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28日至29日北京暴雨最严重的两天里,卫星通信功能使用量激增10倍以上。这一数字背后,是众多的使用者在危难时刻发出的求救信号。
真实案例不断证明着这项技术的价值:2024年,新疆一支勘探队伍在无人区迷路,正是依靠华为手机的北斗卫星通信功能联系救援队成功脱险。同年,一位问界M9车主在无人区爆胎失联,用车载天通卫星电话呼叫救援。
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日前就《河北省加快推动北斗规模应用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明确,到2027年,京津冀北斗产业生态初步形成,实现基础设施互通、标准体系互认、应用场景共享,形成3—5个跨区域示范项目,打造全国区域北斗协同应用标杆。
《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北斗在交通运输、农业生产、工业制造、自然资源、智慧城市等重点行业领域渗透率大幅提升,构建北斗时空数据“采集-处理-应用”全链条能力。形成10个以上标志性应用场景,突破10项以上北斗融合应用关键技术,建设5个以上高水平研发平台和测试验证环境,初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北斗应用标准规范体系。京津冀北斗产业生态初步形成,实现基础设施互通、标准体系互认、应用场景共享,形成3—5个跨区域示范项目,打造全国区域北斗协同应用标杆。
作为消费者,最关心应用场景。
——拓展北斗应用场景
大众消费领域规模应用。在地下车库、商业中心等区域建设室内外无缝定位体系,提升定位精度和场景适配性。研发推广面向户外作业及应急救援人员的北斗短报文智能腕表,提供定位、导航及紧急呼叫服务,集成短报文功能探索一键救援模式。探索北斗智能健康养老设备应用,完善老年人智能监护服务模式,强化特殊群体安全防护与健康管理能力。结合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和高精度地图,提升车联网高精度定位性能。研发北斗高精度定位产品,支撑共享单车停放秩序规范和运营调度优化,提升网约车运营效率,提高共享出行精细化管理水平。拓展危化品运输监管、步道智慧化提升、无人物流配送等场景,丰富北斗应用生态。
工业领域深度赋能。提升北斗时空基准服务协同能力,支撑工业互联网领域的设备协同、智能巡检及工业大数据融合应用。结合北斗变电站时空信息节点建设和地基增强基准站升级,提升电力服务的精准度与稳定性。推动陆上石油开采行业应用北斗等定位与通信技术,支持厂区有害气体监测、无人机全地形巡检、野外作业远程控制,优化生产流程。
融合创新领域示范推广。融合北斗与5G/5G-A、物联网技术,在地下空间建设智能混合定位网络,实现地上地下一体化定位导航。加强北斗等高精度定位技术应用,支持农机精准作业,提升“耕、种、管、收”全环节作业质量。构建应急通信保障体系,研发北斗短报文与天通卫星融合终端,解决断电断网断路极端场景下应急指挥与信息交互难题。拓展水文测报、尾矿库监测、河道采砂监管等场景,应用北斗等高精度定位与动态监测技术,提升跨领域协同管理与风险防控水平,推动空间信息技术深度融入城市治理与产业运营。
支持北斗智能监测终端及辅助驾驶系统集成应用,应该如何理解? | 农机新闻网
应用场景就是商机。
在2014年,作为湖北省政协常委,提出《武汉地区北斗产业发展情况与建议》。重点是三四部分。
——湖北、武汉北斗产业发展优势与不足
1、发展优势
(1)人才优势。武汉大学在3S领域现有7位院士,技术及人才雄踞全球三甲,每年培养的3S人才5000余人。
(2)科研优势。武汉目前有科研机构、科技创新平台30多个,全国少有。国家、省部级实验室18个,国家和部级工程技术中心7个,在导航与定位、地理空间信息技术领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已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6项。武汉光谷北斗成立不到一年时间,已经申请国家专利112件。
