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新闻发布会 | 关于“三圈三带壮腰”的建议

今日湖北

2025-08-22 19:51:24

昨日,湖北召开决胜收官“十四五”谋篇布局“十五五”系列首场新闻发布会,主题为“区域联动”。湖北发出区域联动“最强音”




湖北不断优化区域发展布局,坚持“强核、壮圈、兴城”,推动汉襄宜“金三角”协同发展。




强核,就是做大做强武汉中心城市。武汉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稳居中部省会城市第1位,中部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对外交往中心、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地位持续巩固。




壮圈,就是大力推动都市圈能级跃升。花湖机场建成投用,与天河机场形成航空客货运“双枢纽”,光谷科创大走廊加快推进,带动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跨入万亿级,武汉都市圈经济总量突破3.6万亿元,占全省比重超过60%。襄阳都市圈、宜荆荆都市圈不断壮大,“汉襄十随”汽车产业集群、宜荆荆磷化工产业集群加快成长,襄阳、宜昌经济总量双双突破6千亿元,居中部非省会城市前两位,带动襄十随神、宜荆荆恩城市群发展成势见效。




兴城,就是全力支持各市州竞相发展。荆州、孝感、黄冈经济总量突破3千亿元,十堰、荆门、黄石加速冲刺3千亿,咸宁、恩施、随州、鄂州加速向2千亿迈进。郑渝高铁湖北段、荆荆高铁、保神高速等建成通车,实现“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随着今年底沿江高铁汉宜段、襄荆高铁全线贯通,武汉、襄阳、宜昌1小时高铁圈即将形成,汉襄宜“金三角”良性互动、错位发展、相互支撑的集成效益将进一步彰显。




这些提法有一定的新意,但是可以更加具体一下。




根据我对湖北经济30多年的研究,我的建议是“三圈三带壮腰”。




三圈,就是武汉都市圈,1+8,宜昌都市圈,1+3,宜昌、荆州、恩施、神农架,襄阳都市圈,1+3,襄阳、荆门、十堰、随州。




三带,就是长江经济带、汉江经济带、清江经济带(绿色避暑康养经济带)。




壮腰,就是尽快做大湖北“老四”——荆州。可以依托武汉、襄阳、宜昌,做大荆州。




华顿经济研究院在8月6日发布了2025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这是连续第十一年发布的百强城市排行榜。榜单以GDP总量排名前115位的地级及以上城市作为入围城市,按照硬经济指标(GDP、储蓄和财政)和软经济指标(环境、科教、文化和卫生)综合得分进行排序,取前100位作为年度百强城市。




江苏省和山东省表现最突出,各有13个城市上榜。江苏省所有地级市全部上榜,山东上榜率达到81.25%。




广东省和浙江省各有8个城市上榜。


福建省有7个城市上榜。


河北省有6个城市上榜。


湖南省有5个城市上榜:长沙、岳阳、衡阳、株洲、常德。


河南省有5个城市上榜。


江西省有4个城市上榜:南昌、赣州、九江、上饶。


安徽省有4个城市上榜:合肥、芜湖、滁州、阜阳。


四川省有3个城市上榜:成都、绵阳、宜宾。


湖北省有3个城市上榜:武汉、宜昌、襄阳。


广西壮族自治区有3个城市上榜:南宁、桂林、柳州。


陕西省有2个城市上榜:西安、咸阳。


东北地区整体表现较弱,仅有4个城市上榜: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




郴州(湖南省)位列第100位,成为新晋百强城市,而荆州未出现在榜单中。非常遗憾。2024年荆州GDP为3505.99亿元,进入前115位是肯定的。但是,没有进入百强。




荆州产业结构依赖工业,荆州经济增长主要依赖第二产业(如华鲁恒升、柳工基地等项目),但服务业和科技创新仍需加强。但是,软经济指标短板明显,百强榜单综合考量硬经济(GDP、财政)和软经济(环境、科教、文化等)。荆州虽在科技创新领域进步(如2024年入选全国科技创新竞争力百强第97位),但整体软实力可能仍需提升。




十多年前,湖北省委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




“壮腰工程”是湖北省自2011年起针对荆州实施的省级战略,旨在破解其交通瓶颈、振兴产业、提升城市能级,重塑荆州作为长江经济带“龙腰”的地位。经过十余年推进,该工程已从交通破局延伸至产业、城建、文旅等多维振兴,成效显著。


