富工坊主要由村(社区)、企业等党组织结对共建,利用农村党群服务阵地、闲置房屋土地等创办工坊,核心目的是引导企业将适合的生产加工环节布局到农村,有效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低收入农户在家门口就业。

这一模式自20229月浙江省印发《关于强化党建引领推进共富工坊建设的指导意见》以来,已在全省范围内系统推广,计划三年打造1万家各种类型的共富工坊,实现山区26县乡镇全覆盖、乡村振兴重点帮促村全覆盖。

浙江建立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体系,强化县乡党委统筹协调功能,将共富工坊纳入党建联建机制,精准衔接资源与需求。目前全省已建立4700多个工坊党小组,并选派了5600名机关、乡镇和企业党员干部担任工坊管家,加强对工坊的政治引领、运维管理和安全监督。浙江的共富工坊根据生产方式和产业特点,发展出了多种类型,如来料加工式、定向招工式、电商直播式、农旅融合式、品牌带动式、产业赋能式等,以适应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发展需求。截至202411月,浙江省已建成共富工坊超过1.1万家,累计吸纳农民就业49.8万人,其中低收入农户4.9万人,带动人均月增收2600元。例如,台州市黄岩区岭根村与浙江希乐工贸公司党支部结对,将企业杯盖生产线搬进村闲置办公楼,打造小橘灯·共富工坊,带动周边300余名村民人均月增收近3000元,村集体每年可分红12万元。

浙江在推进共富工坊建设中,注重数字化赋能和政策支持。例如打造共富工坊数字化应用,开发资源统筹、就业服务、红色管家等场景,动态监控从业人员收入变化和企业报酬发放等情况。同时推动人才、政策、资金等下沉基层,对场地租赁、设备购置等进行适当奖补,引导律师、会计师、税务师等专业人士深入一线为工坊提供指导,金融保险机构也推出专项优惠贷款、商业保险等服务,累计为工坊发放优惠贷款16.8亿元。浙江还建立了县级中心+乡镇站点+村社服务点三级服务平台,全省已建成服务平台(站点)675个,累计提供服务3.2万次,为共富工坊提供项目引进、就业培训、安全生产和社会保障等全链条支撑服务。

2天津创富工坊:市场化运营的灵活探索

天津的创富工坊尤其是西青区的实践,虽然借鉴了浙江的经验,但也结合了本地实际,展现出不同的特色。它同样以党建为引领,但更加强调市场化运营和多元模式融合,以来料加工、农旅融合、电商直播等模式培育各具特色的工坊。这一模式最早在2024年于西青区辛口镇第六埠村萌芽,该村建成全市第一家创富工坊,遵循小办公、大服务理念,对便民服务大厅进行升级改造,腾出空间用于农产品展销、直播带货,使其成为集便民服务、产品展示、电商直播于一体的多元平台。

天津创富工坊探索出了企业发包、村民接单的柔性生产模式,以及乡村合伙人等机制。例如,西青区精武镇小南河村的工坊让村民从事汽车线束加工,月增收可达3000多元。西青区已培育了15家各具特色的创富工坊,累计接单超千笔,吸引企业10余家,总体增收99万余元,帮助30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第六埠村通过揭榜挂帅行动引进乡村合伙人,如星缘农场在第六埠村划出土地作为亲子体验区,吸引游客,为村民开拓增收新路。

天津的创富工坊特别注重品牌的打造和产业链的延伸。例如,王稳庄镇东兰坨村以手工编织见长,90后村党委书记直播带货,将村民的手工编织产品销往全国。一些工坊还联合亮相天津礼品展博会,成功获取订单并策划农旅线路,推动一坊引领、多村联动、共富共赢的示范片区建设。天津创富工坊的背后有一套顺畅的协同机制:区委组织部牵头启动来西青·创青’”行动,邀请高校青年走进田间;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提供政策支持和技能培训;区商务局和妇联帮助产品找销路;区总工会则为务工村民织密权益保障网,形成了多方合力滋养共富新芽的良好局面。

3浙津两地实践的比较

相同之处:两种模式都以促进农民家门口就业为核心目标,特别是关注低收入农户和困难群体的增收问题。在组织引领上,都强调党建的核心引领作用,浙江通过党组织结对共建强力推进,天津则以党建为引领融合市场化运营。两者的运作模式都多元化,包括来料加工、农旅融合、电商直播等业态,并且都注重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如闲置房屋、土地和党群服务中心空间。政策支持方面,两地都形成了多部门协同机制,浙江由组织部门牵头,人社、金融等部门支持;天津则由区委组织部牵头,人社、商务、妇联、总工会等部门配合,提供政策、培训、销路等支持。

差异之处:浙江的共富工坊作为全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重大举措,进行系统性推广,规模更大(已超万家),目标明确(三年计划),且建立了数字化应用平台进行全省层面的资源智能匹配和动态管理。天津的创富工坊则更多呈现区域创新特点(如西青区),目前规模相对较小,处于探索深化阶段。

在工坊类型侧重上,浙江的形式更规范,总结出六大主要类型,强调一村一品一村一企的深度产业融合;天津的类型则更灵活,强调乡村合伙人等机制创新,以及柔性车间快速响应市场。在利益联结机制上,浙江强调村集体参股、企业分成合作、农户分红等多种方式;天津目前更多体现企业发包、村民接单的订单式合作。

4全国其他地区的共富案例

四川眉山柑橘产业联动:团结村通过推广柑橘新品种,将一季果变成了多季果,使得柑橘产值增长到了1.7亿元。眉山拥有106万亩柑橘标准化生产基地,这一产业带动了106万村民在自家土地上就业,实现了在家门口增收致富。这种模式通过科技创新和规模化经营,将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为高效农业,充分体现了产业兴旺在推动共同富裕中的关键作用。

青海湟源非遗手艺赋能:抓住几近失传的湟源皮绣等非遗技艺,通过系统培训,让老艺人带新人。这种方式不仅保护和传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带动了近2000人增收致富,为当地居民,特别是妇女和留守人员提供了灵活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这种模式充分挖掘了地方文化资源,将传统文化传承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展现了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巨大潜力。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举报电话:027-88568010

运维监督:13307199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