(3)产业优势。武汉光谷北斗在全国率先建成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拥有华中地区的唯一的遥感卫星地面接收站,能完成轨道高度200KM-1500KM内遥感卫星的捕获、跟踪、实施接收、记录下行的遥感数据集遥测数据,是北斗产业化的坚实基础。
(4)产业基础。建成了“一基地三园区”(国家地球空间信息化产业基地、武汉大学科技园区、关谷软件园区、未来城科技园区)。武汉还是国家唯一批准的国家级地球及空间信息化产业基地。
(5)市场先发优势。武汉光谷北斗作为国家商务部批准、中国北斗办大力支持的唯一将北斗技术推向国外的高科技企业,2014年计划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其中出口泰国3亿元、国内销售2亿元。2013年已与泰国政府签订了涉及北斗技术输出及行业应用的一揽子合同100亿元,2013年11月首个北斗CORS基站成功落户泰国。2014年1月,与黄石市人民政府签订了“黄石北斗示范城”建设合同,合同金额20亿元,现正按照“1+4”应用示范方案抓紧实施。
武汉光谷东未来智汇城北斗大厦_3840X2160_高清视频素材下载(编号:8734935)_实拍视频_光厂(VJ师网) www.vjshi.com
2、发展不足
(1)企业规模小,缺少行业龙头企业。目前武汉市地球空间信息领域企业数量约为400家,但年产值达到亿元以上的企业仅有武大吉奥、利德空间、中地数码等3家企业。虽然初步形成了几个小规模的企业,但其自身的实力和创新能力有限,对群体的带动力较弱,与其他中小企业协作关系不紧密,企业存在 “孤军作战”现象。
(2)产业链不完整,产业集中度低。目前武汉还没有形成比较完整、成熟的北斗产业链,多数企业主要集中在产业链的中、低端,产品单一,结构雷同,系列化产品不多,产业链条延伸不够,企业关联度很低,产业规模小,基地内的企业还只是数量上的简单汇合,空间上的地理聚集,没有形成真正的产业关联与产业集群。
(3)支持发展的体制机制动力不足。由于人才培养与使用、科研与产业转化衔接不够,学、研、企之间协调不够,体制、机制支持发展的力度不够,至今还没有很好地将武汉地区在全球3S领域已有的科研、人才、智力优势转化为区域竞争的产业优势,现有企业没有形成具有整体竞争优势、完整成熟的产业链。
——建议
1、支持龙头企业快速发展,促进企业之间的关联与集聚。省、市、区三级政府要加大对武汉地区龙头企业——武汉光谷北斗的扶持和支持力度,按照“一企一策”的原则,促使光谷北斗利用“工程总包”的“市场红线”优势,迅速串联起湖北省、武汉市本地的一批北斗关联中小企业的抱团发展,形成在国内真正有影响力的千亿规模的北斗产业集群,形成完整成熟北斗产业链。
2、设立2支“北斗产业专项基金”,打造完成成熟的产业链。建议湖北省人民政府支持出资,尽快设立首期规模5亿元的“湖北省北斗产业专项基金”,用于支持湖北省北斗骨干企业运用市场化的手段发展壮大,打造湖北省又一个千亿级规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板块。另外,建议武汉市人民政府同时支持出资,尽快设立首期规模为4亿元的“武汉市北斗产业专项基金”,专用于支持武汉地区北斗龙头企业(如光谷北斗),通过收购、参股、控股等方式,尽快在东湖高新区打造北斗完整产业链,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
3、省、市同时设立专项财政资金,支持北斗应用示范建设。北斗产业发展成功的唯一衡量标准在于规模化市场应用。建议省、市两级政府,积极抢抓国家支持北斗重大应用示范专项的机遇,尽快设立省、市北斗重大应用示范专项财政支持资金,在“十二五”、“十三五”持续支持本地龙头企业,在湖北省、武汉市大力开展在航运、物流、城管、湖泊、桥隧、农业、养老、环境、气象、交通、电力、军事、民生等领域的示范应用,使湖北省、武汉市成为全国北斗应用模范城市,使北斗系统应用遍及于社会,受益于大众。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举报电话:027-88568010
运维监督:13307199555