荆州拥有湖北近半长江岸线(483公里),但长期受制于交通闭塞、产业薄弱,被形容为“湖北经济塌陷区”。2011年省委提出“武汉是龙头、宜昌是龙尾、荆州是龙腰”,振兴荆州关乎全省发展平衡。




2011年11月,省委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将“壮腰工程”纳入省级战略,聚焦“交通壮腰、产业壮腰、兴城壮腰、强县壮腰、文化壮腰”五大路径。


2014年4月20日,我在荆州市委礼堂作了题为"'十二五'规划与荆州发展"的主题报告(荆州市发改委邀请),其中提到:




1、借助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如三国文化、楚文化);




2、重点发展县域经济与乡镇经济,培育强县强镇,提升市域经济整体实力。




此时尚未直接提及“百强城市”,但已奠定荆州作为“湖北第四增长极”的发展定位基础(当年李书记的“壮腰工程”)。




2022年,叶青在分析2021 年GDP百强榜时指出,荆州以2715亿元 GDP 排名全国第 113 位,距离百强门槛(第 100 名商丘 3083 亿元)仅差约 368 亿元。我公开呼吁省委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让荆州尽早进入百强市,并提出具体路径:




推动全国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落地,吸引造纸、煤化工等龙头项目(如玖龙纸业、华鲁恒升);


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造纸、新能源材料),强化产业链。




2023年我公开表示要加强荆州的发展能力建设,派出能力强的干部到荆州。根据2022 年数据,荆州 GDP 达3008.61 亿元,与百强门槛(上饶 3309.7 亿元)差距缩小至301 亿元。我发布视频强调“荆州距离百强仅差一口气”,并指出百亿级项目投产时效是冲刺关键(如华鲁恒升、仙鹤纸业)。这体现了他持续关注荆州冲击百强的进程。




我在2024年进一步细化了支持荆州发展的建议,包括发挥“水、粮、文、运”四大优势,建设物流枢纽(如荆州港亿吨级升级、“四港联动”);联合武汉高校设立产业创新中心,破解技术转化瓶颈;引入新能源整车或电池巨头,形成“链主效应”。




2025 年,我持续呼吁将荆州纳入省级战略重点,对标襄阳、宜昌发展模式,并强调:若2026 年前培育出新的千亿级产业(除化工、汽车外),有望在2029 年实现 GDP 5000 亿元目标,为百强奠定基础。




我建议还是要加强壮腰工程。除了荆州自身努力之外,还要武汉、襄阳、宜昌的帮扶。




目前有一些动作。




2012年,武汉经开区与洪湖市签约合作共建新滩新区(全称“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洪湖新滩经济合作区”),2014年实行“经济托管”(托管期50年),按照“统一规划、建设、招商、利益共享”原则运作。




2016年省编办批复设立副县级管委会,统筹69平方公里区域发展,成为全省首个跨行政区合作园区。




目标是打造武汉产业转移承接地、以城带乡示范区,争当荆州融入武汉都市圈的“桥头堡”。




目前有三大主导产业成型:




新材料新能源:以长利玻璃为龙头,建成光伏玻璃全产业链,覆盖原片生产到深加工,技术国际领先。




汽车零部件:引进韩国三立车灯、新锐惠恒等24家企业,形成新能源汽车配套链。三立车灯年产值从千万增至5亿元(2024年),2025年目标6亿。




医药化工:以一泰科技、兴华制药为核心,打造绿色农药中间体及医药化工基地,通过省级化工园区验收。




2024年签约项目157个,总投资近500亿元;49家规上企业产值78亿元,税收1.58亿元。




2023年11月,宜都、松滋两地政府签订《合作共建松宜协同发展示范园协议书》,开启了“飞地经济”建设新模式,携手打造区域协同发展先行区。




位于松滋市临港工业园内,与宜都化工园接壤,规划面积3.67平方公里(先启动1000亩试点)。明确由宜都负责园区基建与运营,松滋提供土地并完成征迁,形成“飞地共建、税收共享”模式。目前签约项目18个,计划总投资150亿元,聚焦新能源材料、精细磷氟硅化工、医药化工等产业。




当然,除了煤化工、造纸行业的快速发展,如果荆汉运河能够得到中央的批准,也会是加快荆州发展的动力。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举报电话:027-88568010

运维监督:13307199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